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造瘘术5例报告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王磊,丛旭滋,张超,王善政我们对5例经胸腔探查手术无法切除的食管癌病人直接行胃造瘘术,现报告如下。手术方法:常规做左胸切口,沿肝脾沟剪开膈肌,悬吊膈肌,在胃前壁缝一荷包缝合,在缝线当中将胃壁戳一小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胃镜和超声内镜的表现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胃异位胰腺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及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17例,总结其临床症状、胃镜和超声内镜下表现,将有临床症状的16例患者行ESD治疗,另1例患者随访观察。结果胃镜下多表现为隆起性病变,顶部可见导管开口呈脐样凹陷;14例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病灶以累及黏膜下层为主,可累及固有肌层,多数为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改变;16例患者接受ESD治疗,术中发现2例患者累及固有肌层,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检提示累及固有肌层3例,随访发现1例患者病灶存在,1例未行手术患者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诊断胃异位胰腺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ESD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胃异位胰腺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症状患者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交感神经及肌间神经丛在电刺激调控胃慢波活动中的作用,确定胃电起博的神经机制和作用环节,为今后起搏器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1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各5只。全部大鼠植入浆膜电极,电刺激组大鼠行胃电刺激至胃慢波被完全控制。植入电极组不行电刺激。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和脊髓后角C fos蛋白表达。结果电刺激组大鼠胃慢波全部被完全控制,所需能量为2 70±80 .6ms ,2mA。2组大鼠脊髓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均未见C fos阳性神经元,而后角浅层均见散在C fos表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植入电极组胃窦肌间神经丛未见C fos阳性神经元,电刺激组胃窦肌间神经丛可见C fos阳性神经元。结论适宜参数的胃电刺激可完全控制大鼠胃慢波。肌间神经丛参与胃电刺激调控胃慢波,而交感神经则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胃的肌纤维瘤.女,43岁,因反复排黑便,胃镜发现胃部隆起型肿物伴溃疡形成,CT显示胃窦区局部胃壁增厚,见软组织密度增高影.入院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胃窦部肌纤维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和胃运动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损害,即患者不仅有胃食管反流(GER),食管还存在炎性损害.原发性食管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主要原因[1].食管运动功能与GERP密切相关,其中LES和食管的清除功能最为重要,其他如His角,胃斜行肌、隔肌食管韧带等也具有防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声内镜指导下套扎器套扎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黏膜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小间质瘤45例,瘤体直径0.5 ~1.3 cm,以六连环套扎器行内镜下间质瘤套扎治疗,套扎后用超声内镜观察间质瘤是否套入圈套中.术后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3月复查胃镜以了解愈合情况.结果 胃黏膜下来源于固有肌层小间质瘤45例中,位于胃底32例,胃体11例,胃窦2例.7例行细针穿刺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黏膜下间质瘤.行胃黏膜下间质瘤的套扎术,成功44例,成功率97.8%.3例术后黑便,无一例发生穿孔.结论 在超声内镜指导下对胃黏膜下固有肌层小间质瘤行套扎术,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诊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548例,行EUS检查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息肉321例;胃间质瘤或平滑肌瘤134例,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26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08例;胃脂肪瘤38例;胃外压性隆起25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囊肿4例;胃底静脉曲张3例。结论 EUS能准确判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对明确该类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1987年对42例食管癌病人行食管、贲门肿瘤切除袋式食管、胃吻合术,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食管镜复查示吻合炎性水肿、糜烂及返流,稠钡通过顺利到满意效果。1.手术方法:游离胃及食管后,先切断胃,关闭胃残端,于距离残端下1.5~2 cm前壁大小弯处作一长约3.5~4.5cm横切口;切开胃壁肌层(为袋之入口),锐性向下及左右分离,深度为3.5~4 cm,形成一“袋”状(见图1)。距袋口上方1~1.5cm将食管后壁肌层与胃壁浆肌层缝合3~4针,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ESE)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超声(EUS)发现的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行ESE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周围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7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均成功挖除,2例ESE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术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其中胃底8例,胃体8例,胃窦1例。病变最大直径0.7~4,3(平均1.5)cm。全组未出现ESE术后出血,随访2~30个月,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ESE治疗小的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且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肌电紊乱的发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雄  李健  陈秋夏  王秀玲 《胃肠病学》2006,11(2):107-108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可能是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目的:通过胃电图检查探讨FD患者胃肌电紊乱的发生率,证实胃动力异常在F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368例FD患者行餐前和餐后体表胃电图榆查,对正常胃慢波百分比和胃电主功率两项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正常胃慢波百分比,本组FD患者可分为胃电节律正常组(43.2%)、胃动过缓组(33.2%)、胃动过速组(6.2%)和混合性胃电节律紊乱组(17.4%)。在胃电节律正常的FD患者中,34.0%(54例)存在餐后/餐前胃电主功率比异常。结论:本组71.5%的FD患者存在胃肌电紊乱,证实胃动力异常在FD的发病机制中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牙线辅助牵引法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6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牙线辅助牵引法EFTR的24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病例纳入牵引组,按照肿瘤大小1:1配对,收集2015年1—12月行传统EFTR的24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病例纳入传统组,对比分析两组的肿瘤切除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两组在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组平均肿瘤切除时间(10.8±2.8)min,传统组为(19.0±4.7)min(t=7.298,P<0.05)。牵引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2±0.5)d,传统组为(3.2±0.5)d(t=0.291,P=0.772)。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或迟发性穿孔等并发症。 结论 牙线辅助牵引法EFTR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安全、有效,牙线牵引可以辅助暴露肿瘤边界,实现直视下切割,使手术层次更加清晰,从而简化手术,减少肿瘤切除时间。  相似文献   

12.
背景:糖尿病性胃轻瘫(DGP)与平滑肌细胞(SMC)病变有关,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在此病变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胃SMC超微结构的变化,分析收缩蛋白表达与AGE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胃肿瘤行胃切除术的30例患者的全层胃组织,DM和非DM患者各15例,分别作为DM组和对照组。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SMC超微结构,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肌层收缩蛋白肌球蛋白重链(MHC)、α-肌动蛋白(α-actin)、钙调节蛋白(calponin)表达和AGEs重要组分Nε-羧甲基赖氨酸(CML)表达,以荧光定量PCR检测MHC、α-actin、calponin mRNA表达。以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收缩蛋白mRNA表达与CML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DM患者胃肌层SMC超微结构明显异常,表现为缝隙连接破坏、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出现脂褐素、细胞膜小凹数量增加和细胞膜外基层增厚。DM组胃肌层MHC、α-actin、calponin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1),CML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M组胃肌层MHC、calponin mRNA表达与CML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59,P=0.02;r=-0.63,P=0.01),α-actin mRNA表达则与CML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49,P=0.06)。结论:DM患者存在胃肌层SMC超微结构破坏,肌层收缩蛋白减少、AGEs增多且两者呈负相关。上述变化可能影响SMC收缩功能,进而参与DM胃动力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我们应用食管胃套入式吻合术对 46例患者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后消化道重建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34例、女 12例 ,年龄 32~ 73岁。其中食管癌 32例 ,贲门癌 14例 ;行食管胃弓上吻合 17例 ,弓下吻合 16例 ,颈部吻合 13例 (其中经左胸左颈 11例 ,左颈、腹非开胸食管外拔脱、经食管床 2例 )。食管、胃端侧吻合 35例 ,端端吻合 11例。手术方法 :食管癌切除时将贲门部切断、封闭 ;贲门癌切除时留吻合口于大弯侧。吻合前按照胃小弯在右和胃大弯在左的正常解剖方位。在距食管切缘上方 3~ 4cm处行食管后壁肌层与胃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胃动力障碍和胃肌间神经丛胆碱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胰岛素组.成模后16 w测定大鼠胃动力,观察胃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元的形态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胃动力减弱(P<0.01),胃窦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元计数显著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较,胰岛素组胃动力显著增高 (P<0.05),胃窦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元平均光密度显著增高(P<0.05),胆碱能神经元计数有改善的趋势(P>0.05).结论 STZ-糖尿病大鼠胃动力障碍可能与胃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损伤有关,胰岛素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胃动力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描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胃肌电活动特点,探讨胃肌电活动的变化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方法 对65例GER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餐前、餐后体表胃电图监测.根据内镜检查结果,把GERD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行组间胃电参数比较,随访19例胃电节律异常的GERD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胃电参数的变化.结果 GERD组的主频(DF)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餐前餐后功率比(P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或0.01).胃电节律紊乱,以胃动过缓为主.经1周治疗后,GERD异常胃电参数明显正常化(P<0.05或0.01).餐前RE组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37.5%)显著高于NERD组(12.1%).餐后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RE组和NERD组分别为71.9%和60.6%,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RD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肌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缓节律为主,胃电图能为GERD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埋置电起搏电极后胃肌电活动演变过程。方法7条纯种比格犬,每1条犬通过开腹手术沿胃大弯浆膜层埋置4对心脏起搏电极。术后第1天开始记录进食固体食物(200g/只)前后30min胃慢波,连续记录7d后,间隔3周再次用同样方法记录胃肌电活动1次。结果(1)与术后第1天相比,术后第2天的空腹正常胃慢波百分率无明显改变(P>0.05)。而术后第3、4、5、6、7天明显降低(P<0.05)。(2)从术后第1天至第7天,与相应天数的空腹胃慢波相比,进食后正常胃慢波百分率增加(P<0.05),主功增高(P<0.05)。(3)手术后第3周,所有犬的进食前后正常胃慢波百分率均>70%。与空腹胃慢波相比,进食后主功增加(P<0.05)。结论犬胃埋置胃肌电起搏电极后胃肌电紊乱在术后第3天出现,之后逐步恢复。进食后胃肌电紊乱改善的特征是否预示胃肌电紊乱能够恢复正常尚待明确。  相似文献   

17.
胆汁对兔胃平滑肌条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胆汁对兔体外胃平滑肌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兔胃肌条,安置在各恒温灌流肌槽中,并用BL310生物技能实验系统记录胃各部位平滑肌条的收缩活动.[结果]胆汁显著降低兔胃底和胃体纵行肌条张力,减小胃体收缩波平均振幅,并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胆汁对胃肌条收缩活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部分经由肾上腺素能α受体及前列腺素介导,并有壁内神经节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徐振怿 《山东医药》2002,42(23):17-17
吻合口狭窄为食管癌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自1997年以来 ,笔者对 2 6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术时采用胃食管双平面吻合 ,对预防术后吻合口狭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9例、女 7例 ,年龄 4 4~ 79岁 ,病程 10天至 7个月。癌肿位于食管上段 3例 ,中段 9例 ,下段 (包括贲门癌 ) 14例 ;癌肿侵及肌层者 8例。手术方法 :全麻气管插管 ,患者侧卧于手术台。于选定的肋间切口入胸。常规游离食管和胃 ,切除病变组织及相应的胃、食管 ,缝合关闭胃残端。行颈部吻合时 ,胃吻合口距胃顶端1cm,弓上、弓下吻合时吻合口距胃顶端…  相似文献   

19.
自1989年1月至1992年10月,我们在60例中、上段食管癌手术中采用经右胸处理胃底部,取得较好效果。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40~73岁,平均59岁。1.处理胃底范围:贲门周围组织,部分膈肌角肌束,胃底、膈韧带,胃左血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上消化道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圈套结扎后应用针形切开刀行对应内镜下剥离治疗: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的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共13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7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8~1.5cm,平均1.2cm。1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直径≤1.5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