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通过24 h眼压的测量来深入分析比较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眼压曲线特征.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在上海市闸北区北站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NTG患者131例及POAG患者102例,测量24 h眼压,用非接触性眼压计从8 am起每隔2 h测一次眼压,0 am至6 am之间测得的为唤醒后即刻坐位眼压.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压波动曲线、平均眼压、峰值时间及眼压、谷值时间及眼压和眼压波动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NTG组双眼平均眼压为(14.2±2.1)mmHg,低于POAG组[(19.9±3.5)mmHg];NTG组双眼峰值眼压为(17.0±2.4)mmHg,低于POAG组[(24.7±4.3)mmHg];NTG组双眼谷值眼压为(11.8±2.2)mmHg,低于POAG组[(16.5±3.1)mmHg];NTG组双眼眼压波动值为(5.2±1.8)mmHg低于POAG组(8.2±3.1)mmHg];两组的平均眼压、峰值、谷值及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2、-16.44、-13.16、-8.90,P均<0.01).NTG组63.3%患者、POAG组73.5%患者的峰值眼压位于门诊工作时间以外;尤其是NTG组有51.5%患者、POAG组有64.7%患者的峰值位于0 am至6 am时间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50,P=0.017).结论 NTG及POAG患者24 h眼压曲线的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是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的依据,并可用作治疗随访中评价疗效和调整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杜驰  彭寿雄  黄文敏 《眼科学报》2006,22(2):68-70,84
目的:评价24h眼压测量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疑似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疑似患者51人(51只眼),进行24h眼压测量。结果:进入研究的51只眼中,只有18只眼(35.3%)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且昼夜眼压波动小于6mmHg(1mmHg=0.133kPa),33只眼(64.7%)出现昼夜眼压波动过大或峰值眼压高于21mmHg。24h眼压的昼夜波动值、均值及峰值分别比门诊多次眼压高4.65mmHg、1.64mmHg及3.96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24h眼压测量与门诊多次眼压相比,能更好地发现高眼压和昼夜眼压波动异常。  相似文献   

3.
日间与昼夜眼压曲线对异常眼压测量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毅  王宁利  郭彦  张馨蓓 《眼科研究》2010,28(4):360-364
目的评价日间眼压曲线与昼夜眼压曲线对异常眼压测量的能力。方法对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的2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11例可疑正常眼压性青光眼(SNTG)及24例可疑青光眼患者进行昼夜眼压曲线测量。间隔2 h后,先使用手持式压平眼压计测量24 h的卧位眼压得到昼夜卧位眼压曲线。在9:30、11:30、13:30、15:30,患者完成卧位眼压测量5 min后测量坐位眼压,5 min后再使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分别得到日间卧位眼压曲线、日间坐位眼压曲线和日间非接触眼压曲线。定义眼压峰值〉21 mmHg时为峰值异常,眼压波动〉5 mmHg时为波动异常。分析日间眼压曲线与昼夜眼压曲线均值、峰值及波动值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不同组别昼夜眼压均值为(20.24±2.45)~(22.32±6.02)mmHg,较日间眼压均值高-0.19~6.37 mmHg;昼夜眼压峰值在(24.17±3.42)~(26.43±6.23)mmHg,较日间眼压峰值高1.75~8.76 mmHg;昼夜眼压波动在(8.00±3.47)~(9.09±3.83)mmHg,较日间眼压波动高3.59~6.00 mmHg。眼压峰值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POAG、SNTG和可疑青光眼患者眼压峰值出现于23:30~5:30的概率分别为57.14%、72.73%和66.67%。日间眼压曲线无法确定昼夜眼压波动的异常,若以昼夜眼压曲线作为金标准,各组的敏感性为10.00%~36.84%。结论56例患者的峰值眼压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日间和昼夜眼压曲线测得的眼压均值、峰值、波动及发现异常眼压的能力存在差异,依靠日间眼压曲线很难对昼夜眼压的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通过药物治疗眼压得到控制(峰压≤21 mm Hg)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单用或联合应用前列腺素类(PGs)药物(有PGs组)和单用或联合应用其它降眼压药物(无PGs组)的24h眼压测量结果.方法 对经药物治疗后连续3个以上时间点测量的最高眼压值≤21 mm Hg的38例POAG患者(64只眼)于末次就诊的1周内进行24h眼压测量,对比分析有PGs组(20例31只眼)和无PGs组(18例33只眼)的测量结果(波动幅度、眼压峰值和平均眼压).结果 有PGs组和无PGs组的24h眼压波动幅度均值分别为(4.19±1.60)mm Hg、(5.63±1.7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79,P<0.01);两组的眼压峰值均数分别为(17.81±1.68) mm Hg、(18.79±1.4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7,P<0.05);有PGs组的平均眼压(15.89±1.68) mmHg低于无PGs组(15.96±1.53) 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2,P>0.05).结论 通过药物治疗眼压得到控制的POAG患者中,尽管两组24h眼压测量的平均眼压没有差别,但有PGs组的波动值和眼压峰值均低于无PGs组,提示PGs比其他药物对24h眼压的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每隔2h与每隔3h测量24h眼压的差异,从而制订出对患者更方便、更行之有效的24h昼夜眼压监测方法。方法选择青光眼患者27例(54眼),相同条件下,使用非接触眼压计,分别进行每隔2h与每隔3h的24h眼压测量。比较2h测量组与3h测量组的峰值出现的时间,并比较2h组与3h组的全天时间段和睡眠时间段的峰值眼压、谷值眼压、波动值、平均值眼压。结果2h组中,有59.26%的患者眼压峰值出现在睡眠时间;3h组中,有61.11%的患者眼压峰值出现在睡眠时间,2h组和3h组达峰值的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天时段2h组和3h组的眼压峰值、谷值、平均值及眼压波动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时间段2h组和3h组的眼压峰值、谷值及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h组眼压波动值大于3h组(P〈0.01)。结论24h眼压监测能更好地发现青光眼的高眼压和昼夜眼压波动异常。使用非接触眼压计每隔3h昼夜眼压监测可以代替2h发现高眼压和眼压波动异常,是既行之有效,又更为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24h眼压测量在青光眼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青光眼疑似患者51例51眼,使用Goldmann眼压计进行24h眼压测量。结果:所有患者中,21眼(41.2%)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且昼夜眼压波动小于6mmHg(1mmHg=0.133kPa),30眼(58.8%)出现昼夜眼压波动过大或峰值眼压高于21mmHg。其中7例出现仅有夜间高眼压且最高者达54mmHg,白天自然缓解到正常范围。24h眼压平均值及高峰值与门诊眼压记录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h眼压测量与门诊检查眼压相比,能更好地发现高眼压和昼夜眼压波动异常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24 h眼压评估他氟前列素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高眼压症(OHT)患者的 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初次诊断的 POAG和OHT患者22例(43眼),由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Icare HOME眼压计操作培训及认证,认证合 格后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测量眼压3次,然后由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自我监测 用药前24 h眼压,之后每天2100给予他氟前列素点眼1次,1个月后患者自我监测用药后24 h眼压。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 压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的眼压值、24 h眼压均值、 峰值、谷值和波动值的变化。结果: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平均值 分别为(18.2±3.7)mmHg(1 mmHg=0.133 kPa)和(17.4±4.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7, P=0.363)。Bland-Altman分析证明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具有良好 的一致性。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1个月后,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均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 眼压降低的范围为1.8~5.5 mmHg。用药前24 h眼压均值、峰值、谷值、波动值分别为(19.4±5.0)、 (25.0±5.8)、(14.1±4.5)、(10.9±3.8)mmHg,用药后分别降低至(15.6±4.2)、(20.4±4.5)、(11.3±3.6)、 (9.2±2.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50、9.636、5.939、3.137,均P<0.05)。结论:对于初 次诊断的POAG和OHT患者,他氟前列素可明显降低24 h中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诊未行治疗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lary open angle glaucola,POAG)患者习惯性体位眼压及眼灌注压(ocular perfusion pressure,OPP)波动趋势,并验证由日间平均坐位及卧位眼压推导夜间峰值眼压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POAG患者19例19眼及正常对照组18例18眼,分别于10:00,14:00,18:00及22:00时行坐位眼压及血压监测,为验证由日间卧位眼压推导夜间峰值眼压的可行性,另对POAG组于卧位5 lin后再行监测。2:00,5:00及7:00行卧位监测,计算出OPP并行数据分析。由已知公式通过日间眼压计算夜间峰值眼压,并与实际值对比。
  结果:24h习惯性体位下,POAG患者平均眼压及眼压波动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OAG组平均眼压峰值出现于凌晨5:00,对照组则为7:00。两组夜间眼压均值均大于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习惯性体位平均眼灌注压( MOPP )均表现为夜间低于日间( P<0.05),而两组间 MOPP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POAG患者MOPP波动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两公式推导所得夜间眼压峰值均与所测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习惯性体位下POAG组及正常人的眼压峰值多出现在凌晨至上午,POAG患者的习惯性体位平均眼压及眼压波动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内夜间灌注压均较日间低,且POAG患者有更大的MOPP波动。由日间眼压推导夜间峰值眼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24h眼压监测后采用不同的降眼压用药时间,来探索青光眼的个性化治疗.方法 入选18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14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前均给予视野检查,进行24 h眼压监测(每2h1次),并根据眼压波动曲线,给予前列腺素类降眼压药,1次/d,用药时间为峰值眼压提前12 h;1个月后复查24 h眼压,随访(23.7±12.4)个月,记录随访终末期的视野.结果 治疗前平均眼压(16.8±3.5)mm Hg(1 mm Hg=0.133 kPa),峰值眼压(20.8±4.6)mm Hg,谷值眼压(13.7±3.1)mm Hg,眼压波动值(7.1 ±2.4)mm Hg;治疗后平均眼压(13.2±2.6) mm Hg,峰值眼压(16.4±3.4) mm Hg,谷值眼压(10.7±2.3)mm Hg,眼压波动值(5.7±2.1)mm Hg.治疗前后平均眼压、峰值眼压、谷值眼压、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1).治疗前视敏度(19.0±5.2)dB,视敏度缺损值(8.2±4.9)dB;治疗后视敏度(19.7±5.5)dB,视敏度缺损值(7.2±5.1)dB.结论 通过依据24h眼压峰值来确定青光眼的用药及其用药时点的选择,以及青光眼随访过程中治疗药物的调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青光眼个性化治疗模式.(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36-39)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自我监测24 h眼压在药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行药物治疗且随访眼压控制良 好的POAG患者42例(73眼),根据基线眼压分为A组:眼压为(12.86±1.40)mmHg(1 mmHg=0.133 kPa); B组:眼压为(17.82±1.40)mmHg。入组患者通过iCare HOME回弹式眼压计使用培训认证后于家中 自行测量24 h眼压,自730起每隔2 h测量1次,夜间2330-530测量苏醒后即刻的坐位眼压。比 较组间各时间段眼压均值、峰值及波动值,并统计眼压峰值时间点和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数 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t检验以及χ2 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入组患者随访、 门诊时间以及24 h的平均眼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14,P=0.271)。入组患者24 h眼压峰值高 于门诊时间的眼压峰值、随访眼压峰值(H=-40.979、-51.363,均P<0.001)。83.6%的患者眼压峰值 出现在非门诊时间(A组86.5%、B组80.6%),尤其是发生在夜间睡眠时间,其比例高达67.1%(A组 64.9%、B组69.4%)。入组患者以及A、B亚组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值均高于其门诊时间眼压波动 值(t=11.166、8.110、7.929,均P<0.001),其中63.0%的患者24 h眼压波动值≥8 mmHg(A组51.4%、 B组75.0%)。根据自我监测24 h的眼压结果,49.3%的患者更改治疗方案,且B组患者更改比例(63.9%) 高于A组(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035,P=0.014)。结论:药物治疗中的POAG患者自行监测 24 h眼压,能发现临床常规随访中无法监测到的眼压峰值和波动值,可作为医师评价疗效和调整治疗 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的临床疗效及眼压日曲线变化。方法26例(2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眼压控制情况、眼压日曲线变化、峰谷眼压差值,视力、滤过泡、视野等情况。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5.2±3.4)mmHg(1mmHg=0.133kPa),峰值眼压(34.7±4.3)mm—Hg,谷值眼压(15.5±3.1)mmHg,眼压波动值(19.2±3.3)mmHg;术后平均眼压(15.1±2.5)mmHg,峰值眼压(19.7±3.6mmHg),谷值眼压(10.4±2.8)mmHg,眼压波动值(9.3±2.2)mmHg,手术前后的平均眼压、峰值眼压、谷值眼压、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平均眼压降低,眼压曲线峰谷差值缩小,眼压曲线趋于平稳。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术后眼压控制较好,手术安全性较好,眼压日曲线峰谷差值缩小,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对24h眼压波动的影响。方法:使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39例78眼未治疗的青光眼患者和44例88眼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眼的24h眼压波动(5am,7am,10am,2pm,6pm,10pm),并用超声测厚仪测量CCT。结果:青光眼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眼压分别为21.33±2.91和16.19±2.33mmHg(t=12.615,P=0.000);峰值分别为24.67±2.72和18.55±2.45mmHg(t=12.613,P=0.000);波动值分别为6.63±3.26和4.72±1.60mmHg(t=4.709,P=0.000);CCT分别为544.44±32.11和537.16±27.66μm(t=1.569,P=0.119)。CCT与青光眼组的眼压波动值无显著相关性(r=0.140,P=0.222);CCT与对照组的眼压波动值亦无显著相关性(r=0.050,P=0.642)。以CCT<545μm为薄角膜组,CCT≥545μm为厚角膜组进行对比分析,青光眼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眼压、峰值、波动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CT与24h眼压波动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青少年24 h眼压波动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90名健康青少年。采用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受试者24 h眼压波动(5∶00 am、7∶00 am、10∶00 am、2∶00 pm、6∶00 pm、10∶00 pm)。BMI通过体质量(kg)除以身高(m)的平方计算。根据BMI将受试者分为低体质量及正常组(BMI<25 kg·m-2)50人,超重组(25 kg·m-2≤BMI<30 kg·m-2)22人和肥胖组(BMI≥30 kg·m-2)18人。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观察对象平均眼压、眼压峰值、眼压谷值和眼压波动值分别为(16.72±3.30)mmHg(1 kPa=7.5 mmHg)、(19.26±3.68)mmHg、(14.29±3.26)mmHg和(4.98±1.91)mmHg。3组间眼压波动值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体质量及正常组与肥胖组间平均眼压、眼压峰值和眼压谷值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低体质量及正常组与超重组、超重组与肥胖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平均眼压、眼压峰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在青少年人群中,BMI较高者具有更高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治疗高眼压症(ocular hypertension,OHT)和早期、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的效果.方法 根据病情将120例120眼患者分为OHT组(40例40眼)、早期POAG组(40例40眼)和中期POAG组(40例40眼),3组均使用532 nm倍频Q开关Nd:YAG激光器行SLT,激光单脉冲3 ns,光斑直径400 nm,初始能量为0.6mJ,以0.1mJ逐渐递减,至刚好出现香槟样气泡时为治疗能量,治疗范围为360°,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随访,主要观察SLT治疗前后的眼压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1d~6个月,OHT组、早期POAG组和中期POAG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眼压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内,SLT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HT组、早期POAG组和中期POAG患者基线眼压分别为(25.95±1.80) mmHg(1 kPa =7.5 mmHg)、(24.66±1.55) mmHg和(25.62±2.6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剔除基线眼压的影响之后,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间的眼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各组内,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校正后的基线眼压相比,OHT组SLT术后眼压下降的幅度最大,其次是早期POAG组,中期POAG组下降的幅度最小.结论 SLT对于OHT和POAG患者具有良好的降眼压效果,SLT的治疗效果随POAG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逐次递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