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 (cervicalspondylosisofvertebralarterytype ,CSA)为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 ,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或退行性改变等原因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组综合征。长期以来 ,关于其发病机制及治疗 ,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相关的文献特别多 ,现将最近几年来这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1 发病机制1.1 机械性因素 机械性压迫或牵拉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一般认为颈椎退变或失稳 ,钩椎关节及后外方小关节骨质增生、骨赘形成 ,横突孔狭窄等原因均可压迫椎动脉。骨赘的压迫是比较常见的原因 ,如Citow等…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型颈椎病( CSA)是颈椎病的5大类型之一.自1926由Barre和Lieou年首次提出相关症状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存有争议.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分别从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方面对CSA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颈椎生物力学失衡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原因[1]. 1 内源性稳定因素对椎动脉的影响 1.1 椎间盘对椎动脉的影响:人身体中,椎间盘是最大的无血管组织,主要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这3部分组成.大量的研究显示[2],随年龄的增加,纤维环逐步出现变性,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随后椎间隙变窄.结构的改变可引起椎体及椎间盘的退变,导致颈椎不稳.而椎间盘除维持脊柱的正常序列,对抗压缩力和满足脊柱活动也起重要作用,若长期频繁超负荷承载会使椎间盘退变加快,导致椎间盘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3.
再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120例临床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改变、脊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近年来,有关本病的研究不断增多,其临床水平不断提高。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疗效,兹依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本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情况,予以浅要综述。1 发病机理赵定麟[1]认为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及变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而致病;由于钩椎关节骨赘形成、髓核脱出压迫椎动脉,钩椎关节囊创伤性反应引起钩…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明海 《华夏医学》2004,17(4):652-65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病,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机械压迫、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及颈血管病变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现就近年来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和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诊断方法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颈椎病的患病率在当前明显超过常见的下腰痛,此种以退行性为基础的疾患,随着年龄的递增而成倍增加。目前对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认识尚存在分歧,本人从临床角度对其临床表明、X线片、超声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血浆内皮水平、CT、椎动脉造影、MRA等方面的诊断价值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听力减退、视力异常、平衡障碍等征象。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此有较多研究,但仍不明确。中医将其纳入“眩晕”范畴。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黄冬梅  周家枢  臧柏均 《右江医学》2012,40(5):686-688,771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超声表现。方法对52例CSA患者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段(Ⅰ段)及椎体段(Ⅱ段)椎动脉内径及相关血流参数。结果 CSA超声表现为患侧椎动脉管径呈均匀性或局限性狭窄,管腔内径小于0.30cm;椎动脉硬化患者管壁回声增强,内膜增厚,可见软斑及硬斑形成;彩色多普勒显示患侧椎动脉血流变细,血流速度降低,PI、RI增高。结论彩超可以直观观察椎动脉Ⅰ段及Ⅱ段走行、管腔形态、管壁、内膜厚度及管腔内斑块、血栓形成情况,对CSA能作出有效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椎 -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 ,导致该动脉供应区——脑及脊髓发生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长期以来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看法不一 ,因而名称各异 ,常用的如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巴 -利综合征 ( Barre- Lieon syndrome) [1]。近年来 ,随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基础研究的进展 ,学者们已从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运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为了阐明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刘燕芝  王秋英 《中原医刊》2003,30(19):30-31
我院从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6月采用综合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 76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76例 ,男 3 7例 ,女 3 9例 ,年龄 3 5~66岁 ,平均 49岁 ,病程 2个月~ 10年 ,平均 18个月。 76例患者眩晕、头痛、颈枕神经痛 3 0例 ,上肢麻痛 5 1例 ,颈僵痛 3 2例 ,耳鸣、视物不清 3 0例 ,有体位性猝倒病史 2 2例 ,X线片示 :横突间变小 68例 ,颈曲度变直 63例或反屈 ,钩椎关节增生 5 0例 ,椎体旋转 48例 ,前纵韧带、颈韧带钙化 3 6例。1.2 诊断依据 :全部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制定的诊断标准[1] :①…  相似文献   

13.
推拿治疗颈椎病椎动脉型7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智琼 《海南医学》2001,12(10):86-87
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 ,总结并自创了一套治疗颈椎病的推拿方法。 74例患者经手法治疗 ,90 %左右能一次减轻症状 ,并有少数患者 5— 10次痊愈 ,1— 3年随访无复发。 1例治疗 10次无明显效果 ,终止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本组 74例患者中 ,男性 2 1例 ,女性 5 3例。年龄最大 73岁 ,最小 33岁 ,其中 33岁~ 5 0岁 2 9例 ,5 1岁~ 73岁 45例。病程最长 2 0年 ,最短 3天。1 2 诊断标准 :参考《推拿学》颈椎病一章为诊断标准 ,有颈肩痛、头晕、呕吐、位置性眩晕、耳鸣、耳聋、视物模糊、猝倒等临床表现。X线照片见 :颈椎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多见于40岁以上经常低头伏案工作者,是临床骨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近十年来应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1].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又是颈椎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由于颈椎间盘的病理改变导致椎动脉血运不畅而引起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动脉型颈椎病(GAS)是由于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压迫刺激椎动脉或支配颈椎动脉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循环障碍和颅内供血不足为主要病理改变,产生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猝倒为主症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国内文献报道,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为17.3%,约占颈椎病的10%~15%,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7.
18.
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早在1933年,DeKleyn等就指出眩晕,头昏、肢体无力及倾倒发作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过去曾把椎动脉型颈椎病笼统地称为“颈椎综合征”、“外伤性颈性眩晕”、“后颈交感性综合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据国内外统计报道,平均约为15.3%。随着科技现代化的日益发展,伏案工作者增多,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该病的治疗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我们采用调整平衡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而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与颈部活动有关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复视、倾倒等脑干缺血症状,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为掌握不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现就2004年以来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