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估外路全周缝线小梁切开术(CST)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24 h眼压波动规律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3/2022-05在我院就诊的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佳的POAG患者18例18眼,均行CST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1 a进行24 h眼压检查(选择时间点为9:00 AM、12:00 AM、3:00 PM、6:00 PM、9:00 PM、12:00 PM、3:00 AM、6:00 AM),比较术前,术后1 a 24 h眼压均值、峰值及峰值时间、谷值及谷值时间、波动范围及昼夜平均眼压差变化。

结果:术前,术后1 a 24 h眼压曲线均呈现日间下降、夜间升高的变化趋势,下午降至波谷,夜间升至波峰; 与术前相比,术后1 a 24 h眼压谷值、峰值时间较术前提前,术后1 a 24 h眼压均值、峰值、谷值明显下降,波动范围无明显差异,昼夜平均眼压差明显增加。

结论:CST可降低POAG患者眼压,但不改变 24 h眼压波动范围,反而升高昼夜平均眼压差,提示CST不能改善POAG患者昼夜眼压波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降眼压药物治疗或小梁切除术治疗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h眼压波动差异.方法 取自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住院或门诊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47例(70只眼),随机分成手术组24例(34只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药物组23例(36只眼).设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24h眼压测量,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对各组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眼压波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药物组眼压控制成功率76.5%(26/34)与手术组眼压控制成功率90.6%(29/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78,P=0.12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眼压波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59,P=0.512;t=0.274,P=0.785;t=1.373,P=0.174);治疗后药物组与手术组患者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38;t=-2.397,P=0.019).两组的眼压波动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792,P=0.007);在眼压控制成功的药物组和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两组的平均眼压、眼压波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眼压峰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手术组眼压波动、眼压峰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能获得较低的24h眼压波动.在控制平均眼压、眼压峰值及眼压波动方面要优于药物治疗.且波动幅度与眼压峰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通过药物治疗眼压得到控制(峰压≤21 mm Hg)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单用或联合应用前列腺素类(PGs)药物(有PGs组)和单用或联合应用其它降眼压药物(无PGs组)的24h眼压测量结果.方法 对经药物治疗后连续3个以上时间点测量的最高眼压值≤21 mm Hg的38例POAG患者(64只眼)于末次就诊的1周内进行24h眼压测量,对比分析有PGs组(20例31只眼)和无PGs组(18例33只眼)的测量结果(波动幅度、眼压峰值和平均眼压).结果 有PGs组和无PGs组的24h眼压波动幅度均值分别为(4.19±1.60)mm Hg、(5.63±1.7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79,P<0.01);两组的眼压峰值均数分别为(17.81±1.68) mm Hg、(18.79±1.4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7,P<0.05);有PGs组的平均眼压(15.89±1.68) mmHg低于无PGs组(15.96±1.53) 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2,P>0.05).结论 通过药物治疗眼压得到控制的POAG患者中,尽管两组24h眼压测量的平均眼压没有差别,但有PGs组的波动值和眼压峰值均低于无PGs组,提示PGs比其他药物对24h眼压的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类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随病情进展将导致不可逆的视神经损害及视野缺损的致盲性眼病。眼压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及评定治疗效果的简单而又重要的指标。临床上,一些治疗中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天就诊时间所测眼压已达靶眼压,但视神经损害却仍在进展,研究表明可能与夜间眼压的升高、24 h较大的眼压波动及夜间眼灌注压的降低有关。因此,我们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眼压及眼灌注压波动的相关文献予以综述,以更好的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4小时眼压变动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h眼压变动规律。方法:选择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0人(52只眼,30~60岁),进行24h眼压测量。测量自清晨7∶30开始至第2天清晨7∶30,每2h测1次眼压,共测12次。在7∶00~23∶00时间段测量中,测受检者的坐位眼压和卧位眼压。在23∶00~7∶00时间段测受检者的平卧位眼压。结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高峰出现在1∶30,眼压低谷出现在17∶30,24h坐、卧位眼压变动幅度大于24h卧位眼压变动幅度。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高峰大多出现在夜间睡眠时间,夜间眼压控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7.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的眼压日内波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贠洪敏  傅培  袁劲松  张斌  黎晓新 《眼科》2007,16(1):33-36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及正常人双眼眼压昼夜波动趋势及其眼压峰值出现的规律,比较双眼眼压波动趋势是否一致。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POAG、NTG患者及正常对照各30例。方法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日曲线,比较双眼的日眼压波动模式及眼压峰值分布。主要指标眼压测量值。结果眼压峰值出现于非办公时段的正常人为右眼6.7%、左眼10.0%;NTG患者为右眼20.0%、左眼23.3%;POAG患者为右眼23.3%、左眼20.0%。结论POAG、NTG患者和正常人有着不同的眼压昼夜波动模式,且双眼的波动趋势不尽相同,不能完全将双眼等同看待;部分观察对象的峰值眼压分布于非办公时段,办公时段多次眼压测量不能完全代替一日眼压监测。(眼科,2007,16:33.36)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24 h眼压的测量来深入分析比较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眼压曲线特征.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在上海市闸北区北站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NTG患者131例及POAG患者102例,测量24 h眼压,用非接触性眼压计从8 am起每隔2 h测一次眼压,0 am至6 am之间测得的为唤醒后即刻坐位眼压.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压波动曲线、平均眼压、峰值时间及眼压、谷值时间及眼压和眼压波动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NTG组双眼平均眼压为(14.2±2.1)mmHg,低于POAG组[(19.9±3.5)mmHg];NTG组双眼峰值眼压为(17.0±2.4)mmHg,低于POAG组[(24.7±4.3)mmHg];NTG组双眼谷值眼压为(11.8±2.2)mmHg,低于POAG组[(16.5±3.1)mmHg];NTG组双眼眼压波动值为(5.2±1.8)mmHg低于POAG组(8.2±3.1)mmHg];两组的平均眼压、峰值、谷值及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2、-16.44、-13.16、-8.90,P均<0.01).NTG组63.3%患者、POAG组73.5%患者的峰值眼压位于门诊工作时间以外;尤其是NTG组有51.5%患者、POAG组有64.7%患者的峰值位于0 am至6 am时间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50,P=0.017).结论 NTG及POAG患者24 h眼压曲线的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是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的依据,并可用作治疗随访中评价疗效和调整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真空小梁成形术(PNT)对国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高眼压症患者的降眼压效果。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就诊的POAG及高眼压症患者30例(30眼)。方法人选患者进行眼科一般检查、前房角镜及Humphrey视野检查,测量眼压(压平眼压计)。患者单眼或双眼进行PNT1000型治疗仪(Ophthalmic International公司产)治疗。治疗后1小时、1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复查。首次治疗后第7天重复治疗一次。单眼治疗者选治疗眼,双眼者随机选1眼,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主要指标眼压。结果30例患者治疗前眼压(23.2±5.3)mmHg,平均应用局部降眼压药物1.47种(0—5种),治疗后1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各时间点眼压分别为(20.0±5.0)mmHg、(19.8±3.8)mmHg、(19.7±4.0)mmHg、(19.3±3.9)mmHg、(19.8±4.0)mmHg,眼压下降幅度分别为3.2mmHg、3.4mmHg、3.5mmHg、3.9mmHg、3.4mmHg,各时间点较治疗前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3例(83%)治疗后眼压下降≥15%。结论本文的短期小样本研究显示,真空小梁成形术可安全有效地降低POAG及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每隔2h与每隔3h测量24h眼压的差异,从而制订出对患者更方便、更行之有效的24h昼夜眼压监测方法。方法选择青光眼患者27例(54眼),相同条件下,使用非接触眼压计,分别进行每隔2h与每隔3h的24h眼压测量。比较2h测量组与3h测量组的峰值出现的时间,并比较2h组与3h组的全天时间段和睡眠时间段的峰值眼压、谷值眼压、波动值、平均值眼压。结果2h组中,有59.26%的患者眼压峰值出现在睡眠时间;3h组中,有61.11%的患者眼压峰值出现在睡眠时间,2h组和3h组达峰值的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天时段2h组和3h组的眼压峰值、谷值、平均值及眼压波动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时间段2h组和3h组的眼压峰值、谷值及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h组眼压波动值大于3h组(P〈0.01)。结论24h眼压监测能更好地发现青光眼的高眼压和昼夜眼压波动异常。使用非接触眼压计每隔3h昼夜眼压监测可以代替2h发现高眼压和眼压波动异常,是既行之有效,又更为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24 h眼压测量对可疑房角关闭眼( PACS)的眼压变化规律进行观察。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可疑房角关闭的患者43例(86只眼)以及正常志愿者46例(92只眼)。从7 am起每隔2 h测量1次进行24 h眼压监测。结果两组之间峰值眼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67, P >0.05),均主要集中在1am~7am,门诊时间的峰值眼压出现比率只有36.5%。 PACS组平均谷值眼压和日间的平均眼压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754,0.959,均P >0.05),而平均峰值眼压、平均眼压的波动值和夜间的平均眼压均高过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4.450,7.751,4.382,均P <0.05)。结论相对于正常眼,可疑房角关闭眼眼压的变化范围更大,峰值的眼压和夜间的眼压水平更高。24 h眼压的检查可以为可疑房角关闭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24h眼压测量在青光眼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青光眼疑似患者51例51眼,使用Goldmann眼压计进行24h眼压测量。结果:所有患者中,21眼(41.2%)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且昼夜眼压波动小于6mmHg(1mmHg=0.133kPa),30眼(58.8%)出现昼夜眼压波动过大或峰值眼压高于21mmHg。其中7例出现仅有夜间高眼压且最高者达54mmHg,白天自然缓解到正常范围。24h眼压平均值及高峰值与门诊眼压记录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h眼压测量与门诊检查眼压相比,能更好地发现高眼压和昼夜眼压波动异常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4h眼压监测中夜间即刻坐位眼压值和坐起休息10min后测得的眼压值,探讨夜间眼压的不同测量方法对青光眼24h眼压昼夜波动的影响。方法对已确诊且未用药、未做过手术的48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1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24h眼压监测,每2h1次,其中测量夜间0:00、2:00、4:00眼压时,逐个唤起患者后立即测,后嘱患者坐起休息10min再测,采用SPSS软件以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测量结果。结果夜间即刻坐位眼压值和坐起休息10min后测得的眼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间眼压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坐位眼压值能更准确反映夜间眼压,对24h眼压测量及青光眼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疑似青光眼患者24h眼压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疑似青光眼患者24h眼压的变化规律。

方法:收集疑似青光眼患者48例96眼,使用Accupen手持眼压计(24-3000)和NCT非接触眼压计(CT-80)测量24h眼压,自7:30开始,每2h测一次眼压,共12次,其中7:30~21:30测量坐位眼压,23:30~5:30测量坐位及卧位眼压。

结果:两种眼压计测量的传统体位下24h眼压峰值均出现在7:30,非接触眼压计测得的结果为22.05±3.608mmHg,手持式眼压计测得的结果为19.79±4.147mmHg。手持眼压计测得习惯性体位下眼内压峰值出现在5:30,平均21.64±4.814mmHg,且两种体位24h眼内压谷值均出现在21:30,谷值眼内压平均值为15.73±3.649mmHg。两种体位均呈夜间眼压逐渐升高,白天眼压逐渐下降的趋势。

结论:疑似青光眼患者眼内压峰值多出现在清晨,夜间卧位眼压值较坐位眼压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真空小梁成形术(PN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高眼压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1例(30只眼)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眼压、裂隙灯、前房角镜、眼底、视盘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Humphrey自动视野计等全面眼科检查,并行PNT1000型治疗仪(Ophthalmic International公司产)治疗,首次治疗后第7天重复治疗1次,首次治疗后1 h、1 d、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复查,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压。结果 30只眼患者治疗前眼压(23.3±1.7)mm Hg,治疗后1 d、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各时间点眼压分别为(19.7±4.0)mm Hg、(19.7±2.8)mm Hg、(19.4±4.1)mm Hg、(19.0±2.4)mm Hg、(18.6±3.3)mmHg、(18.4±3.0)mm Hg,各时间点较治疗前基线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5只眼(83.3%)治疗后眼压下降幅度超过15%。结论本研究的短期小样本证实PNT是一种治疗POAG和高眼压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