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急性和慢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及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和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及其与发病部位、脑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缺陷的关系.方法:选择1999-01/2003-12原沈阳铁路局中心医院南院区神经内科及泉州市第一医院神经科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急性组为首次发病住院,脑卒中后即日~2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慢性组为脑卒中后3个月~1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急性组在住院后两三周、慢性组在病情稳定时应用老年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抑郁评估,以加拿大神经功能缺陷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估,采用经颅超声彩色多普勒经颞窗探索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脉冲频谱和血流参数.重点观察急性组和慢性组脑卒中后抑郁障碍者与非抑郁障碍者脑底干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同时通过脑CT或MRI确定脑卒中发病部位,分析不同发病部位抑郁障碍的发生情况.抑郁障碍判定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Ⅱ-R).以老年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作为抑郁障碍严重程度的评定标准,11~20分为轻度抑郁障碍;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障碍.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经颅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测、神经功能缺陷量表以及抑郁量表测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急性组有抑郁障碍症状者占36.6%(52/142),男23例,女29例;慢性组有抑郁障碍症状者占45.1%(46/102),男22例,女24例;慢性组高于急性组,女性略高于男性.②慢性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急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2.82&;#177;2.66),(18.72&;#177;1.63),t=1.981,P<0.05].③不同脑卒中发病部位抑郁障碍的发生情况不同,单一类型中脑卒中发病部位为额叶、颞叶、基底节时抑郁障碍发生率较高.④急性和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抑郁障碍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低于非抑郁障碍患者,阻力指数高于非抑郁障碍患者.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与发病部位有关,抑郁障碍影响脑血流速度,脑卒中慢性期抑郁障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慢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望京社区78例首次发病、病程1年以上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状况调查,同时评测运动功能(Fulg-Meyer)、生存质量(SF-36)、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人口学特征和脑卒中并发症等疾病相关内容,并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病程1年以上脑卒中患者PSD发生率为57.7%。其中,轻度抑郁35.9%,中度抑郁11.5%,重度抑郁10.3%。单因素分析显示人均月收入、年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SF-36精神健康和SF-36躯体健康6个因素与患者抑郁评测总积分有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慢性阶段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脑卒中后抑郁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病程的延长抑郁发生率无显著性改变。卒中后抑郁降低了脑卒中慢性期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相关因素及症状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SDD)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寻找防治措施。方法:采用SDS量表对115例脑卒中病人年龄,病程,性别,卒中次数,肌力等资料统计分析。结果:PSDD的发生率为47.83%,≤50岁PSDD的发生率最高,>80岁最低;性别,卒中次数,高血压病史,偏瘫程度等与PSDD的发生相关,但与其严重程度无关,常见症状有能力减退,睡眠障碍,生活空虚感,忧郁,性兴趣减退,兴趣丧失等。结论:宜在防治脑卒中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支持,并适应选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抑郁障碍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22例MHD患者进行汉米尔顿抑郁障碍评定量表评分,分为抑郁障碍组和非抑郁障碍组,在组间进行性别、年龄、医疗付费、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和是否在职的比较。结果 66.4%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两组间年龄、性别、医疗付费、婚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在职和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抑郁障碍较高,与文化程度和是否在职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抑郁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运用自制问卷对患者的个人及家庭一般情况进行调查记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104例癫痫患者进行筛选、抑郁评定,并对不同因素对癫痫患者抑郁发病率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104例癫痫患者中有55例52.9%合并有抑郁症状,其中37例(35.6%)有严重抑郁,8例(17.3%)为中、轻度抑郁。复杂性部分发作患者抑郁的患病率为73.5%,明显高于强制-阵挛发作的42.8%,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癫痫患者的抑郁是严重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其发生与癫痫发作的类型,频率病程和社会家庭的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将116例住院脑卒中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百忧解(SSRI类)20mg/d口服,并辅以心理康复咨询(1次/d),对照组单纯采用百忧解20mg/d口服。对所有患者于人院时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抑郁障碍除与躯体疾病有关外,还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以后,以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其发生率多在40%~50%,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脑卒中后病程、患者的个性、社会、家庭等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惊厥治疗。目前研究认为,积极治疗对脑卒中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状态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6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将其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146例、非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6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将其分为卒中后抑郁组52例、非卒中后抑郁组15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年龄、合并高血压比例、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高于非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男性比例、文化程度、Barthel指数以及血红蛋白(Hb)、空腹血糖(GLU)、肌酐(Cre)水平显著低于非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P 0. 05或P 0. 01)。卒中后抑郁组男性比例、CRP水平显著低于非卒中后抑郁组(P 0. 05);卒中后抑郁组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前部病灶比例以及GLU、丙氨酸转氨酶(ALT)、Cre、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卒中后抑郁组(P 0. 05或P 0. 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Hb、Hcy是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Hcy是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cy水平是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的共同影响因素,年龄、文化程度、Hb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是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应在患者发病早期进行筛查和干预。  相似文献   

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障碍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障碍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横断面调查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180例,将患者分为抑郁障碍组和非抑郁障碍组,同时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结果 1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56.7%,抑郁障碍组的年龄、脂蛋白a、空腹血糖值、EPO/HCT比值显著高于非抑郁障碍组(t值分别为-3.343、-3.098、-2.826、-2.990,P均<0.05),而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肌酐、尿酸、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低于非抑郁障碍组( t值分别为3.968、2.611、2.998、2.324、1.990、1.981,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女性、脂蛋白a升高、空腹血糖升高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高;合并抑郁障碍的患者营养状态差,更易发生贫血;注意纠正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SDD)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寻找防治措施。方法采用SDS量表对115例脑卒中病人年龄、病程、性别、卒中次数、肌力等资料统计分析。结果PSDD的发生率为47.83%,≤50岁者PSDD的发生率最高,>80岁者最低;性别、卒中次数、高血压病史、偏瘫程度等与PSDD的发生相关,但与其严重程度无关。常见症状有能力减退、睡眠障碍、生活空虚感、忧郁、性兴趣减退、兴趣丧失等。结论宜在防治脑卒中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支持,并适当选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心理支持和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98例尿毒症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分别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尿毒症患者有70%(69/9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在分析比较中,初期透析患者抑郁发生较多;存在并发症者抑郁发生情况与无并发症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1.05,P<0.01);抑郁患者发生头昏头痛、睡眠障碍、疲劳及皮肤瘙痒的情况与无抑郁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9.60,28.77,22.16,P<0.01);社交隔离和医疗费用高、经济窘迫、家庭支持差等因素在抑郁患者中发生情况显著高于无抑郁患者(χ2=29.60,28.77,22.16,P<0.01);有无抑郁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5835,0.7098,2.17,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着较高的抑郁发生率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应重视预防和缓解患者的抑郁状态,以促进精神生理的康复,延缓尿毒症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发病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排尿障碍的表现、特点、转归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伴排尿障碍患者1 561人,统计学单因素分析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特点、转归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龄及患有前列腺疾病和泌尿系感染的脑卒中患者更易发生排尿障碍(P<0.05);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与性别及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饮酒)无关(P>0.05);脑卒中患者发病部位和类型与排尿障碍类型有相关性。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发病部位、类型及患者的年龄、是否患有前列腺疾病、是否患有泌尿系感染是排尿困难发生的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4.
背景随着对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探讨,发现炎症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正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武汉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1-01/2003-1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和门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0.26±8.77)岁.对照组40例为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05±8.09)岁.干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主要观察指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不同时期、不同梗死体积、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结果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急性期又较恢复期高(P<0.05),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且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白细胞介素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也相关. 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互相作用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炎症反应和再灌流损伤.对它们的监测可为早期临床治疗及康复干预提供试验指标,以便控制脑卒中的进展及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各种危险因素与华东地区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并对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为脑卒中的个体化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华东地区脑卒中病例692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540例,出血性脑卒中152例.对两种脑卒中类型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与出血性脑卒中比较,缺血性脑卒中更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是脑卒中家族史、肥胖、颈总动脉斑块、房颤病史、高纤维蛋白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颈内动脉斑块、冠心病史、低高密度脂蛋白、年龄增大、糖尿病史、性别(男);仅血白细胞升高、高血压病史和高血压家族史与出血性脑卒中有更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对于华东地区来说,高血压和脉压增大是脑卒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其次为高胆固醇血症.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指数)对北京市三所三甲医院47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474例脑卒中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0.61%,体重高、文化水平低、日常生活能力低、情绪低落的脑卒...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执行功能(EF)损害的特点,探讨受教育程度(EL)、卒中后抑郁(PSD)及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担评分与EF的关系。 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2年3月在康复科住院的65—80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4例,与同时期住院的20例6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比较,利用Stroop色词测验(SCWT)、数字广度测验(DST)及连线测验(TMT)评估患者EF,分析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EF损害的特点,并探讨患者EL、HAMD抑郁评分及CSVD总负担评分与EF的关系。 结果:与65岁以下组相比,65岁以上老年卒中患者Stroop B和C耗时较长[Stroop B:62.40±22.75vs41.30(35.51,71.50),Stroop C: 118.94±47.02vs79.50 (59.42,123.25)]、DST顺背与倒背得分较低[DST顺背:7.50±1.29vs8.00(8.00,9.00),DST倒背:3.62±1.05vs4.00 (3.00,5.00)]、TMT-A和B耗时较长[TMT-A:92.29±45.85vs59.49(45.55,86.25),TMT-B:282.32±129.02vs185.00 (128.25, 276.00)]。65岁以上组卒中患者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L与DST顺背及倒背呈正相关(r=0.356,r=0.401,P<0.05);与连线测验A和B耗时呈负相关(r=﹣0.416,r=﹣0.371,P<0.05)。HAMD抑郁评分与StroopA和B呈正相关(r=0.554,r=0.473,P<0.01);与连线测验A和B耗时呈正相关(r=0.520,P<0.01;r=0.376,P<0.05)。CSVD总负担评分与EF各项检查均无显著关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AMD抑郁评分与连线测验A耗时呈正相关(B=2.897,95% CI=0.557—5.236,P<0.05)。 结论: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与较年轻组相比,EF损害更严重。在可能影响EF的几个因素中,EL越高,EF损害相对较轻,提示为认知功能损害的保护因素。另外,抑郁程度越高,部分EF损害越显著。CSVD总负担评分与EF无显著关联。且相对于EL及CSVD负担,抑郁状态对EF影响更大。临床上对于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应更加关注其EF障碍,也要及时纠正或改善其抑郁状态,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施毅颋  林桦  何雯 《中国康复》2016,31(5):352-35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入住本院康复科的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前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定,确定128例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128例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在出院前和出院后6个月进行测量并做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分析生存质量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生存质量明显降低,生存质量评定的8个维度平均得分(42.81±20.14)分。出院6个月后各维度平均得分均较出院时有一定提高,其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5项维度评分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情感职能、社会职能、精神健康3项维度评分提高无显著性差异。影响生存质量评分的共同因素有性别、配偶状况、子女状况、生活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状况、是否接受社区康复治疗(P0.05)。结论: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生存质量与家庭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亲人的关爱与照护、社区康复的介入对生存质量改善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罗珊  王芳  都冬梅  张蝶  赵丹  张敏  唐婵 《护理研究》2012,26(11):1003-1005
[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对中风后情感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康复、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护。[结果]1个月后试验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施护可预防中风后情感障碍的发生,改善中风后焦虑、抑郁症状,有利于病人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