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象要素是构成中医脉象的基本单元,通过规范地记录、描述脉象要素及各要素程度的差异,可以较详尽、具体地阐释多种复合脉象.因此,在中医理论及思维指导下,完善对脉象要素的现代化认识,深入挖掘脉诊中蕴含的更多信息,基于脉象要素研发中医脉诊仪,是切实可行、科学可靠的基本思路.脉诊仪中综合传感器可收集更加立体全面的脉象信息,准确定...  相似文献   

2.
介绍唐蜀华教授临证诊脉要点.他认为,诊脉操作要把握七要素:脉位、脉率、脉律、脉形、脉体、脉力、脉势;凭脉辨证需要综合四诊、权衡轻重取舍;心血管疾病诊治尤需继承发掘脉诊特色;传统脉象定义概念需明确详细,进一步规范化、客观化;现代中医发展脉诊需与现代科技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医脉诊客观化、数字化研究给中医带来新的生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知,同时带来诸多挑战。各式各样的脉诊仪根据原理和系统组成,可能在脉象展现和脉图显示上有些许差异,脉诊仪与医者实诊结论又存在差异等,这些都是需要规范的。本文从脉象四要素出发,针对脉象教学及考核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以脉象四要素为纲,指导教学并使学生掌握基本脉诊技能。  相似文献   

4.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是中医师最核心的技术.但由于脉诊难于学习和掌握,使中医学生脉诊技能的培养效果不佳.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脉诊七步法,使学生由浅入深,便于操作.脉诊七步法分别从脉位、脉体、脉势、迟数、滑涩5个方面,与三部九候进行组合分析,及特殊脉象甄别,使初学者易于掌握,易入门径,中医医学生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中医脉诊操作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中医脉诊操作规范化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文献检索、专家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等方法,确定从脉位、至数、脉长、脉力、脉宽、流利度、紧张度和均匀度等脉象八要素入手,对脉象概念进一步深入诠释;初步建立了中医脉诊操作规范化训练流程,探讨了该流程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建立了脉象要素水平等级表。在中医脉诊操作规范化训练流程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并建立了适用于中青年医师临床使用的脉诊操作规范化流程。  相似文献   

6.
王赛  陆小左 《河南中医》2015,35(1):43-44
脉诊认识方式有直观概括、形象描述、要素分析、脉图示意、脉图描记,无论客观化方式如何,同一的目的都是把握脉象信息,完成脉诊以进行辨证治疗。由此方面而论,各种脉诊认识方式都是一种工具,是把握脉象信息以促成临床诊断治疗的工具。其中脉图描记作为一种脉诊认识的方式,在人们对把握脉象的迫切需要中应运而生,是脉诊认识的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沈氏女科第20代传人韩学杰主任医师为探求临床脉诊简捷路径,首先从整体层面入手,提出“脉诊五法”作为诊脉之法则,以此明确脉诊理论基础骨架。脉诊五法以阴阳为总纲,配合解析各脉象要素,糅合虚实、寒热、表里、部位之纲领,共同构成脉诊法则。然后提出应针对局部细节,以简御繁,掌握主脉并单元式组合兼脉,灵活应用“三维法则”及“舍症从脉”,紧抓诊脉的关键技术要素,旨在厘清脉诊的核心,为临床脉诊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脉诊专著理论研究的现状,展望中医脉诊的发展方向。方法:翻阅近10年脉诊专著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深入的归纳、分析和研究。结果:近年来对脉诊方法、要素及脉象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古代医经中脉诊思想、脉象论述、脉诊临床运用方面的研究欠佳。结论:挖掘古代医经中的脉学思想及脉诊临床经验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加强脉诊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调整现在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对脉象要素为核心的脉象辨识系统理论"为基础,克服传统脉诊教学的不足,制定一套科学的、遵循认知心理学规律的脉诊学习模式,提高中医脉诊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操作技能水平与辨证思维,以提高学生脉诊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脉象的非直观性使得初学者体会和掌握脉象时有一定困难。为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历年出版的《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均以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纲,以此6种纲脉的脉象构成要素为分类依据,归纳了其余脉象。六纲分类法中的6个纲脉,与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纲领相对应,该分类法虽简明扼要,但鉴于一些脉象为多要素构成的复合脉,使得以"一要素概括多要素"的六纲分类归纳法不能体现相应类别下复合脉的多维性和独特性,且因为脉象要素的多样性,六纲脉中涉及的6种要素不能涵盖其他要素,从而不能准确反映相应类别下一些脉象的特征,不利于学生对脉象特征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因此,在阐述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以"构成要素分解脉象"的形式,通过列表归纳28脉的特征,旨在让初学者系统理解并掌握28脉中每种脉体象特征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弦脉与紧脉辨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娟 《天津中医药》2009,26(4):299-300
弦脉与紧脉在脉象上均具有脉气紧张的特点,临床切脉易将两者混淆.从弦脉与紧脉的脉象构成要素、脉图特征及脉象形成机制等方面研究其异同之处,掌握辨析要点,对临床鉴别弦脉与紧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脉诊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笛 《西部中医药》2007,20(6):6-10
通过总结十几年来中医脉诊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对临床脉诊研究的病证种类,对临床辨证诊病、疗效、预后的作用,与辨证客观化及西医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作了客观论述及评价;同时介绍了脉诊理论及名师临床脉诊经验.提出研究脉象要从多维空间去描述其特征,对脉象进行整体、动态、多指标、多学科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仲景对脉诊十分重视.后世医者对<伤寒论>中的脉象内容研究甚众,主要包括:各类脉象、脉象临床意义、脉诊方法、脉法运用、脉象主病等方面.本文就近10年来对<伤寒论>中脉象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3,(5):867-868
虚脉是无力脉的总称,也是一部包含位、数、形、势几个方面信息的综合脉象。文章通过使用TL-DY-XM-Ⅱ型脉诊仪获取到的虚脉脉象,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探讨虚脉在脉诊客观化中表现的脉象特征,实现古脉法和现代脉法的沟通。  相似文献   

15.
脉诊是中医特色诊断方法之一,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凭借长期的切脉经验感知脉象信息,从而识别病症、分析病情。由于脉象复杂难辨,传统脉诊方法带有医者主观经验,缺乏客观量化标准,导致传承和发展受到限制。人体脉象与心脏搏动、动脉弹性等密切相关,随着超声技术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不断发展,超声辅助脉象定量分析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从脉象形成机制、各类超声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方面对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为脉诊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脉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应用诊断性试验设计,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120例受试者溢脉、聚脉、韧脉、紊脉4种基本脉象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的一致性及其自身重复性.结果: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溢脉、聚脉、韧脉、紊脉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0.859...  相似文献   

17.
脉学是祖国医学的精髓,中医传统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这期间,西晋王叔和所撰《脉经》将脉象明确总结为二十四脉,后至明代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增至二十七脉,《诊家正眼》增疾脉而为二十八脉,为临床及教学中最为常用。随着现代脉学的发展,当代医家在对传统的二十八脉赋予现代临床意义的基础上,增加脉象,引入"脉晕点""心理脉象""脉象要素"等适用于现代临床的全新脉象种类。了解脉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能够指导脉学的学习,从而与时俱进地提高脉诊技能,为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祖国脉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以脉宽为例的脉象要素预测模型的高相关客观生理参数进行研究。方法:以自主设计的柔性阵列式传感器为载体,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传感器-腕部简化三维模型,结合人体及材料的力学特性和中医脉诊理论完成了模型的条件设置,通过在极值设置下对与脉宽相关的8个生理参数的脉宽结果进行对比,获得脉宽模型的高相关生理参数。结果:获得了8个生理参数在正常人范围内对脉宽的影响大小,并结合临床医师脉诊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筛选出了血管直径、血压差、皮肤弹性模量作为脉宽模型的高相关参数。结论:将有限元分析方法用于中医脉象要素的科学评估是有效的,能够还原传统中医的脉诊流程,评价脉象要素模型的高相关参数。以简便的方法获取到建立脉象预测模型所需的关键生理参数,可为中医医师脉诊过程提供科学验证和参考,后续期望能利用高相关生理参数建立起的预测模型实现对患者的健康标准评测和疾病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19.
略论脉诊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脉诊的源流、原理、意义、重要性入手,评述了脉诊现代化研究中的脉象的客观检测、脉波图的分析、脉象检测的机理及研究中存在的困难,认为应加大投入、转变思路、推动脉诊现代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诊断方法.脉象的特征,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现象或简单图形来比喻和描述.建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研人员开始运用现代化的诊断仪器和分析方法,对传统的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与探讨.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脉搏描记器用于中医脉象的研究,试图把古老而深奥的中医脉象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脉象图像化、客观化、数据化.由于脉诊客观化是中医诊断客观化乃至中医现代化的先导,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