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12月 ,我科使用降温毯对 6 2例重度脑损伤高热的病人进行躯体降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2例。年龄 16~ 77岁 ,平均年龄 39岁。使用降温毯时间 3~ 14d ,平均 6d。使用前体温在39~ 4 0℃ ,使用 4~ 8h后体温降至 37,5℃以下。控制体温在 36~ 37℃ ,病人病情好转 ,昏迷变浅至清醒。 6 2例中无 1例发生冻伤及低温并发症。2 降温毯的应用2 1 严重脑损伤病人并发高热主要是中枢性高热 ,早期尽早使用降温毯 ,能降低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 ,保护血脑屏障 ,减轻脑…  相似文献   

2.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5):403-403
答:(1)应注意对高热病人的体温监测,每4h测体温1次,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2)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应行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30min后复测体温;(3)补充营养和水分,发热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差,但分解代谢却加快,使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加之摄入营养不足,引起病人衰弱及病情加重。高热时机体可丧失大量水分;(4)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口腔内细菌易生长,加之维生素缺乏。易患口腔溃疡,故应加强口腔护理;(5)对高热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清洁皮肤,保持被服干燥清洁,并嘱其卧床休息。  相似文献   

3.
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患者体温测量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枢性高热是脑卒中病人较严重的并发症,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并控制高温是减轻脑细胞损害,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1]。脑局部物理降温是抑制中枢性高热的有效手段,体温作为其最重要的监测指标,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本文就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患者体温测量的护理现状综述如下。1中枢性高热的特点中枢性高热有以下特点:(1)非感染性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2)体温在发病早期可骤然升高到39℃以上,多是稽留热,体温分布不均匀,四肢皮肤温度不高,而头部及躯干温度增高,双侧皮肤温度不对称;(3)单纯药物降温效果差,而物理降…  相似文献   

4.
徐芳 《当代护士》2003,(7):42-43
机械通气治疗适用于任何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除了改善气体交换和减少呼吸消耗外 ,其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有效的肺泡通气功能。 2 0 0 1年 3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了 1例胸腹联合伤、双侧多发性肋骨骨折、严重肺挫伤、血气胸的病人 ,经过精心护理病情得以稳定 ,没有护理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病人 ,男 ,4 5岁 ,因胸腹部撞伤后疼痛 3h而入院。入院后主诉伤处疼痛、感胸闷气促。查体 :体温 36 6℃ ,脉搏 93次 /min ,呼吸 2 0次 /min ,血压 1 6 / 9kPa ,神志清 ,胸廓无明显畸形 ,呼吸活动双侧均减弱 ,双侧胸廓有…  相似文献   

5.
脑温监护下中枢性高热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中枢性高热是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遭损害后,造成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过程障碍而引起的体温明显增高,是重型颅脑外伤、脑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由于高温会导致病人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的继发性损害,因此,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控制高热是减轻脑细胞损害,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我们对中枢性高热的病人应用在脑温的监护下降温治疗和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知识角     
对高热病人的护理要点是什么?答:(1)应注意对高热病人的体温监测,每4 h测体温1次,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2)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应行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30 min后复测体温;(3)补充营养和水分,发热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差,但分解代谢却加快,使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加之摄  相似文献   

7.
知识角     
发热的概念是什么?根据发热程度不同分为几种?答:发热是指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由于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通过提高体温调定点,引起体温升高。根据发热程度可分为:(1)低热,口腔温度不超过38℃,常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2)中等热,口腔温度在38~38·9℃,常见于急性感染;(3)高热,口腔温度在39~41℃,见于急性感染;(4)过高热,口腔温度超过41℃,见于中暑。护士对高热、过高热患者尤应加强观察和护理。洗胃的目的是什么?答:洗胃的目的有三个:(1)解毒,用于抢救食物或服用药物中毒的病人,避免毒物吸收;(2)减轻胃黏膜水肿,用于幽门梗阻的病人,洗胃可…  相似文献   

8.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轻症患者经过治疗后 ,通常 2~ 3d体温可恢复正常 ,而重症患者体温高达 38℃以上 ,一般 14 d后体温才逐步正常。因此在护理 SARS患者时 ,高热期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就我们在北京小汤山 SARS专科医院二部十病区对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本病区收治 SARS确诊患者4 6例 ,人均每日测量体温 4次。其中男2 6例 ,女 2 0例 ;年龄 18~ 6 8岁 ,平均36岁。其中发热为首发症状的 4 6例 ,平均发热天数 7d。1.2 支持疗法 :长期高热可加速体内分解代谢 ,加之疾病本身造成食欲…  相似文献   

9.
段桂贤 《护理研究》1989,3(4):225-225
严密观察病情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尤其在夜间,由于特定的环境和病人生理、病理的变化特点.任何放松警惕和麻痹大意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夜间护理观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1、夜间病人在安静睡眠时.交感神经活动被抑制,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不少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患病人病情容易发生变化.因为此时心跳和血流缓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供血相对减少,对于心脏功能严  相似文献   

10.
168例老年肺炎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美云  许洁 《护理研究》2002,16(9):538-538
肺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病因复杂 ,且合并症多 ,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现将我院收治的 1 68例老年肺炎病人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老年肺炎病人 1 68例 ,男 1 2 3例 ,女 45例 ,年龄 60岁~ 82岁 ,均经胸片和细菌检查后确诊。2 护理2 .1 一般护理2 .1 .1 生命体征及症状的观察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 ,各脏器功能均减退 ,故体温变化通常不明显 ,脉搏表现为沉而细且增快 ,节律不齐。护理时要注意病人是否合并有心力衰竭 ,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体温 ,并注意气短、气急等症状。此外 ,还要警惕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脑卒…  相似文献   

11.
吴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6):6295-6295
高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体温上升至39℃以上,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高热时呼吸和心跳加快,皮肤红而灼热,可伴头痛、头昏、肌肉酸痛,甚至出现幻觉、昏迷或惊厥。如持续高热得不到及时处理,可能对心、脑、肾等内脏器官造成损害,所以及时控制体温非常重要[1]。因此,对高热患者除做好疾病治疗外,还应采取措施及早进行对症治疗,并精心做以下综合护理。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2~4 h量一次体温,同时注意患者的面色、脉搏和呼吸,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2卧床休息高热早期即体温开始上升期,一般患者会出现寒战,此时患者需…  相似文献   

12.
1995年 9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们为5 3例颅内肿瘤患儿行开颅手术 ,术后12例发生持续性高热。由于婴幼儿神经细胞和脑血管发育不成熟 ,术后易发生脑水肿 ,并发症较成人多[1] ,持续高热可加重患儿脑缺氧、脑水肿 ,并且可引起高热惊厥。文献报道[2 ] ,体温每降低 1℃ ,脑组织基础代谢率下降 6 %~ 7% ,颅内压下降 5 %~ 6 % ,表明观察与控制患儿体温极为重要。1 临床资料本组 5 3例中男 2 8例 ,女 2 5例 ,7个月~ 6 4岁。髓母细胞瘤 2 3例 ,胶质瘤 19例 ,颅咽管瘤 8例 ,脑膜瘤 3例。患儿均在全麻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 ,术后 12例持续高热 3~ …  相似文献   

13.
发热2护理2.2制定护理计划2.2.1护理目标2.2.1.1体温下降,最终使体温恢复正常。2.2.1.2由高热引起的身心不适减轻或消失.无并发症出现。2.2.互.3药物疗法.尤其是解热剂应尽量减少使用次数及剂量。2.2.1.4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发热的基本知识.能积极主动参与防治。2.2.2护理措施2.2.2.l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a.物理降温法:利用物理原理达到散热目的,临床上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局部冷疗:适用于体温超过39℃者.给予冷毛巾或冰袋及化学致冷袋.将其放置于额部、腋下或腹股沟部.通过传导方…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内科常规体温测定次数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丽霞  姜小鹰 《护理研究》2005,19(8):683-684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病人入院后常规体温测定的合适次数。[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某省级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病人2 0 0例,观察其入院后的前3日,常规每日测4次体温(0 6:0 0、10 :0 0、16:0 0、2 0 :0 0 )与每日测1次体温(16:0 0 ) ,体温阳性率变化情况。[结果]每日测4次体温与每日测1次体温,体温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将非传染性疾病新入院病人入院后前3日常规每日测4次体温,简化为每日测1次体温,可节省护理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脊柱化脓性骨髓炎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微创治疗1例的护理总结如下。1病历摘要男,61岁。因反复腰痛1 a伴高热4个月加重3 d入院。10 a前曾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40 mg/d。腰痛病史1 a,对症治疗,效果欠佳,4个月前受凉后出现高热40℃,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腰椎MRI检查,确诊为菌血症、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经头孢吡肟、去甲万古霉素、大扶康联合治疗,体温控制效果欠佳。入我院时查体  相似文献   

16.
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主要由于脑干受损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以及交感神经损害皮肤出汗障碍而影响体热的放散所致。其特点为 :早期好出现高热 ;体温高达 39℃甚至 40℃以上并且持续不降 ;高热出现与肺部及伤口感染无关 ;单纯药物或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我院急诊ICU 1993年 10月~ 1998年 10月共收治重症颅脑损伤病人 141例 ,其中表现中枢性高热者 13例。现将我们对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病员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13例。其中男性 9例 ,女性 4例。年龄 6~ 6 0岁 ,平均 38岁。病人均为持续昏迷病人。其中原发性脑干损伤 8例 ;…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 8~ 10月我科收治了 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SSS)患儿 ,由于精心治疗护理 ,患儿平均住院 7d,均痊愈出院 ,现将临床表现特点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9例 ,男 3例 ,女 6例 ,年龄 7d~ 3岁 ;轻型 7例 ,重型 2例 ;血培养示败血症 2例 ,胸片示支气管肺炎 1例 ;住院4~ 15d ,平均 7d。2 临床特点及护理2 1 体温增高及护理。本组患儿体温在 37 5~ 4 0 0℃ ,重者呈弛张热 ,持续 1周左右。护理时让患儿安静 ,卧床休息。皮温稍高者可不予特殊处理 ,高热者遵医嘱给予小儿退热药、冰枕、温水浴等。新生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森林脑炎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05年4月~2008年7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业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56例森林脑炎高热病人(体温≥41℃)的护理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通过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56例病人中,49例病人1周内体温降至38℃以下,热程明显缩短,促进了病人的康复。结论森林脑炎会表现为持续高热、昏迷、抽搐、呼吸衰竭,个别病例甚至发生心功能不全,因此在治疗中采取科学、综合的护理措施甚为重要,直接影响病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9.
体温在 36℃以下称为体温过低 ,多发生在手术、麻醉中 ,由于麻醉剂的影响、手术室内的环境、开放体腔、使用温度过低的消毒液和灌注液、药物等都易使病人散热增加[1] 。如果病人中心体温降低 1℃就会出现寒战 ,不但使机体耗氧增加 ,也造成心血管系统供血量增加 ,导致并发症发生 ,现作如下综述。1 术前护理干预在转送病人至手术室之前 ,应给病人保暖 ,尽量保持正常的体温进入手术室 ,并应测量和记录体温 ,以便提供一个基线对照。采取的干预方法 :术前任何时候都不要暴露病人 ,尽可能避免通过寒冷的过道 ,使病室温度保持在 2 1℃以上 ,以减少…  相似文献   

20.
由于手术和麻醉的原因,术后病人体温常发生变化。人们多注意术后反应性高热,对术后低温常重视不够。实际上关于术后低温的护理国外已有报告。但术后低温持续多久还未见报告,为找出术后体温变化的规律,提高护理的针对性,本文观察14例颅脑手术病人术后的体温变化,并讨论有关护理要点。病例选择及方法 1.病例选择:随机观察颅脑择期手术病人14例,年龄14~16岁,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疾病种类:颅内肿瘤10例,左颞蛛网膜囊肿2例,颅内脓肿及寄生虫包块各1例。 2.观察方法:术前日10时观察和记录腋下体温,右上肢血压、脉搏和呼吸次数,作为病人基础值。术毕回病房后盖好被子,立即观测上述参数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