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对比基于逐层匀场技术弥散加权成像(iShim-DWI)与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评估iShim-DWI对膀胱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依据TNM分期将其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组(n=34)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n=36),根据术后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组(n=38)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n=32)。观察常规DWI和iShim-DWI图像质量的差异。测量iShim-DWI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比较NMIBC组与MIBC组、高、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组ADC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C鉴别膀胱癌肌层浸润及高、低级别膀胱癌和T2WI、传统DWI及iShim-DWI诊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效能。结果 2名医师对iShim-DWI图像的主观评分均高于传统DWI(P均<0.01)。NMIBC组ADC[1.12(1.06,1.18)×10-3 mm2/s]大于MIBC组[0.81(0.75,0.83)×10-3 mm2/s,Z=-6.79,P<0.01],ADC鉴别MIBC与NMIBC的AUC为0.97;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组ADC[1.13(1.06,1.17)×10-3 mm2/s]大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0.80(0.74,0.82)×10-3 mm2/s,Z=-6.79,P<0.01],AUC为0.99。基于T2WI+常规DWI诊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AUC均低于T2WI+iShim-DWI(P均<0.05)。结论 iShim-DWI有助于评估膀胱癌病理分级及肌层浸润,且图像质量优于常规DWI。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超高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鉴别诊断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及预测PCa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 收集55例接受前列腺IVIM-DWI(b=0、50、100、150、200、400、600、800、1 000、1 500、2 000 s/mm2)并经病理确诊为PCa(PCa组)或BPH(BPH组)患者,根据病理分级结果将PCa组分为低分亚组与高分亚组,比较组间及亚组间ADC值、D值、D*值及f值差异,对差异有意义的参数绘制鉴别诊断PCa与BPH及预测PCa病理分级的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分析PCa组各参数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44例,PCa组24例,BPH组20例,组间ADC值、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4、-10.87,P均<0.01),而ADC值(0.99)及D值(0.98)鉴别诊断PCa与BPH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P=0.24)。PCa组内低、高分亚组的ADC值及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86,P均<0.05),ADC值(0.76)及D值(0.88)预测PCa病理分级的AUC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Z=2.23,P=0.02);PCa组ADC值(r=-0.44)及D值(r=-0.56)与Gleason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超高b值DWI与IVIM成像对PCa有一定应用价值。ADC值与D值鉴别诊断PCa与BPH的效能相当,而D值预测PCa病理级别的效能高于ADC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的定量值——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混合型肝癌是否存在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术前行磁共振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混合型肝癌(≤5 cm)的患者67例,根据是否存在MVI分为MVI阳性组(n=26)和MVI阴性组(n=4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MVI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VI阳性组和阴性组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周强化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DC值是混合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HR=5.421,P=0.025)。ADC值预测混合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AUC为0.685(95% CI 0.539~0.756)。当ADC截断值为1.378×10-3 mm2/s时,约登指数为0.4。结论: ADC值是混合型肝癌(≤5 cm) 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MVI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WI和最小ADC值鉴别诊断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与室管膜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及室管膜瘤的MRI资料,其中室管膜瘤8例、间变性室管膜瘤14例,所有患儿术前均接受MR平扫、增强和DWI检查。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最小ADC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间变性室管膜瘤最小ADC值为(0.579±0.245)×10-3 mm2/s,室管膜瘤最小ADC值为(0.943±0.12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1,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884(P=0.003),以最小ADC值=0.695×10-3 mm2/s为临界值,鉴别诊断2种肿瘤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1.4%。结论 最小ADC值在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与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MR检查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0T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对脊柱不典型血管瘤与溶骨性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8例脊柱不典型血管瘤患者(19个病灶)和2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69个病灶)。对所有患者均行3.0T MR扫描,包括常规序列和IVIM DWI序列,采用单指数模型后处理软件获得ADC值,采用双指数模型后处理软件获得IVIM参数,包括慢速扩散系数(ADCslow值)、快速扩散系数(ADCfast值)及快速扩散分数(f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16±0.30)×10-3 s/mm2、(0.80±0.27)×10-3 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P<0.001);ADCslow中位数分别为0.78×10-3 s/mm2、0.55×10-3 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ADCfast分别为(63.06±33.89)×10-3 s/mm2、(70.78±39.62)×10-3 s/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P=0.44);f分别为(40.65±14.75)%、(32.49±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结论 IVIM可定量评估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溶骨性转移瘤的水分子扩散及微血管灌注特性,ADC、ADCslow值对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溶骨性转移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DWI结合ADC值鉴别诊断睾丸生殖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DWI结合ADC值鉴别诊断睾丸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例睾丸生殖细胞瘤患者,其中精原细胞瘤10例,非精原细胞瘤12例。均行MRI平扫、DWI扫描,并测量不同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ADC值的差异。结果 10例精原细胞瘤的DWI多呈均匀性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63±0.12)×10-3 mm2/s,12例非精原细胞瘤的DWI多呈不均匀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98±0.22)×10-3 mm2/s,二者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P<0.01)。结论 DWI结合ADC值有助于鉴别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0T MRI的多b值DWI中ADC值反映宫颈鳞癌灶强化程度及分化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确诊为宫颈鳞癌患者的多b值DWI及多时相增强扫描图像,勾画癌灶高、低强化区,计算不同b值下的ADC值及信号强度的强化幅度。分析不同高低b值组合下的ADC差值与早、晚期强化幅度的相关性,以及ADC值和ADC差值与鳞癌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不同b值时宫颈鳞癌高低强化区的ADC值随b值增高呈逐渐降低趋势。b值为200 s/mm2时,与高b值(800、1 000、1 200、1 400 s/mm2)组合后ADC差值与早期强化幅度呈弱相关(r=0.315~0.339,P均<0.05)。b值为800、1 000 s/mm2时,中高分化癌灶高强化区域的ADC值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灶(P均<0.05),余b值下不同分化癌灶ADC值及不同b值下ADC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强化区的各ADC值及ADC差值在不同分化癌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多b值组合可用于反映宫颈癌血供及分化程度,其中采用3.0T MR DWI检查宫颈鳞癌的b值可为200 s/mm2和800 s/mm2或1 000 s/mm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WI ADC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9例接受DW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病理组织均经Ki-67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镜下癌细胞及间质的分化程度进行Gleason评分,将其分别纳入高分化组(<7分,n=17)、中分化组(7~8分,n=23)或低分化组(>8分,n=19)。比较各组间ADC值的差异,分析病灶ADC值与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59例前列腺癌病灶的ADC值为(0.98±0.19)×10-3 mm2/s,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组ADC值分别为(1.14±0.17)×10-3 mm2/s、(1.05±0.17)×10-3 mm2/s和(0.88±0.24)×10-3 mm2/s,总体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列腺癌ADC值与Gleason评分、Ki-67和P53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s=-0.611、-0.491、-0.511,P=0.019、0.016、0.021)。结论 前列腺癌ADC值分别与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通过ADC值可初步评价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细胞分化、增殖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MRI评估MR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中期效果。方法 分别于MR引导下HIFU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23例单发子宫肌瘤患者行多b值MR扫描,对所得图像提取3组数据分别进行拟合:①b ≤ 100 s/mm2(b=0、25、50、75、100 s/mm2),采用单指数模型拟合得到ADC;②b ≤ 200 s/mm2(b=0、25、50、75、100、150、200 s/mm2),以单指数模型拟合得到ADC;③b ≤ 1 000 s/mm2(b=0、25、50、75、100、150、200、500、800、1 000 s/mm2),采用双指数IVIM模型拟合获得真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观察并比较MR引导下HIFU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子宫肌瘤IVIM参数变化。结果 b ≤ 100 s/mm2图像显示MR引导下HIFU治疗6个月后AD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5);b ≤ 200 s/mm2时,治疗后6个月ADC稍下降但不明显(P=0.145);b ≤ 1 000 s/mm2图像显示治疗后D明显上升(P<0.001)、f明显下降(P=0.001),而D*无明显变化(P=0.187)。结论 利用IVIM MRI可较好地评估MR引导下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弥散加权成像(DWI)观察胼胝体发育异常胎儿脑组织发育。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名接受产前胎儿MR检查的单胎妊娠孕妇资料,根据胎儿胼胝体发育异常与否分为异常组(n=25)和正常组(n=75),测量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小脑半球、半卵圆中心及脑桥表观弥散系数(ADC)并比较其组间差异,分析其随孕周变化规律。结果 100胎左、右侧脑区AD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异常组与正常组胎儿颞叶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顶叶ADC均最高(1.85×10-3 mm2/s、1.87×10-3mm2/s)而脑桥ADC均最低(1.32×10-3 mm2/s、1.31×10-3mm2/s)。异常组胎儿各脑区ADC与孕周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正常组胎儿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半卵圆中心ADC与孕周存在曲线相关(r=0.50、0.26、0.51、0.25、0.33,P均<0.05),小脑半球及脑桥ADC与孕周呈线性负相关(r=-0.31、-0.23,P均<0.05)。结论 胼胝体发育异常胎儿颞叶ADC高于正常胎儿, 且其各脑区ADC均与孕周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DWI和ADC值对脑实质室管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7例脑实质室管膜瘤和34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并测量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价ADC值的诊断价值。结果 15例脑实质室管膜瘤DWI呈高信号,ADC值为(0.90±0.14)×10-3 mm2/s,32例胶质母细胞瘤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值为(0.72±0.07)×10-3mm2/s,低于室管膜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01)。以ADC值0.79×10-3mm2/s为阈值诊断脑实质室管膜瘤与胶质母细胞瘤,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97.1%,准确率为91.8%。结论 DWI及ADC值在脑实质室管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读出方向分段采样(RESOLVE)DWI对舌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20例舌部病变患者的资料,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检查及RESOLVE DWI。测量病变的ADC值,比较舌良恶性病变间ADC值的差异,应用ROC曲线评价ADC值的诊断舌良恶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120例舌部病变均单发,其中良性病变56例,恶性病变64例。良性病变ADC值为(1.81±0.45)×10-3 mm2/s,恶性病变为(1.02±0.24)×10-3 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P<0.001)。以ADC值诊断舌部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AUC为0.976(P<0.001),以ADC值=1.25×10-3 mm2/s为临界值,诊断舌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94.64%(53/56),特异度为93.75%(60/64)。结论 RESOLVE DWI鉴别诊断舌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儿童良恶性肝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肝肿瘤患儿资料,经病理和影像征象确诊良性(良性组)、恶性(恶性组)各16例,观察并比较2组肿瘤DWI信号特征、最大ADC值(ADCmax)、最小ADC值(ADCmin)和平均ADC值(ADCave);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b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评估膀胱癌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膀胱癌患者(64个病灶),均接受常规MRI和DWI,梯度扩散因子b值分别取0、600、1 000和1 500 s/mm2,根据膀胱癌病理表型将其分为低、中、高侵袭性。测量不同b值下的肿瘤ADC值,分析膀胱癌侵袭性与ADC值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评价ADC值在膀胱癌侵袭性上的诊断效能。结果 高侵袭性组膀胱癌平均直径(3.37±1.58)cm,显著大于低侵袭性组[(2.18±0.51)cm]和中侵袭性组[(2.32±0.53)cm,P均<0.01);ADC值与膀胱癌侵袭性呈负相关(r=-0.673,P<0.05);b值取1 500 s/mm2时可清晰显示病灶,图像对比度较高;ADC值对于直径<2.5 cm肿瘤的诊断特异度及准确度更好;ROC曲线显示ADC值0.93×10-3 mm2/s是判断膀胱癌侵袭性的最佳阈值。结论 DWI及ADC可用于预测膀胱癌侵袭性,尤其是小直径膀胱癌,并为后期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 DWI鉴别诊断鼻腔、鼻窦实性肿块的适宜b值。方法 对61例鼻腔、鼻窦肿块患者术前行常规MR及DWI扫描,选取b值为500、1000 s/mm2,测量病变实性部位ROI的ADC值,将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比较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差异。分别在两种b值下以鼻腔、鼻窦良恶性肿块的ADC值作为临界点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z),确定诊断阈值,评价诊断效能并进行比较。结果 b=500 s/mm2时,21例恶性肿块和40例良性肿块的平均ADC值为(1.07±0.32)×10-3 mm2/s、(1.90±0.62)×10-3 mm2/s(P<0.001),Az为0.929,以ADC值=1.31×10-3 mm2/s作为预测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95.0%,准确率为91.8%。b=1000 s/mm2时,21例恶性肿块和40例良性肿块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6±0.25)×10-3 mm2/s、(1.55±0.41)×10-3 mm2/s(P<0.001),Az为0.963,以ADC值=1.10×10-3 mm2/s作为预测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97.5%,准确率为93.4%。两组b值的Az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500 s/mm2时的图像信噪比明显高于b=1000 s/mm2的信噪比。结论 b=500 s/mm2时在保证更好图像质量的同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更适宜鼻腔、鼻窦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WI诊断细胞型子宫肌瘤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的患者181例(共纳入181个子宫肌瘤)。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测量子宫肌瘤ADC值,并将DWI信号特征分为低、等、高信号。将DWI呈低信号者诊断为普通型,DWI呈等、高信号者根据ADC值判断为细胞型或普通型子宫肌瘤。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DWI呈等、高信号的子宫肌瘤中,ADC值诊断细胞型子宫肌瘤的ROC曲线,并计算诊断效能。结果 病理诊断细胞型子宫肌瘤44个,其中DWI呈等信号20个,高信号24个;普通型子宫肌瘤137个,其中DWI呈低信号78个,等信号50个,高信号9个。DWI呈低信号的子宫肌瘤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细胞型和普通型子宫肌瘤,DWI呈等、高信号的细胞型和普通型子宫肌瘤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WI呈等、高信号子宫肌瘤中,以ADC=1.27×10-3 mm2/s为阈值,诊断细胞型子宫肌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1.76,0.91),P<0.01],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1%(40/44)、69.49%(41/59)。DWI信号联合ADC值诊断细胞型子宫肌瘤与病理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702,P<0.01),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40/44)、86.86%(119/137)、87.85%(159/181)、68.97%(40/58)、96.75%(119/123)。结论 DWI诊断细胞型子宫肌瘤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探讨T2 mapping成像鉴别宫颈癌类型、分化程度及预测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 对57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行常规MR、DWI和T2 mapping检查,测量肿瘤和正常子宫肌层的T2值和ADC值。对比测量参数在肿瘤与正常子宫肌层、鳞癌与腺癌、中高分化与低分化、LVSI阳性与LVSI阴性之间的差别,绘制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宫颈癌肿瘤与正常子宫肌层之间T2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鳞癌与腺癌之间T2值、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分化组T2值和ADC值均低于中高分化组(P均<0.05),LVSI阳性组T2值明显低于LVSI阴性组(P=0.002)。LVSI阳性组和LVSI阴性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5)。T2值、ADC值鉴别高中分化与低分化宫颈癌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709、0.747,T2值预测宫颈癌LVSI的AUC为0.856。结论 T2 mapping成像可用于诊断宫颈癌和病理分级,预测宫颈癌LVSI状态优于ADC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