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砂鼠利什曼原虫Leishania gerbilli是一种亲皮肤性的原虫,它寄生在大砂鼠的耳组织内,并分布于我国西北的甘肃、新疆和内蒙古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我国接壤处的荒漠地区内。本文报告对砂鼠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超微结构观察的结果。这种原虫具有利什曼原虫的一般形态特点,其膜下微管并不稳定,在79~138间,平均为113.1,其多少似与切取的虫体部位有关。在利什曼原虫只有一个线粒体,在砂鼠利什曼原虫的个体比较显著,其形态变化很大,并常有几个分枝。动基体就包含在线粒体内的前部,成为线粒体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把它们称为线粒体-动基体复合体。  相似文献   

2.
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蛋白酶(PSP,又称GP 63)与其他原虫的表面蛋白不同,PSP在活细胞上具有酶活性。PSP的一个特性是能被放射性碘化作用表面标记。在一株大型利什曼原虫中,掺入大分子的放射性碘,约70%以上与PSP结合。PSP占整个细胞蛋白的0.5~1%,在细胞表面密度很高  相似文献   

3.
利什曼原虫生活史中有两种形态: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前者见于雌蛉的消化道,后者在哺乳类的巨噬细胞吞噬溶酶体系统。前鞭毛体可分有后肠发育和无后肠发育两类,前者已列为独立的Viannia亚属,如巴西利什曼原虫;而绝大多数均无后肠发育,均归于利什曼亚属。该亚属公认的发育过程至少有早期前鞭毛体(Procyclic promastigotes)、游滴 型 前 鞭 毛 体(Nectomonad  相似文献   

4.
5.
观察双氢青蒿素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杜氏利什曼原虫(L.d)汶川株及L.d山东株前鞭毛体的体外作用。采用镜下观察及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试验。结果:(1)镜下观察:实验组3个不同浓度(14.1×10-4mol/L、7.1×10-4mol/L、3.53×10-4mol/L)的药物作用48h后,培养基颜色未变(红),虫体活动变慢以至几乎不动,虫数减少,抑制率升高(L.d汶川株的抑制率由73%升至86%,L.d山东株由69.4%升至97.5%),染色后见虫体变形,核、动基体不完整,胞质内出现多个空泡,鞭毛脱落。对照组的培养基颜色变黄,虫体活跃,大部分呈长梭形,并排成菊花状。染色后虫体呈长梭形,核、动基体、鞭毛、胞膜完整、清晰。(2)3H-TdR掺入试验:双氢青蒿素在3.53×10-4mol/L24h即对两株有抑制作用(L.d汶川株抑制率65.8%,山东株为93.4%)。但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没有明显变化(P>0.05)。对L.d山东株的抑制作用较L.d汶川株为强。本文为首次报道双氢青蒿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枯氏锥虫、刚果锥虫以及伯氏疟原虫等血内原虫均有溶血作用。本文报告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溶血活性的观察结果。所用杜氏利什曼原虫MHOM/IN/90/RMRI 188株系分离自一印度的黑热病病人,在Tobie氏双相培养基25℃加以培养,于生长对数期(3—4天)或生长稳定期(8—10天)收集前鞭毛体进行试验。实验前,原虫用pH5.8含1%葡萄糖的PBS(PBG)洗3次,使其浓度为6×10~6  相似文献   

7.
大量文献证明,自然或人工感染大型热带利什曼原虫后,常产生对感染的抵抗力。而对于初次感染能产生防御重复感染作用的皮肤损害类型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以往一般认为,溃疡愈合后,常有免疫力;而对没有溃疡的结节引起的防护作用,却不清楚。因此,本文作者以24例接种大型热带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活疫苗者为对象,接种十二个月后进行检查时,出现不同表现的皮肤损害;实验时以10例未接种者及3例来自流行区者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增殖情况,确定其最适体外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使用RPMI1640和M199复合培养液,观察温度、pH及新生小牛血清对硕大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增殖速度与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当培养温度为26℃时,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含和不含新生小牛血清、pH中性、偏碱和偏酸的PMI1640或M199复合培养基中,早期均能生长,且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其他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无血清或偏碱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增殖周期缩短;培养温度为37℃时,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发生沉积,增殖停滞,不同程度地向无鞭毛体转化并发生死亡。结论使用复合培养液培养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温度、pH和新生小牛血清均可显著影响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存在差异,可能与其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6种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作者等对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内的化学物质及酶类的定位等曾作过一些观察,这对其在动物宿主体内寄生时生理功能的了解有一定意义。本文系在前文基础上,对6种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内的生化物质,作了组织化学定位及含量或活力的观察,希冀作为了解其在昆虫宿主体内寄生时生理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初步观察了刀豆素A(Con A),植物血凝素(PHA),麦胚凝集素(WGA)和蓖麻凝集素(RCA)对5株杜氏利什曼原虫,1株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1株砂鼠利什曼原虫和1株蜥蜴利什曼原虫的凝集作用。Con A和RCA对8个虫株均有凝集作用,PHA和WGA均无作用,表明这8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细胞表面存在α-D甘露糖和/或α-D葡萄糖以及α-D半乳糖类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蛋白质表达状况。 方法 分别提取和纯化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SC6株前鞭毛体与纯培养无鞭毛体的总蛋白,分别经pH3~10的预制胶条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凝胶图像以PDQuest 1.0软件分析,并对主要差异表达蛋白点用电喷雾质谱法进行鉴定。 结果 等量的前鞭毛体与纯培养的无鞭毛体总蛋白经双向电泳分离后均可获近700个蛋白点,其中超过90%的蛋白点的分布和相对强度基本一致。与前鞭毛体比较,6个蛋白点在无鞭毛体蛋白中明显高表达,3个蛋白点低表达。6个明显高表达的蛋白点中有5个为已知功能蛋白,分别为Reiske铁硫蛋白前体、α微管蛋白、过氧化物酶1、二氢硫辛酰胺乙酰转移酶前体和甘露糖-1-磷酸瓜氨酸转移酶;3个低表达的蛋白点中有2个为已知功能蛋白,分别为热休克蛋白70和β微管蛋白。这些差异调节表达蛋白与碳水化合物/能量代谢,应激反应,细胞膜和细胞骨架形成相关。 结论 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质的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病鼠肝、脾组织,保存在液氮内,分别在第3、30和240d以及120和370d复苏后把肝、脾组织块,接种NNN基内,前鞭毛体生长良好,在保存至第105和370d复苏的肝、脾组织块,接种背纹仓鼠腹腔后均获内脏感染。表明液氮保存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动物肝、脾是一种良好的保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哈密沙虎体内蜥蜴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内蒙古额济纳旗从哈密沙虎肝组织内培养分离的蜥蜴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57±8,微管直径为24nm,微管间距为18-22nm,质膜厚度为7-8nm。该原虫的膜下微管数和微管间距均较Leishmania agamae主L.adleri两种蜥蜴利什曼原虫为少和窄。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通常,利什曼原虫属表面都表达一种分子量为63 kDa的糖蛋白。该蛋白与原虫毒力及前鞭毛体感染宿主的起始阶段有关。恰氏利什曼原虫(L.chagasi,L.c.)至少有18种编码GP63的基因,称为主要蛋白酶(msp)基因。根据基因3′端非翻译序列及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可将之分为 3类:mspL、mspS、mspC。作者研究了msp mRNA稳定性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肯尼亚首例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从3例患者皮肤病变吸出物中分离出9株利什曼原虫。该3例中2例为美国儿童,9岁男孩和12岁女孩各1例,均出生并成长于肯尼亚,男孩未离开过肯尼亚,女孩7年来未  相似文献   

19.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主要寄生在人体内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其它吞噬细胞内。通常,媒介体内的前鞭毛体可经体外培养获得,而对无鞭毛期原虫的体外培养研究自1979年以来曾有不少学者用kuffer′s细胞、皮肤粘膜细胞、骨髓细胞及人外周血液等方法,均只能在较短时间获得成功。国内对无鞭毛期的体外培养,迄今尚无报道。为此,我们对其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获得的材料,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的相关抗原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