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导尿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及膀胱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流速率、最大尿流速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测压容积、24 h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单次尿量、尿残余量、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 LUTS)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I-QOL)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流速率时逼尿肌压力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速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排尿次数、尿残余量少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单次尿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配合针灸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86例SCI后NB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技术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评估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膀胱逼尿肌波幅、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病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小腹坠胀、排尿困难共两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44%(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膀胱RU及膀胱功能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两组患者的肛门括约肌扩张或收缩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指标中膀胱容量(VH2O)、膀胱的顺应性(BC)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膀胱压(Pves)、逼尿肌压力(Pde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的发生率为6.98%、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6%、9.30%(P<0.05)。结论:间歇导尿配合针灸治疗SCI后NB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小腹坠痛、排尿困难等症状,提高膀胱功能,增强逼尿肌兴奋性,促进尿流动力学改善,并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和肾结石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及对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间隙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尿流动力学(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逼尿肌压和最大尿流率)、排尿次数以及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LUTS)、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内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24 h排尿次数、LUT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尿流动力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行膀胱训练的效果。方法: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加用膀胱训练。结果: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多于对照组(P<0.05),最大尿流速率快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泌尿症状困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训练能够有效改善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减轻泌尿症状困扰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阳极阻滞电刺激术刺激骶神经根对恢复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价值及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清洁级白兔54只,均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无异常。随机选择18只作为对照组(假手术),其余36只采用脊髓完全夹闭法造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白兔按是否植入电极分成电刺激组18只与神经源性膀胱组18只。电刺激组予以长期电刺激,刺激时间为30 min/次,6次/d,刺激4周。检查3组尿动力学情况,评估膀胱功能。结果对照组术前术后未见逼尿肌收缩现象,尿动力参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膀胱充盈期压力曲线较为平滑,无排尿期反射;神经源性膀胱组术后膀胱逼尿肌漏尿点压、静息压升高,逼尿肌活动亢进且收缩多为无效,在排尿过程中出现逼尿肌-括约肌失调,残余尿量增多且排尿量减少,膀胱体积明显减少,排尿效率与膀胱顺应性均下降;电刺激组膀胱静息压有所上升,膀胱充盈中逼尿肌收缩较佳,漏尿点压有所降低,且括约肌在排尿中肌电图十分稳定,排尿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相应减少,排尿效率以及膀胱顺应性均增高。结论阳极阻滞电刺激法可以明显减少残余尿量,增大膀胱体积,有助于排尿率的提升,可降低逼尿肌压、漏尿点压以及膀胱静息压,对恢复膀胱功能及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郑玲玲  吴迅 《河南中医》2024,(5):754-75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金溪县中医院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排尿情况、膀胱功能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有效率为79.49%,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及心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及排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膀胱功能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增强患者膀胱功能,改善尿流动力学和排尿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罗静  杨华  谢巧卫 《新中医》2020,52(23):111-1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 103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53 例与对照组 50 例。对照组在脊髓损伤恢复期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针刺治疗,连续治疗 2 个月。比较 2 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膀胱功能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8.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2 组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 (P<0.05),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2 组残余尿量均减少 (P<0.05),研究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2 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增大(P<0.05),研究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89%,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4.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电针刺激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分为两组,均选双肾俞穴,双会阳穴,常规针刺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疗法.结果 电针组总体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后电针组对指标改善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结论 电针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及尿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明显,但是研究中发现有许多问题仍难以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才能在以后治疗当中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电针和艾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艾灸组和间歇导尿组,每组40例。间歇导尿组给予常规治疗及间歇导尿,电针组和艾灸组在间歇导尿组基础上分别给予电针(断续波,频率1.3~1.6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和艾灸治疗,均穴取中极、关元,双侧足三里、阴陵泉、八髎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最大膀胱容积(MBC)、残余尿量(RUV)、充盈期逼尿肌压力(Pdet)、膀胱顺应性(BC)、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尿白细胞数、中医证候积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记录治疗后各组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患者例数,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电针组和艾灸组MBC、Pdet、BC、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RUV、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尿白细胞数、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P<0.01);间歇导尿组MBC、RUV、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尿白细胞数较治疗前减少(P<0.0...  相似文献   

10.
神经源性膀胱为脊髓损伤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多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等,导致患者身心及经济压力巨大。针刺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并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作者整理归纳针刺治疗的相关临床观察类文献,发现选穴多为远近配穴、八髎穴、俞募配穴及特殊部位的头部、腕踝部、耳部取穴;针刺方法包含电针、温针、矩阵针法;针刺同时还可配合其他疗法增加疗效。文章以期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拓宽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周立新  孙忠人  尹洪娜 《陕西中医》2023,(10):1482-1486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治疗虽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神经系统病变的痊愈和神经损伤的再生依旧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尿失禁和尿潴留,常并发于脊髓损伤。针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针灸和相关联合疗法已被证明在改善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因此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笔者整理归纳针灸治疗的相关临床观察文献,发现包括单纯针刺、电针、温针、艾灸、联合针灸疗法等多种针灸疗法可以提高疗效。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煎服五苓散,对照组单用针刺治疗。结果:一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结合煎服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电针治疗此病的常用腧穴为八髎、会阳等穴。然而其临床疗效仍需设计严谨的高质量随机对照实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联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锻炼配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进行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肾功能指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7.
陈余思  孔祥玉  贾晋荣 《新中医》2017,49(4):148-15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85.00%,对照组6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均降低,排尿次数均减少,膀胱压力均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从针刺、电针、灸法、温针四方面综述近十年国内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四种治疗方法的主要取穴集中于督脉、膀胱经及膀胱体表投影区上的穴位,但治疗的机制与效应不同:针刺注重经气传导,电针注重经气传导与生物电效应相结合,灸法为经气的热传导,温针集合了针刺与灸法二者的优势。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应在明确治疗机制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从而避免取穴的主观盲目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参考文献34篇。  相似文献   

19.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失去大脑控制,导致膀胱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的病症。本病对病人生活影响较大,提高疗效有其实际意义。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我院康复科门诊采用电针治疗该症45例,并与常规治疗的44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推拿辅治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GB)的效果.方法:97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用间歇性导尿方法治疗,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推拿方法.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升高幅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每日漏尿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