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 一般资料 47例患者中,男29例,女18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2年。年龄最小7岁,最大55岁,一般在18至42岁之间。2 治疗用品 普通不锈钢针灸针;济南中药厂生产的纯艾条,切取1cm长的艾段;市售生姜(切片)、生蒜(切片)、鲜橘皮(亦可用陈皮代)。3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115例病程在2天~30天的早、中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63例和电针组(对照组)52例。后期70例周围性面瘫病程在30天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39例,电针组(对照组)31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各组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各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早、中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88.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后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67.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无论早、中期还是后期更利于面瘫的恢复,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针灸分期治疗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8例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148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三期,不同时期施以温针灸为主的不同针刺方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手足少阳经穴为辅。对照组130例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穴取合谷、风池、下关、翳风、颊车、地仓、迎香等。从愈显率和治疗时间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6.62%,优于对照组的60.77%(P〈0.05)。在前3个疗程内,治疗组痊愈率为89.79%,优于对照组的56.86%(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的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结论:温针灸分期治疗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38例,施以温针灸法;对照组34例,给予传统针刺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总有效率76.5%.结论: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5.
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治疗组50例,针刺对照组48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温针灸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期针灸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68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34 例。对照组实 施不分期针灸治疗,观察组采取分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针灸治疗效果、神经麻痹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portmann 评分、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面部残疾指数(FDI)及治疗时长。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 97.06 %,高于对照组的 70.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 组患者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升,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FDI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FD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SAS、SDS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ortmann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治 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portmann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 察组治愈耗时(11.13 ± 1.52)d,短于对照组的(20.09 ± 2.5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分期针 灸治疗可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与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均采用TDP照射治疗,治疗组加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加用电针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97.22%,对照组为8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温针组用温针灸治疗,普针组用普通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躯体功能得分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社会功能得分温针组比普针组低(P<0.05),面神经分级Ⅰ级温针组比普针组例数多(P<0.05),面神经分级Ⅲ级温针组比普针组例数少(P<0.05),总有效率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潜伏期温针组比普针组短(P<0.05),治疗后波幅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比普通针灸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罗禹珩  樊同涛  王光义 《新中医》2019,51(8):321-322
<正>周围性面瘫是一种面肌瘫痪疾病,由非特异性面神经炎症导致,临床上也将其称为面神经炎,属中医"口喎"范畴[1-2]。此病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出:"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口喎唇胗",临床表现为患侧面肌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闭眼不能合,鼻唇沟平坦、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部分患者发病初期可伴有耳后疼痛,或有舌前2/3的味觉减退甚至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目前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3]。  相似文献   

10.
11.
胡昌河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36+38-36,38
目的:观察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电针参与治疗的时机。方法:选择60例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电针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2个疗程后统计,本组治疗的60例中,痊愈48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结论: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电针参与治疗的最佳时机是"病情顶蜂"。  相似文献   

12.
黄莺 《光明中医》2022,(16):2992-2994
目的 探讨牵正穴温针灸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药物联合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联合牵正穴温针灸,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 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安全系数高,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当天及治疗1、2个疗程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定,并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治疗1、2疗程后,两组H-B分级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24.24%与总有效率87.88%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12%、75.76%(均P<0.05)。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75.76%高于对照组的42.42%(P<0.05)。结论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瘫多因感受风寒或病毒感染所引起面神经管或其周围的小血管痉挛 ,使该处面神经受阻、缺血、水肿 ,神经冲动失去传递而致。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针灸及药物治疗 6 8例 ,疗效满意 ,现将治疗结果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6 8例患者中 ,男 4 8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小者为 2 0个月 ,最大者为 6 7岁 ,以 2 0~ 4 5岁为多见。病程最短者 2天 ,最长者 2年。该病多因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侵入致气血阻滞 ,经筋失养 ,突然发病 ,面部表情肌瘫痪 ,纵缓不收 ,前额纹及眉间皱纹消失 ,眼闭合不全 ,流泪 ,人中沟歪斜 ,患者口角向健侧歪斜 ,流涎 ,鼓腮泄气…  相似文献   

15.
针灸是被广泛认可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徐福老师以温针灸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疗效显著。本文将介绍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病症特点以及徐老师运用温针灸的相关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中络”、“口眼歪斜”、“口僻”等病证范畴。主要表现为发病突然,初期有耳后疼痛,继而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鼻唇沟平坦,嘴角歪向健侧,口角下坠,流涎,吹气时口唇不能闭合,咀嚼食物时,食物常停留在病侧的齿颊间隙内,...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瘫是有多种原因而引起的面神经缺血,受压迫以致麻痹,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常易与中枢性面瘫混淆,须加以仔细鉴别,方可确定)。传统治疗疗程较长,疗效往往不臻理想,重症治疗不当或延误,可后遗麻痹,同侧面肌痉挛或鳄泪征(咀嚼食物时病侧淌泪)等。笔者从事临床工作多年,收治数百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另辟蹊径,为该病患者的治疗打开了一扇窗口。自1993年以来,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7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7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选用手、足阳明经穴位为主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留针期间,温针灸下关及颧髎两穴,同时配合内服牵正散,观察其疗效。结果:47例患者中有34例痊愈,8例显效,4例有效,总有效率达97.87%。结论:温针灸联合内服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为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脉而致面部经脉肌肉受损所致。本人受金代名医张从正出血疗法治疗面部疾病之启发,采用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梁伟平 《新中医》2023,55(7):179-183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及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将9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以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以单独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面部神经功能评分系统(HBFGS)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及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M (IgM)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79.17%(P<0.05)。治疗前,2组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大、目不能闭、眼干流泪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中医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HBFG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BFGS分级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DI躯体评分均升高(P<0.05),FDI社会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