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脑室脑池改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扫描脑室与脑池的改变,以此估测预后。方法:26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均经CT扫描发现有脑室与脑池改变,重点对三脑室、基底池有改变和年龄、GCS计分作分析。结果:268例三脑室、基底池改变124例,死亡65例。三脑室、基底池皆消失者18例,死亡16例。三脑室明显改变者47例,死亡33例。基底池明显改变者59例,死亡16例。在124例三脑室、基底池改变中,儿童26例,死亡8例。成人98例,死亡57例。结论:弥漫性脑肿胀者,三脑室与基底地形态改变与预后有直接关系,而三脑室的改变比基底池的改变更为重要,儿童弥漫性脑肿胀与成人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预后明显好于成人。GCS评分分数低,多为三脑室、基底池改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posttraumaticacutediffusebrainswelling ,PADBS)是指外伤后数小时内(一般 4~ 14小时 )脑组织广泛性肿胀 ,是重度脑损伤后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自 1993年10月至 2 0 0 0年 9月共收治 37例 ,其中保守治疗 15例 ,手术治疗 2 2例 ,死亡 2 4例 ,死亡率为 6 5%。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7例 ,女 10例。年龄11~ 75岁 ,平均 4 5 8岁。受伤原因 :车祸 2 3例 ,坠落伤 8例 ,钝器打击伤 3例 ,跌伤 2例 ,原因不明 1例。其中减速伤 30例 ,加…  相似文献   

3.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4年7月~2005年6月收治PADBS 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GOS分级:Ⅴ级5例、Ⅳ级8例、Ⅲ级3例、Ⅱ级2例、Ⅰ级(死亡)12例。结论 PADBS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综合治疗为主,包括加强脱水、激素、过度换气、巴比妥疗法、全身支持等,如果合并颅内血肿应予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脑室出血发病率高,病情严重,预后欠佳。脑室外引流术可安全有效的清除脑室内积血并可将其引流到体外,现已被作为外科治疗脑室出血的核心手段被广泛认可及应用[1]。术后加强护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至关重要[2]。现将我院63例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对象均在入院后2h内行头部CT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附58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posttraumaticacutediffusebrainswelling ,PADBS) ,是指外伤后一般 4~ 14h内脑组织肿大 ,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大脑半球肿胀[1~ 9] 。我院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共收治PADBS患者 5 8例 ,保守治疗 35例 ,手术治疗 2 3例 ,死亡 31例 ,死亡率 5 3.5 %。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5 8例 ,男性 4 1例 ,女性 17例。年龄 3~ 71岁 ,平均 31.7岁。致伤原因 :车祸伤 35例 ,高处坠落伤16例 ,摔伤和打击伤共 7例。意识状况 :入院时均呈昏迷状态 ,有中间清醒期者 13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07-09~2009-12对38例PADBS进行亚低温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保守治疗23例,中转手术14例,放弃治疗1例.伤后3个月GOS评判:良好21例(55%),中残10例(26%),重残3例(8%),植物生存1例(3%,放弃治疗),死亡3例(8%).结论 亚低温治疗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简单有效、微侵袭,改善脑代谢状态,减轻急性脑组织损伤的反应程度,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去骨瓣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44例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去骨瓣减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恢复良好10例,中度残疾19例,重度残疾8例,死亡7例。结论采取准备好的手术预案,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在剪开硬脑膜前、后采取不同的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等,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术中脑膨出,降低重残率及死亡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形成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 :对手术中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2 6例颅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存活 12例 ,其中恢复良好和中残 5例 ,重残 7例 ,死亡 14例。结论 :术中通过使用过度通气和脱水剂的同时 ,有效控制动脉收缩压以缓解脑血管的扩张 ,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形成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手术中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肿胀26例颅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存活12例,其中恢复良好和中残5例,重残7例,死亡14例。结论:术中通过使用过度通气和脱水剂的同时,有效控制动脉收缩压以缓解脑血管的扩张,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室出血外引流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脑室出血外引流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52例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30例,分析显示,应用尿激酶灌注、脑脊液取样、置管时间7 d、双侧脑室外置管、未应用皮下隧道是脑室外引流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用皮下隧道可减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双侧脑室外引流较单侧脑室外引流发生术后颅内发感染的概率高。应用尿激酶灌注、脑脊液取样、长时间置管都会增加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中型弥漫性脑肿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3例中型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随机分为2组。颅内压监测组:入院后即行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入院后行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变化及头颅CT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对两组的脱水药用量、并发症及预后对比分析。结果颅内压监测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问、剂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指导治疗,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治疗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的指导作用以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湖州市解放军第98医院神经外科在有创ICP监测下治疗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59例,前瞻性研究患者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和术后ICP等临床资料,按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组(GOS4 ~5分)和恢复不良组(GOS 1 ~3分).探讨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术后IC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恢复良好率69% (41/59),恢复不良率31% (18/59),病死率15% (9/59).入院时GCS≥9分的患者预后无死亡及植物生存,入院时GCS 13~14分的患者均恢复工作或学习(GOS5分).在持续有创ICP监测下29例施行了去骨瓣减压术.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和术后ICP恢复良好组分别是(22.2 ±7.9)mm Hg、(31.9±9.5)mm Hg和(12.3 ±2.9)mm Hg;恢复不良组分别是(33.4±18.9) mm Hg、(43.7±14.6)mm Hg和(13.0±5.6) mm Hg.两组指标相对应比较,患者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后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有创ICP监测对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类患者的预后与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室外引流是治疗和缓解神经科一些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尤其是继发感染临床处理很棘手.因此,外引流后预防、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感染,是减少病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我科自1997年9月~2009年9月共行各种涉及脑室系统的手术145例,行脑室外引流28例,5例出现脑室系统感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后急性脑肿胀CT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经CT动态观察外伤后急性脑肿胀78例,分析探讨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CT影像学变化与临床预后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为院前急救及后期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54例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例组)与270例同期未发生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着力部位、误吸、低血压、高血压病史、原发脑干伤、合并多发伤、颅底骨折等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原发脑干伤、低血压、着力部位(枕部)、误吸、年龄等因素与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原发脑干伤、低血压、着力部位(枕部)、误吸是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危险因素;高龄是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骨成形术后弥漫性脑肿胀(MBS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8岁,颅骨成形术后短时间内出现癫痫发作及瞳孔改变,头颅CT提示左侧大脑半球明显肿胀,经脱水、抗癫痫等治疗后,患者仍在术后72 h内死亡。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MBSC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5):51-5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发生机制,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处理和预防。方法分析2006-2011年收治的51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间、机制不同进行分型。结果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归纳为8个相关类型,其发生机制各不相同,但病理生理学过程相似。本组51例患者,手术治疗18例,死亡9例;保守治疗33例,死亡14例。结论大部分脑肿胀预后较好,针对不同阶段病理特点、颅内压升高程度选择保守或手术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硬膜下血肿并弥漫性脑肿胀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并弥漫性脑肿胀病人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并弥漫性脑肿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结果按GOS评分评价。死亡25例;存活37例,其中恢复良好14例,中残12例,重残11例。结论尽早采用大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控制性低血压、应用巴比妥类药物、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亚低温治疗及防治并发症等措施,能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19例临床表现符合DAI的病例CT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双侧脑实质大片状低密度区、皮髓质界限不清,第三脑、侧脑室及基底池对称性受压,中线结构未移位,脑实质内点状、斑片状出血灶。结论:CT表现结合临床,能对DAI作出正确诊断,CT是DAI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脑血流变化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方法 用64层螺旋CT对25例CCCI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TPI检查,感兴趣区(ROI)选择双侧豆状核、丘脑、额、颞、顶、枕叶、放射冠区,测量其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CI组各个脑区的CBF、CBV均显著降低(P<0.05 ~0.01),MTT、TT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CI组额叶、深部白质的CBF、CBV比其他脑区明显降低(均P<0.05);而左右侧各脑区CTPI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CCI患者各脑区的CBF、CBV明显降低,以额叶和深部白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