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Jing HT  Peng YY  Chen M  Huang YS 《中国针灸》2011,31(9):791-794
目的:观察运用圆利针行夹脊穴深刺和常规针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5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夹脊穴深刺组(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75例.深刺组采用圆利针深刺夹脊穴入椎管刺激神经根,并随证取肾俞、委中、足三里、秩边等穴行常规毫针针刺;常规针刺组均采用毫针针刺,取穴同深刺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临床症状评分和疗效.结果:治疗后、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增加(均P<0.01),深刺组较常规针刺组增加更明显(均P<0.001);深刺组治疗后、随访时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75/75)、96.0%(72/75),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的92.0%(69/75)、84.0%(63/75)(均P<0.05).结论:圆利针行夹脊穴深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治愈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夹脊穴刺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化瘀治愈疑难发热病两则梁贻俊主治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游云整理北京护国寺中医院(北京110035)梁贻俊教授,业医执教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疑难之证,往往应手取效。现举因瘀致热病案2例,以飨同道。此2例瘀血发热的辨证关键在于因其症而辨...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症,好发于青壮年,临床上以腰痛,同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伴有下肢感觉障碍及腰腿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笔者近年来应用腰夹脊穴深刺法治疗本病57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42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占林  陈琦  汤晓冬 《河北中医》2009,31(5):732-734
“治未病”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内经》中治未病包括3层含义:一为未病先防,二为已病早治,三为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如针灸界近年提出的“针灸预处理”一词,有许多医家在此领域做了一定的研究”。应用针灸的方法来“治未病”古来有之,当时被称为“逆针灸”。  相似文献   

5.
内关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a DD  Wang HB  Gu H  Lou XF  Yuan L  Jiang SH 《中国针灸》2010,30(12):1003-1006
目的:为内关穴针刺和穴位注射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采用30例男性成人上肢标本,按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 12346-90)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穴区可见3个含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富集部,浅部位于皮肤与指浅屈肌间,为含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及浅血管的结缔组织;中部位于指浅、指深屈肌间,为含正中神经及其掌支和动脉的结缔组织;深部位于旋前方肌、骨间膜间,为含骨间前神经和动脉的结缔组织.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穿及指浅屈肌浅面的深度为(6.68±0.64)mm,由皮肤穿及指深屈肌浅面的深度为(12.37±0.87)mm,由皮肤穿及旋前方肌浅面的深度为(17.83±11 00)mm,由皮肤穿达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的深度为(30.87±1.85)mm,同身寸为(2.20±0.14)cm;针体均经过正中神经干的尺侧,深层均可触及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结论:内关穴直刺3分(6.68 mm)、5分(12.37 mm)和1.4寸(30.87 mm)可分别刺激浅、中、深部的结缔组织富集部的血管神经而发挥针刺效应.穴位注射时在两肌腱中点或略偏掌长肌腱直刺,可避免对正中神经干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况,探讨腰夹脊穴的定位、针刺角度及深度对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与作用,为提高临床针刺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采取深刺夹脊穴治疗抑郁症患者4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3例患者均为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2例,女3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5岁,平均(38±15)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48个月,平均(10.2±14.9)个月。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公布执行《中国精神疾  相似文献   

8.
翳风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姜雪梅  高彦平  黄泳 《中国针灸》2005,25(11):781-783
目的:探讨翳风穴的解剖层次和针刺深度,为临床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新鲜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其中男尸10具,女尸5具.采用层次解剖法,逐层解剖并观察穴区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毗邻关系.结果:翳风穴前为下颌髁突后缘,后为胸锁乳突肌腱膜及乳突前缘,向下直刺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腮腺后缘、颞下窝静脉丛,浅层布有耳大神经分支和颈外静脉,深层有枕动脉、上颌动静脉分支、翼静脉丛、颈动脉鞘和面神经、下颌神经.平均危险深度为(35.52±6.31)mm.结论:翳风穴周围有较重要的神经、血管分布,临床操作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9.
腰夹脊的定位及针刺深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代针灸临床上常选用腰部夹脊穴,以刺激神经根而起到治疗和镇痛的作用。但在实践应用时,会发现实际定穴与书本记载不符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针灸书籍对夹脊穴位置的载述,是在“椎骨下旁5分”处。按照这一个位置,针刺时针尖总是被骨组织所抵挡而不能刺达接近脊神经根的深处。为此,作者通过对腰椎X线片中有关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将所得的数据,结合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同道参考。取材及对象腰椎X线片,来自上海市卢湾区医院各科腰腿疾病患者的X线检查,总计60例,每例包括前后位片和侧位片各1张。选择对象为腰椎无病理性X线征象者(以下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腰部夹脊穴治疗慢性腰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对30例慢性腰肌筋膜炎患者针刺腰部夹脊穴并辨证配伍相应腧穴。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针刺腰夹脊穴对治疗慢性腰肌筋膜炎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Shan YL 《中国针灸》2011,31(11):987-990
目的:对比电针与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45例)、药物组(40例).电针组穴取腰夹脊穴以及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大肠俞、阳陵泉等,行电针疗法,每日1次;药物组口服附桂骨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和布洛芬(每次0.3g,每日3次).治疗2周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电针组有效率为84.4%(38/45),药物组有效率为65.0%(26/40),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电针组的积分下降幅度大于药物组(P<0.05,P<0.01).结论:电针腰夹脊穴和膀胱经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口服附桂骨痛胶囊和布洛芬.  相似文献   

12.
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谭奇纹 《中国针灸》2004,24(8):537-538
目的:比较针刺华佗夹脊穴及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B12及口服消炎痛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3.5%,明显优于对照组72.7%(P<0.01).结论:本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症状体征的改善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腰段华佗夹脊穴针刺深度的CT影像定位探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目的:探讨在华佗夹脊穴(腰段)采用新针刺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深度与角度.方法:采用CT对华佗夹脊穴(腰段)的进针深度、角度、相关组织层面及植入的羊肠线进行扫描观察.结果:当针与人体矢状面呈20~30°角进针并出现明显的"落空感"时,看到针尖可到达华佗夹脊穴(腰段)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此为最佳进针深度,并可在此间隙植入羊肠线或药物.结论:将针灸针或羊肠线作用于华佗夹脊穴(腰段)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宜部位.  相似文献   

14.
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德华  赵凌  林红 《中国针灸》2005,25(8):534-536
目的:评价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的疗效.方法:72例病人以针刺L2~L5华佗夹脊穴为主,治疗前后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患者ODI评分为0.562±0.199治疗后为0.123±0.19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72例中临床治愈36例,好转32例,有效率为94.4%.结论:夹脊穴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能明显改善患者功能活动状况.  相似文献   

15.
电针夹脊穴配合放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电针夹脊穴配合放血拔罐法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电针夹脊穴配合疱疹局部梅花针刺血加拔火罐治疗,每天1次;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吲哚美辛、维生素B1、维生素B_(12).结果:观察组显愈率为96.8%,优于对照组的81.8%(P<0.05);在疼痛、瘙痒、烧灼感及睡眠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放血拔罐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Li J  Lu J  Ding QN  Duan GY  Tong K  Zhou YY 《中国针灸》2011,31(10):887-891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合浮针与单纯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验证浮针与针刺夹脊穴的协同效应.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夹脊穴合浮针组、浮针组,每组30例.夹脊穴合浮针组先对相应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6h,然后再行针刺相应的夹脊穴等,留针30 min.浮针组单用浮针疗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治疗5天间隔2天,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镇痛平均起效时间、首次治疗后平均镇痛维持时间;并采用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比较两组首次治疗后以及2个疗程后的平均疼痛评分.结果:两组间镇痛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0±3.70)min vs (5.93±5.09)min,P>0.05].夹脊穴合浮针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浮针组[(13.00±6.90)h vs (6.27±3.98)h,P<0.01].首次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疗程后夹脊穴合浮针组3项评分均低于浮针组(均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可以延长浮针的止痛时间,并且可以提高浮针的镇痛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夹脊穴电针配合走罐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近远期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67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均采用夹脊穴电针配合走罐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年各项肥胖指标。结果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各项肥胖指标和生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电针配合走罐是一种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所有病例均配合常规的康复治疗。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童功能独立检查(WeeFIM)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WeeFIM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GMFM评分、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玲  侯广云  范文双 《针刺研究》2007,32(3):195-198
目的:探讨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有效针刺方法。方法:将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颈部夹脊穴)和对照组(传统取穴),采用血压、临床症状、体征等指标评价,并于1个疗程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的降压及症状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降压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降压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症状积分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具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