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QTd离散度 ( QTc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移定性的程度 ,QTcd增大对预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等有报道 〔1,2〕。在冠脉造影的基础上 ,对 2 6例冠脉正常和 30例冠心病患者 1 2导联心电图的QTcd进行分析 ,以期进一步探讨 QTcd与冠心病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1 997年 8月~ 1 999年 8月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且心电图资料完整患者 ,排除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及影响心肌复极等药物的干扰 ,冠脉造影至少一支以上血管内径狭窄≥ 50 %定为有意义病变。冠脉正常组 ,2 0例…  相似文献   

2.
QTc离散度(QTcd)反映心肌复极差异大小,对估计病情及预后有帮助。分析80例临时或永久起搏前后QTcd变化,发现右室起搏能缩小QTc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病人更为明显。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80例中,男5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岁(27...  相似文献   

3.
QTc离散度与肺心病预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卫红  李琼素 《医学综述》1998,4(5):268-269
<正>QT离散度(QTd)和 QTcd与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晚期心衰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疗效评估已得到公认.但QTd、QTcd与肺心病之间的关系报道甚少.本文通过198例肺心病患者ECG的回顾研究分析,旨在探讨QTd、QTcd对肺心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指导临床判断和治疗.1 对象方法1.1对象 198例为我院1990年1月~1997年2月住院的资料完整的肺心病患者,男160例,女38例,年龄50岁~92岁,平均70.25士1.23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摒除电解质异常,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束支传导阻滞,高血压、心肌炎,心肌梗塞及心律失常,根据心肺功能情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探讨其与病程和预后的关系,旨在预防室颤的发生、降低其病死率。资料和方法一、对象近2年收住我科的首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具备:(1)心电图资料完整(呈急性心肌梗塞图形、且有特异性的演变过程);(2)除外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及服用一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类等影响QT间期的药物者共18例。年龄52~69岁,平均60.60±8.50岁;症状  相似文献   

5.
王奉德  王云书 《吉林医学》1998,19(3):138-139
本文回顾性地观察了60例右室起搏治疗的病人,测量其起搏前后QTc离散度。结果表明:①起搏后QTc离散度(35.72±29.75ms)较起搏前QTc离散度(73.78±46.10ms)显著减少(P<0.001);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组QTc离散度减少幅度(由88.81±49.47ms至36.90±35.80ms)明显高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由58.75±34.87ms至33.54±13.39ms),P<0.001,②起搏前晕厥病人QTc离散度119.02±36.33ms,明显高于起搏前平均值;起搏后QTc离散度≥60ms的病死率明显高于QTc离散度<60ms者(P<0.005)。提示右室起搏治疗可明显减少QTc离散度,尤其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且起搏前后QTc离散度与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陈国方  王乾君 《宁波医学》1998,10(6):253-254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与QTc离散度(QTcd)的关系。方法 分析30例经潘生丁试验核素心肌灌主显像证冠心病缺血患者的QTcd,以20例潘生丁试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 冠心病组潘生丁试验前后QTcd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01),冠心病组潘生丁试验后QTcd显著大于试验前(P〈0.05)结论 慢性或急性心肌缺血均可引渡以心肌复极不均一,导致QTcd增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AMI)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其中28例溶栓成功。分别测量溶栓成功组和失败组溶栓前后的QTcd。结果溶栓成功组溶栓后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89.9±23.2)msvs(60.5±13.6)ms,P<0.05]。溶栓失败组QTcd保持较高水平[(85.6±28.2)msvs(98.6±20.1)ms]。结论溶栓治疗成功可使AMI后的QTc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随机观察了 1 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1 2月 50例 VVI起搏器安置前后 QTc离散度 ,目的在于了解 VVI起搏器对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VVI起搏器安置患者 50例 ,男 31例 ,女 1 9例 ,年龄 45~ 86岁。病因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 9例 ,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 2例 ,双结病变 9例。2 方 法分别测量每个 VVI起搏器安置患者术前2 4小时及术后 1周 QTcd(心率校正 QT离散度 )。采用 1 2导联同步记录的心电图机 ,纸速为2 5mm/ s,每个病人测量导联数不少于 7个 ,同导联测量不少于 3个心动周期 ,测量 QT间…  相似文献   

9.
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重要手段 ,可明显降低其病死率 ,改善预后。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2月 ,我们对 36例溶栓成功和 2 2例溶栓失败患者QTcd变化测定 ,旨在探讨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cd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8例 ,其中男 4 3例 ,女 15例 ;年龄 4 8~ 72岁 ,平均 (5 8.7± 7.3)岁 ,Q波型AMI 5 0例 ,非Q波型AMI 8例。除外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者 ,均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尿激酶 10 0~ 15 0万U加入生理盐水 10 0ml中 30min静脉输入。根据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变化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冠心病患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测量其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QTc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塞、陈旧心肌梗塞与心绞痛相比,QTd、QTcd显延长(P<0.001);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较无合并症的患QTd、QTcd延长(P<0.001),且心衰、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的发生率增加,长期预后不佳。结论: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项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QTC离散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98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同期疑有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加以对比。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QTC离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塞者的QTC离散度明显大于陈旧性心肌梗塞组,陈旧性心肌梗塞组的QTC离散度明显大于心绞痛组。结论 QTC离散度的增大与冠心病的程度有关,冠心病的程度越重,QTC离散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4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24例)和实验组(2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藻酸双酯钠和肝素等降血脂、抗感染类药物,实验组采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心悸、心绞痛、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8%)明显优于对照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要在抗感染和纠正水电介质失衡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典型心绞痛发生率低,胸闷、心悸多见,多发生持续性的心律失常,心界多向左或左下扩大,心电轴多不偏或左偏,持续缺血性ST-T改变多见。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时症状、体征相互掩盖,使病情更加复杂,病死率、漏误诊率高,故明确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13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供心获取与保护、受者术前评估与维持治疗、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等情况.结果 13例心脏移植手术,供心冷缺血时间10~360(200.8±38...  相似文献   

16.
慢型克山病死亡病例的有关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研究慢型克山病死亡病例的有关资料,为克山病防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 设计慢型克山病死亡病例有关资料的统一调查表,由专业人员查阅有关病例资料填写。结果 慢型克山病的死亡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发病时的年龄多集中在5~11岁的年龄。发病在1年内的高达30%以上,发病在3年内死亡的高达50%以上。结论 慢型克山病致短年限内死亡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心室劳损合并各种早搏和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清内皮素(ET-1)检测的昨床意义.方法肺心病组68例,为急性加重期患者;正常对照组41例.测定肺心病患者血浆VEGF、ET-1和肺动脉压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结果肺心病组患者血浆VEGF与ET-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且均与肺动脉压水平呈正相关(r=0.72、0.56,均P<0.001),与PaO2水平呈负相关(r=-0.61、-0.53,均P<0.001).结论血浆VEGF和ET-1可作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判断病情轻重与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和D-二聚体(D-dimer)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同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患者的B型脑钠肽水平,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各组患者的pH值、动脉血氧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观察比较各组BNP、D-dimer含量的差异和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74±0.87)μg/L、(2.09±0.77)μg/L,均较单纯性COPD组患者的(1.67±0.65)μg/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HD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BNP水平分别为(919.34±189.33)pg/mL、(213.60±31.74)pg/mL,较单纯性COPD组患者(37.30±12.74)pg/mL明显增高,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D-dimer含量与PaO2呈负相关,与PaCO2呈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B型脑钠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变化、疗效监测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164例冠心病人与80例正常人的血流流变学的比较,其中冠心病人男性组124例,女性组40例,其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血小板电泳、红细胞压积、血沉等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反映了冠心病人存在高粘血症;男冠心病人组的血粘度高于女冠心病人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