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勇  谢扬 《临床骨科杂志》2012,15(1):115-116
2006年11月~2010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4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66~90岁。均为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固定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随访病例共65例,男16例,女49例,年龄80~101岁,平均87岁;Evans分型,ⅢA型25例,ⅢB型29例,Ⅳ型11例;A组34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B组31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23个月,两组的住院时间、助行器辅助下床活动时间、在院并发症发生率、功能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两组病例卧床时间短、在院并发症发生率低,但PFNA治疗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避免了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疼痛、假体松动及翻修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对1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之间骨折来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均在术后1周扶助行器下床活动。按Harris评分标准:优9例,良6例,可3例。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下沉。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折疏松患者来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可早期下地负重,尽早恢复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9例,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5岁(78--89岁)。均为新鲜骨折。EvansⅢ型11例,Ⅳ型18例。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和其他内科疾病。术后随访8~56个月,平均28.4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活动能力。术后2周内、3~6个月、1年拍患髋x线片,检查假体有无松动迹象。结果平均住院23d,平均手术时间95min,平均出血量310mL,无一例死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20例术后7~10d下床负重行走,9例21d后开始负重,平均13.5d。Harris评分,优9例,良14例,中5例,差1例,总优良率79.3%。术后x线片检查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现象。结论应用双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将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结果相比较,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验、适应证以及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1996年8月~2002年4月间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80岁以上新鲜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和45例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随访时间均为3~7年,转子间骨折组平均4.6年,股骨颈骨折组平均5.5年。两组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扶拐下地时间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手术时间长,术后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的可能性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情况:在深静脉血栓、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假体翻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未见因髋臼磨损而发生髋臼内陷甚至中心性脱位。结论使用标准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取得了与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同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42例75岁以上、骨密度T值≤-2.5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关节置换组(89例),男38例,女51例;平均年龄为(80.3±4.5)岁;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髓内钉组(53例),男22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79.6±5.7)岁;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等. 结果 关节置换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5.4±8.4) min]较髓内钉组[(60.6±11.6) min]短,切口长度[(12.7±2.3)cm]较髓内钉组[(8.5±2.3)cm]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功能训练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3个月及6个月关节置换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髓内钉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评分明显高于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较髓内钉固定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7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25例行标准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9例行Gamma钉或Richard钉内固定术,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例1个月后死亡,余随访7~34个月;除1例有轻度髋内翻外,余患者均疗效满意。患髋功能按Harris评分法:优18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2%(23/25)。内固定组:随访10~34个月,X线摄片提示全部骨性愈合,优40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3.9%(46/49)。Gamma钉组有1例术后第6个月时发生1枚螺钉穿破股骨头而引起行走痛,重新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功能良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均行之有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地行走,缩短卧床时间,对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尤为适合,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转子部骨折固定的理想方式及选择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8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按照Evans-Jenson分型,Ⅱ型2例,Ⅲ型22例,Ⅳ型45例,Ⅴ型17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5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6例。转子部骨折块采用金属线缆"双交叉法"捆绑固定46例,采用连接钛缆GTR接骨板固定技术28例,其他方法 12例。结果手术成功78例,术后发生转子部骨折移位5例(合并假体柄松动下沉2例),关节脱位1例,假体深部感染1例,中毒性肠麻痹死亡1例。住院期间发生坠积性肺炎2例,无坐骨神经损伤和严重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2例出院后失访,76例均获随访,时间3~79个月。1例于术后2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5个月死于脑溢血。末次随访时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优52例,良13例,中9例,优良率为87.8%。转子部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结论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中,转子部骨折块的可靠固定对于术后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行走步态和假体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9  
目的比较分析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135例≥7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内固定术组。结果随访1一8年,平均3.5年。两组的合并症、住院时间和骨折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11.8%,B组27.5%)、扶双拐下地活动时间(A组3—21d,B组90d)、手术时间(A组45—70min,B组89—137min)及功能评价(A组优良率86.3%,差3.9%;B组优良率69.6%,差15.9%)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效等问题,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男17例,女15例),采取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其中4例死亡病例排除在外,28例纳入研究,年龄69~83岁,平均75岁;内固定手术与髋关节置换之间相隔8~72个月。其中EvansⅠ型6例,Ⅱ型11例,Ⅲ型9例,Ⅳ型2例。手术前显示侧板断裂9例,头钉切割股骨头颈切出15例,螺丝松动4例。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变化,并随访术后影像学结果(X线)、血沉等指标。结果:28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4~7年,平均5.3年。患者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2例活动后有中度疼痛,4例活动后出现轻微疼痛。末次随访时,19例恢复自由行走,8例需要手杖帮助下行走,1例需要助行器帮助下行走。Harris评分由术前34.9±2.4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83.4±5.7;末次随访时优1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X线检查未见假体松动及下沉断裂。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高龄患者,行挽救性THA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中期随访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凤祥  朱振安 《中国骨伤》2016,29(8):681-683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及其他疾病,治疗较棘手,约占全部髋部骨折的45%,其中不稳定者占35%~40%[1]。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逐年增加。由于非手术治疗存在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等缺点,目前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可分为骨折复位内固定和人  相似文献   

13.
田禾  陈江涛  彭斌 《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65-772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5月至2006年5月)、EMBASE(1966年5月至2006年5月)、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1期)、Cochrane协作网肌骨创伤组试验数据库(2006年5月)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5月至2006年5月),手工检索近5年国内已发表的有关骨科论文和会议资料,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8。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能降低股骨颈骨折的再手术率(RR=0.15,95%C10.09-0.26,P=0.58)和术后髋关节疼痛率(RR=0.70,95%C10.59-0.85,P=0.10)。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能降低股骨颈骨折的再手术率和术后髋关节疼痛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种手术方式与肺部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感染、手术时间及失血量等指标的关系,以及经济学评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关节置换组(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及内固定组(PFNA)。关节置换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81.32±3.81)岁;骨折Evans分型,Ⅲ型15例,Ⅳ型16例,Ⅴ型3例。内固定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79.90±3.61)岁;骨折Evans分型,Ⅲ型10例,Ⅳ型15例,Ⅴ型5例。患者均因外伤致髋部肿痛、活动障碍,X线片及CT明确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9个月,平均23.4个月。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多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发生1例肌间静脉血栓及1例因摔伤导致后脱位,内固定组发生1例骨折不愈合,2例肌间静脉血栓,4例轻度压疮,2例内固定松动,两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固定术(包括PFNA和PFN)与髋关节置换术(包括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利用Cochra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动检索相关文献,所有检索文献截止2013年1月1日。收集内固定术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对照试验的英文及中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及提取资料,运用Rev Man5.0软件统计分析收集的所有数据。结果: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分析显示,与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相比,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缩短[WMD=-2.66,95%CI(-5.25,-0.06),P=0.05],术中失血量减少[WMD=-24.20,95%CI(-30.38,-18.02),P<0.000 01],住院时间减少[WMD=-4.72,95%CI(-5.18,-4.25),P<0.000 01],下床时间缩短[WMD=-29.54,95%CI(-30.77,-28.31),P<0.000 01],总并发症发生率升高[WMD=0.15,95%CI(0.11,0.22),P<0.000 01]。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Harris评分提高[WMD=1.09,95%CI(0.54,1.32),P>0.05]和术后双下肢深静脉发生率上[WMD=1.09,95%CI(0.47,2.55),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内固定手术相比,髋关节置换手术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方面优于内固定组,明显减少了患者因为卧床而引起的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骨质情况、骨折类型以及合并症做出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沈阳医学院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组),34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两组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患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置换组在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相点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无假体脱位、松动及关节感染,对照组2例因螺旋刀片选择过长而出现活动性髋外侧疼痛。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获得与PFNA内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术后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国内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HA)与内固定(IF)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 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00年至2012年,获取采用HA和IF治疗国内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比较的相关文献.比较HA和IF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指标,包括术后1年死亡率、再手术率、一般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采用Stata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随机对照试验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0篇),包括2738例患者.HA组与IF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7,95% CI(0.44,2.11),P=0.929].HA组患者术后一般并发症[OR =0.48,95%CI(0.31,0.74),P=0.001]、主要并发症[OR=0.35,95% CI(0.27,0.44),P<0.001]及再手术率[OR=0.24,95% CI(0.18,0.33),P<0.001]均明显低于IF组,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则明显优于IF组[OR=2.15,95% CI(1.73,2.6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国内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HA的疗效优于IF.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比较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高龄股骨颈患者14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关节置换组)和空心钉内固定组(内固定组)。其中关节置换组89例,男28例,女61例,平均年龄(84.10±3.10)岁;内固定组55例,男20例,女35例,平均年龄(86.80±2.88)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 :144例术后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骨折侧别、术前合并症、骨质疏松、ASA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转ICU人数、围手术期死亡人数上差异不明显。但是内固定组较关节置换组年龄更大(t=5.311,P0.05);关节置换组术前骨折移位程度高于内固定组(χ~2=6.894,P=0.0090.05);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人次上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关节置换组在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患者,若骨折存在明显移位(GardenⅢ、Ⅳ型),首选人工髋关节置换,其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若骨折移位不明显(GardenⅠ、Ⅱ型)或患者合并较多内科疾病,身体条件较差,手术耐受差,术后预期寿命不高,首选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F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BPH)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8月采用LPFP、PFNA内固定及BPH治疗的75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患者临床资料,LPFP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72.54±4.78)岁;EvansⅡ型5例,Ⅲ型12例,Ⅳ型9例。PFNA组男17例,女22例;年龄(74.41±5.65)岁;EvansⅡ型11例,Ⅲ型18例,Ⅳ型10例。BPH组男9例,女12例;年龄(76.23±6.97)岁;EvansⅡ型1例,Ⅲ型10例,Ⅳ型10例。病程2~3个月。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84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率为97.6%)。随访时间22~41个月,平均26.3个月。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中,BPH组比LPFP组和PFNA组明显缩短(F=19.782,21.981;P0.05);术中出血量的比较中,BPH组比PFNA组和LPFP组明显减少(F=12.976,P0.05);PFNA组与LPF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79,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中,LPFP组较PFNA组和BPH组高(F=30.976,P0.05);PFNA组与BP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02,P0.05)。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比较中,PFNA组和BPH组均优于LPFP组(F=19.692,P0.05),而PFNA组与BP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971,P0.05)。结论:对于全身情况较差的高龄患者(75岁),BPH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是最优的选择。对于单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术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对于高龄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不建议应用LPF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1月至2010年11月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65例伴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结果65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76.3±10.3)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276.8±118.2)mL。住院期间无伤口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下床时间4-15d,平均7.2d。住院时间15-28d,平均18.4d。6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问3-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个月生活基本达到自理。根据Harris评分法,优42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0.6%。1例于出院后2个月因心脏病死亡,6例术后3-7d并发患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的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具有术后可早期下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