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卫连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42-3142
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透析治疗时及治疗结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通路周围皮下血肿严重影响血管通路的寿命,通过对皮下血肿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皮下血肿的再发生,以保护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1一般资料2002年至2007年在我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共进行6000余次血液透析,发生皮下血肿24次。年龄17岁~80岁。24次皮下血肿均无表皮出血,其中2例造成内瘘闭塞。以上患者均采用肝素抗凝。2原因分析2.1压迫位置不准确只压迫到表皮穿刺点,内瘘血管穿刺点压迫不准确,导致渗血。2.2血管内部张力过大穿刺部位距吻合口较近,吻合口处的压力过大或血压过高;或静脉止血压力过大,导致吻合口周围压力升高血管穿刺点难以闭合。2.3肝素用量过大,凝血时间延长。2.4压迫物错位过早活动肢体或放下衣袖使压迫物错位。3预防和护理3.1选择合理的穿刺部位动脉穿刺点应距离吻合口5cm~6cm,并偏离桡骨,以免手腕活动引起血管渗血;新内瘘管壁薄,最初几次使用易引起皮下血肿,最好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并全程护理。3.2止血方法拔出穿刺针的角度与穿刺时的角度相同,且与针翼方向垂直,在穿刺针没有完全拔出之前不要重压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肱动脉皮下转移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应用前景.方法 选取近9年该院行肱动脉皮下转移术建立血管通路20例作为观察组,均为行前臂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静脉直径过小难以建立动静脉内瘘者,另选择20例已行动静脉内瘘后2个月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管通路寿命、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感染率、血液透析有效性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使用时间长(P<0.05),血流量不足、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但易出血,血肿发生率高(P<0.05),且难以止血.结论 肱动脉皮下转移后可作为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其手术简单、易穿刺、血流量大、使用寿命长、不增加心脏负荷、无血液再循环现象,但穿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血肿发生率高,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2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18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 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愿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错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设血液净化中心以血液透析专科护士为组长的血管通路核心护理团队,评价护理结果,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维护的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81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接受血管通路核心护理团队的动静脉内瘘专科护理。另择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动静脉内瘘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内瘘穿刺血肿形成率、穿刺成功率、内瘘感染发生率和内瘘闭塞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内瘘穿刺血肿形成率低于对照组(0.16%vs0.39%,P<0.05),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7.83%vs83.09%,P<0.05),内瘘感染发生率、内瘘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10%vs6.55%、2.21%vs7.74%,均P<0.05)。结论血液净化中心建设血管通路核心护理团队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从而有效提高血管通路维护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扣眼法穿刺动静脉内瘘形成皮下隧道的技巧.方法 选择3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开展动静脉内瘘扣眼法穿刺建立血管通路.按“五同”用传统动静脉内瘘锐针穿刺6~12次,建立皮下隧道.皮下隧道形成后改用钝针穿刺.结果 皮下隧道形成有27例,未形成3例.结论 钝针进针时不会割伤隧道,能保护血管穿刺点,确保扣眼法穿刺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3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24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原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措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建立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重要环节.血液透析时,病人的血管通路一般选择动静脉内瘘、直接动静脉穿刺或深静脉插管[1].直接穿刺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广泛应用,该方法简便,并发症少,不需手术,费用低,血透后活动自如,是建立临时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一种快捷方法.目前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术后出现的如疼痛、皮下血肿、渗血,血肿严重可致某些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如护理不当,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还有可能增加患者医疗费用,甚至还可能引起医疗纠纷.如何做好直接动静脉穿刺皮下血肿并发症的护理,减少医疗纠纷是我们医护人员共同探讨的问题.现将我科2003~2008年56例患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术后血肿的发生情况及护理要点.方法 对160例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4200次,术后血肿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 动、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术后出现肱动脉血肿20例次,占5.6%.桡动脉血肿30例次,占0.9%.肱静脉血肿20例次,占2.1%.结论 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透,较内瘘血管容易出现血肿,但血透过程及术后全程严密观察和针对性护理,可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86年以来,多次采用足背动脉穿刺法作为临时血管通路。此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易掌握等优点。 16G Nipro内瘘穿刺针,患者仰卧,穿刺侧足蹠屈,常规消毒。持穿刺针刺入足背动脉作为血液通路的出口,穿刺一附近静脉做为血液通路的入口。连接透析血液管道即可进行血透。透析结束拔出穿刺针,局部加压不少于25min。如出血不止,可用鱼精蛋白中和。 67例病人共建立临时血管通路102次,平均血流量为198ml/min(150~230ml/min),血透2.5~5h,尿素氮平均降低44.3%,肌酐平均降低46.8%。除2例因压(?)血不当而造成假性动脉瘤,1例局部血肿外,无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邱晓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503-3503
目的探讨透析患者穿刺失误后引起皮下血肿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穿刺失误引起的皮下血肿,原则上应充分止血后将出血向周围分散,冷却局部,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血管内形成凝血块。我们多采用立即给予无菌纱布卷压迫止血、冰水混合物局部冷敷20min~30min,冷敷后给予浸有50%硫酸镁无菌纱布局部湿敷等方法,透析结束24h后对出血局部用50℃热水袋热敷20min~30min,2次/d。结果几年来,我们对穿刺失误的血透患者均采用以上方法护理,患者血肿部位吸收良好,内瘘通畅,再次穿刺后血流量均达到透析要求,无堵瘘现象。结论透析患者穿刺失误后迅速及时的采取局部压迫止血、冰水混合物冷敷、50%硫酸镁湿敷等措施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刘永岚 《河北医学》2008,14(11):1372-1373
慢性肾脏病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需建立血管通路,血管通路一般按可使用时间分为两种,一种为永久性血透通路,如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移植等;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则作为一种临时性血管通路,主要在患者需急诊透析时或永久性血管通路尚未成熟时使用.国内目前大部分维持性血透患者行头静脉桡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但部分患者血管条件差手术多次失败,或手术后内瘘反复发生堵塞,亦或严重心功能不全耐受不了手术等原因,中心静脉置管就成为这些血透患者赖以存活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讨论永久性血管通路的建立与护理.方法 为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建立并护理永久性血管通路.结论 严格执行正确的穿刺技术,切忌反复定点穿刺.嘱患者定时锻炼内瘘侧手臂,使血管扩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提高穿刺水平,避免发生血肿,如血肿处发生感染,可用碘酒、乙醇消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动静脉内瘘和带袖套隧道导管对于血透的充分性和并发症。方法本研究选取82例血液透析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实验组患者采用带袖套隧道导管作为血管通路。对比分析2组患者血透充分性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采用尿素清除指数(Kt/V)评价血透充分性,2组Kt/V值均>1.2,2组血透充分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5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和带袖套隧道导管作为血管通路均具有良好的血透充分性,其中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少,具有更大的临床优势,但在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有效的动静脉内瘘时采用带袖套隧道导管作为血管通路也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4.
陈辉 《新疆医学》2006,36(2):143-14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按常规需压迫股动脉的时间为20~30分钟,穿刺口加压包扎,再以1kg沙袋压迫伤口16小时,穿刺一侧肢体制动12小时以上。在此期间易发生皮下出血、淤血、血肿、深静脉血栓、迷走神经反射致心率过缓、血压下降等各类并发症。从2003年2月以来应用Angio-Seal^TM血管闭合器止血,明显缩短术后的止血时间及患者肢体制动时间,并且减少了血管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其具有的特殊性,所以应重点给予患者护理指导。  相似文献   

15.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尿毒症血透患者的生命线.自体A-V内瘘是目前最为理想的血管通路[1],应用较为广泛.但近年来本院对长期血透患者行自体A-V造瘘术,由于技术原因,手术失败率较高.再加上少数患者因血管条件或心衰原因不能施行此手术,或部分患者在使用自体A-V内瘘过程中由于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导致内瘘功能丧失等原因,在本院反而只有少数尿毒症患者长期血透时应用自体A-V内瘘,而大多数患者血透时采用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少数为股静脉的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行长期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C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500例PC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如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者进行观察分析,监测其生命体征,制定PCI术后护理观察单.结果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15%,其中局部血肿占10%,假性动脉瘤3%,动-静脉瘘占2%.结论 护理人员的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是保证PCI术后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临床上对尿毒症患者常采用动静脉内瘘维持患者长期的血液透析以延长生命.方法:对3例以高位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内瘘特点采用相应的穿刺方法及护理、干预进行总结,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长期保持通畅.结果:3例患者的高位动静脉内瘘无1例因穿刺及护理不当,造成皮下血肿、堵塞、感染.结论: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了高位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9):276-276
股静脉穿刺由于其解剖位置较深,一般用于置管或急症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时的血管通路,而在临床中较少作为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使用。从2002年以来,我院对多例肾病患者采用内瘘针经股静脉直接穿刺建立血透通路,行维持性血透均获成功。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方克南 《包头医学》2008,32(4):231-23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结束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初次使用内瘘在透析结束后发生穿刺部位周围皮下血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8例患者的内瘘均能正常使用.结论:选择合理的穿刺部位,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法,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拔针前冰敷局部血管在直接动静脉穿刺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通过直接动静脉穿刺方式行血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透析结束拔针时分别采用传统拔针法和冰敷拔针法,观察两组患者按压止血时间、皮下淤血、拔针疼痛感。结果观察组按压止血时间、皮下淤血发生率、拔针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冰敷局部血管后再拔针的方法缩短了按压止血时间、降低了皮下淤血发生率,减轻了拔针疼痛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