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卒中是造成青壮年发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大多数病例中,卒中的原因尚不清楚。An-derson-Fabry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由于α-半乳糖苷酶缺乏而发病,并在脑缺血后导致内皮血管病。为明确Fabry病在年轻卒中患者中的重要性,探讨在急性卒中患者队列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青年隐源性卒中患者开展TCD发泡试验的价值.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2月收治青年隐源性卒中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试验组接受TCD加滴血生理盐水的发泡检测模式,检测疾病阳性率;对照组运用TCD加生理盐水的发泡试验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检测阳性率.结果:试验组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隐源性卒中(CS)患者肠道炎症及肠道屏障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3例CS患者及53例对照者粪便炎症标记物粪钙卫蛋白(FC)、粪乳铁蛋白(FLF)含量,选取8例CS患者及5例对照者的肠镜活检标本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与Z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S... 相似文献
4.
Lacima G. Pera M. Valls-Solé 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19-20
目的:多项临床、尿动力学和肛管测压试验表明,在发生大小失禁的过程中神经系统的损害起促进作用。该研究旨在验证阴部神经病变患中,大小便失禁比单纯性大便失禁患病率高的假说。方法:93例大小便失禁女性和36例单纯大便失禁女性患纳入分析。所有患行肛管测压、肛内超声、肌电图描记和阴部神经未端运动神经元的潜伏期测定。结果:在年龄、阴道分娩史和里急后重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大小便失禁在绝经后的女性发病率高(85%vs67%;P=0.002)。绝经是大小便失禁患独立的危险因素(OR1.4;P=0.02)。肛门外括约肌用同心圆针肌电图描记显示其运动神经元电位持续增长,大小便失禁和单纯性大便失禁患分别增长43%和53%(P=0.28)。检测到的多相性运动神经元电位增长52%和58%(P=0.6)。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该项前瞻性研究的目的是确定预测因克罗恩病而首次接受腹腔镜下回肠盲肠切除的患术式转变的因素。方法:1998—2004年间,69例(32例男性;年龄32±9岁)因克罗恩病而首次接受腹腔镜下回肠盲肠切除的连续患纳入该项前瞻性研究。21例(30%)患最终转为剖腹手术。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评价导致术式转变的可能因素。结果:无患死亡。4例患(9%;每组2例)因腹腔内出血(n=1)、吻合口瘘(n=3)和小肠梗阻(n=1)而接受共计5次的再次手术。术式转变患的平均住院时间较腹腔镜手术患显延长(9±4dvs357±3d;P〈0.05)。单变量分析表明:克罗恩病急性发作〉3次(P=0.02)、男性(P=0.03)、术前接受免疫抑制治疗(P=0.04)及腹腔镜手术期间有腹腔脓肿或瘘管(P=0.02)及其他肠段切除(P=0.02)均为预测术式转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吉林医学》2019,(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c-TCD)阳性的隐源性卒中(CS)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组、对照组隐源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内容涉及性别、年龄、影像学检查结果、原发疾病、吸烟及饮酒史等,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行相应检验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糖尿病、饮酒史对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脑梗死发生部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CD阳性隐源性卒中患者传统危险因素所占比例较低,因卵圆孔未闭所致卒中对卒中发病部位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Cooper P. J. Chico M. E. Vaca M. G.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0):1-1
背景: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土源性蠕虫(肠道寄生虫)感染与遗传性过敏症之间具有负相关性,从而提示土源性蠕虫可能对过敏症有对抗作用。目前已经对在校儿童广泛施行驱虫剂周期性驱虫,从而引起人们对此种措施是否引起过敏症增多的忧虑。因此,作调查了12个月内反复用阿苯达唑驱虫对遗传性过敏症的患病率与临床指数的影响。方法:对68所乡村学校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一项聚类随机对照试验。将所有儿童按学校随机分为2组:阿苯达唑组(34所学校,1164例儿童),服用阿苯达唑2个月/次,疗程12个月;非治疗组(34所学校,1209例儿童)。治疗组儿童共接受7次阿苯达唑治疗。主要结果指标为治疗12个月的遗传性过敏症(变应原皮肤试验)和整个学校和每个儿童治疗记录的意向治疗分析。该试验被注册为一项国际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注册号ISRCTN61195515。结果:阿苯达唑组和非治疗组得到的有效数据记录分别为67.4%(784/1164例)和70.1%(848/1209例)。与非治疗组相比,研究期间阿苯达唑治疗引起土源性蠕虫患病率大幅度下降(校正OR0.13,95%CI0.09~0.19;P〈0.001),无证据显示该治疗与遗传性过敏症增多相关(校正OR0.97,95%CI0.68~1.39;P=0.862),也与临床过敏症(哮喘)无关(校正OR1.07,95%CI0.54~2.11;P=0.848)。说明:研究尚未发现与阿苯达唑治疗相关的遗传性过敏症和临床过敏症患病率的升高。学龄儿童的常规驱虫引起过敏症患病率升高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8.
男性与女性糖尿病患者致死性冠心病的额外危险:37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汇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估计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致死性冠心病的相对危险。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汇总分析。数据来源:自1966年至2005年3月间Embase和Medline确认并发表的研究,加上源自亚太队列研究协作组的研究,采用正文词组与MeSH主题词相结合的策略进行检索。综述方法:对入选研究的要求为报告有或无糖尿病的男性与女性致死性冠心病的相对危险比较的估计值。如果对估计值仅做年龄调整(而其它因素来经调整——泽者注),则将该研究排除在外。结果:总共纳入37项2型糖尿病和致死性冠心病的研究,涉及447064例患者。糖尿病患者的致死性冠心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5.4%比1.6%)。与无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致死性冠心病的总的相对危险,女性为3.50,95%可信区间为2.70~4.53,显著高于男性患者(2.06,95%可信区间1.81~2.34)。在除外8项仅根据年龄调整的研究后,两性之间危险的差异大大减小,但仍然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汇集29项经多因素调整估计值的研究,总的相对危险比(女性比男性)为1.46(1.14~1.88)。结论:糖尿病相关的致死性冠心病相对危险,女性比男性高出50%。这种额外的冠心病危险可以通过女性糖尿病患者具有更多不利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特点以及倾向于对男性患者更注重治疗的可能偏差来解释。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不同的结肠直肠癌家族史(从1-3个或更多受累的一级亲属)患从结肠镜监测中受益的程度。设计:前瞻性观察随访高危家族〉16年。环境:伦敦的三级家族肿瘤转诊卫生院。参与:来自于该卫生院登记死亡家族的1678例患,根据其家族史的死亡强度将患分为两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组(符合阿姆斯特丹标准)和结肠直肠癌中度风险组(1、2或3个受累的一级亲属)。干预:如果检出腺瘤则开始每隔3年或5年行1次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Blum A. Schmid-WendtnerM. -H. Mauss-Kiefer V.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3):52-53
背景:超声(B超)检查较临床触诊检查的敏感性提高了超过25%,特别是对外科手术后局部淋巴结区域的检查。目的:对行或未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或者之前为防止阳性前哨淋巴结已行选择性或完全淋巴结清扫术(CLND)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在调查随访中评估从原发疤到淋巴引流区局部淋巴 相似文献
11.
Gershwin M. E. Selmi C. Worman H. 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5):46-4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存。目前有关PBC的危险因素和共病率的对照研究数据相互冲突。作将美国23所三级肝病转诊中心的1032例PBC患和随机数字分配的1041例对照纳入研究,两组年龄、性别、种族和地区分布相匹配。由经过培训的人员使用第三次全美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Ⅲ)的改良版问卷评价纳入的PBC患病情况和社会、人口统计学、个人及家族史、生活方式、生殖状况和同病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外科治疗胆结石的主要指征是疼痛发作。然而,20%患胆囊切除后仍然有症状。胆囊切除术后哪种程度的症状是归于术前症状的持续,还是由新的疾病所引起的,这仍不清楚。在当前采用超声作为诊断胆结石方法的前提下,患的疼痛和消化状况还不确定。该研究目的是确定胆结石的典型疼痛模式并描述相关的消化不良程度。材料与方法:共220例有症状的包括有并发症(急性胆囊炎和胆总管结石)的胆结石患参与了该试验,采用详细的问卷调查了解患的疼痛情况和消化不良症状。结果:所有患均有包括上腹部在内的右上腹部(RUQ)疼痛。疼痛局限在右侧肋骨下缘区域占20%,上腹部占14%,其余66%均匀分布。90%患能够确定最剧烈的疼痛区域。最剧烈的疼痛局限在肋弓下的占51%,上腹部占41%,3%在胸骨后,5%在背部。63%患疼痛放射到背部。平均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非常高,90mm代表0~100个刻度。在90%患中存在初始或低级的预警疼痛后出现相对稳定疼痛直至消退的模式。71%患经历过难以忍受的疼痛。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观察性研究的系统性综述和汇总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MahyarEtminan BahiTakkouche FranciscoCaamabiIsorna AliSamii 《英国医学杂志》2005,8(3):151-154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相关性。设计系统性回顾和汇总分析。数据源检索Medline和Embase1966年至2004年6月公开发表的观察性研究,探讨偏头痛和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关系。结果确定了14个研究(11个病例对照研究,3个大样本研究)。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相对风险2.16,95%可信区间为1.89~2.48)。这种风险增加在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2.88,1.89~4.39)和无先兆的偏头痛患者(1.56,1.03~2.36)及服用口服避孕药者(8.72,5.05~15.05)中是一致的。结论观察性研究的资料显示偏头痛可能是卒中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另外,需要进一步研究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偏头痛患者的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14.
Gan I. M Ugahary L C van Dissel J. T J. C. van Meurs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5):40-41
目的:研究作为玻璃体内抗生素佐剂的玻璃体内地塞米松注射是否能够提高疑有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患者疗效。设计:前瞻性随机临床实验。机构:三期转诊中心。患者数量:白内障手术后6周内可疑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29例连续病例。干预:患者接受玻璃体活检后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0.2m g万 相似文献
15.
在肝硬化患中出现大型自发性门腔分流已有报道。该研究评估存在复发性或持续性肝性脑病(HE)的肝硬化患的门腔分流的发生率,并与无HE的肝硬化患相比较。对14例存在复发性或持续性HE的肝硬化患和14例年龄和肝衰竭程度相匹配但既往和目前无明显HE征象的肝硬化患(对照组)进行研究。每例患均接受神经学评估,并行大脑磁共振(MR)成像以排除器质性神经病理学疾患。HE的评价包括心理学测量(Trail—Making TestA),脑电图(EEG),精神状态检查和分级,动脉、静脉及局部血氨压力测定。门腔分流的存在通过多排螺旋CT的门静脉相评价。 相似文献
16.
Dormandy J. A. Charbonnel B. Eckland D. 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3):24-25
背景: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致死性/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的高度风险。有间接证据显示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能减少大血管并发症。因此,本研究旨在确定吡格列酮能否减少2型糖尿病高危患者的大血管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在5238例已有大血管疾病证据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患者来源于初级保健诊所和医院。患者除了使用其降糖药和其他药物治疗外,还被随机分配应用口服吡格列酮(15~45m g;n=2605)或安慰剂(n=2633)。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包括无症状性心肌梗死)、卒中、…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对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变(CIDP)接受免疫治疗的长期预后和病程尚知之甚少。目的:探讨CIDP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预测因素。方法:对38例CIDP患者5年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和电生理学表现、免疫调节治疗的疗效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对38例患者分别进行以下治疗:皮质激素(89%)、免疫球蛋白输注(45%)或血浆置换(34%),并且有58%的患者接受联合治疗。治疗5年后,10例(26%)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神经传导检测正常持续〉2年),23例(61%)患者的病情部分缓解(能行走),其中接受和未接受免疫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6%和34%,其余5例(13%)患者仍保留严重残疾(不能行走)或治疗依赖性复发。经治疗完全缓解患者通常为亚急性发病、症状呈对称性、对初次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以及神经传导异常(尤其是远端神经末梢部分)。相反,起病隐匿、症状呈非对称性以及中间神经节段脱髓鞘的电生理学证据与难治性CIDP或治疗依赖性复发相关。结论:CIDP患者的长期预后一般较好,但是39%的患者依然需要免疫治疗,13%的患者有严重的残疾。发病模式、症状分布方式和电生理学特征可作为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D'Amico E. Chincoli C. Cacciatore P.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5):13-14
混合性冷沉淀球蛋白恤症有多种临床表现:复发性血管性紫癜、虚弱、关节疼痛或关节炎、肾小球肾炎、周围神经病变及雷诺现象。当前混合性冷沉淀球蛋白血症的治疗多采用皮质激素、低抗原容量饮食、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及抗病毒治疗,即单独应用α-干扰素或最近采用的与利巴韦林的联合应用。该研究中,作确定了初治的慢性丙型肝炎合并无症状性混合性冷沉淀球蛋白血症患,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利进行抗病毒的疗效。共纳入了50例连续的慢性丙肝患(31例男性,19例女性),所有患均对联合疗法(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表现出持续性应答。治疗前有25例(50%)患检测冷沉淀球蛋白阳性,其中仅1例无症状冷沉淀球蛋白血症患,直至随访结束冷沉淀球蛋白仍存在。意外的是,25例治疗前无混合性冷沉淀球蛋白血症患中有7例在抗病毒治疗后检测出冷沉淀球蛋白。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丙肝患在病毒清除后由于联合的抗病毒治疗导致的无症状性混合性冷沉淀球蛋白血症的发病,可能的解释正在讨论中。该研究资料也表明在该类受试中不能排除有显临床表现的混合性冷沉淀球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