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采用64-MD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升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病变组搜集120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造影,对每支血管病变按狭窄程度分组、评价,并计算Gensini积分。CTA原始数据间隔5%R-R间期在0%~95%R-R间期重组图像,然后在主动脉窦上方约25mm层面采用MATLAB图像分割软件,分别测量各重建期相主动脉的横断面积。受检者完成CT扫描前后由专人常规测量血压。弹性值D[Pa-1]的计算公式为:D=ΔA/(A0.ΔP),ΔA代表管腔最大与最小面积的差值,A0代表心动周期内最小管腔面积,ΔP代表脉压差。选取经CTA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的健康志愿者25例为对照组,在CT检查前后一周内采用M型超声测量升主动脉的直径变化,并将计算的弹性值与CTA测得的弹性值进行比较。结果:64-MDCT与超声测量的主动脉弹性值间有极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0.98,P<0.001)。正常对照组与病变组间弹性D值及PW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冠状动脉狭窄的Gensini积分与弹性D值呈显著负相关(r=-0.83,P<0.01),与脉搏波速度(PWV)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随主动脉弹性D值的增加而递减,随PWV值的增加而递增。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组间D值、PWV值、Gensini积分的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D=79.29,FPWV=119.11,FG=128.07,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弹性D是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64-MD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同时,可以客观评价升主动脉的弹性,升主动脉弹性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检测亚临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及预测冠心病。  相似文献   

2.
4D CTA评价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胸主动脉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价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与心脏搏动相关的胸主动脉段撕裂和未撕裂部分的膨胀特点。对10例慢性主动脉夹层B型病人进行了心电门控的CT血管成像(CT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56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结合ECG剂量调节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ECG剂量调节组,A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时开启ECG剂量调节技术,最大剂量窗设在45%R-R间期,行45%R-R间期重建,并与72例行非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的患者(对照组,B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区域图像质量、第1内膜撕裂口显示情况及患者接受的有效剂量。结果:回顾性心电门控CTA对所有夹层患者均作出了准确的分型,对真腔和假腔形态、夹层累及范围及分支血管情况均准确显示。主动脉根部区域评分A组为(1.40±0.59)分,B组为(2.63±0.49)分,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横断面图像上,第一破口A组显示明确51例,不明确7例;B组显示明确60例,显示不明确12例,二者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有效剂量A组为(11.15±3.51)mSv,B组为(15.16±1.31)mSv,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低于B组。结论: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可选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A结合ECG剂量调节技术,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充分显示主动脉夹层情况,又能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范围扫描方案进行全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61例疑为急性主动脉疾病的病人,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的大范围CT扫描方案在无心率控制条件下进行全部主动脉的CT血管成像。每个心动周期内,曝光窗设定为R-R间期的40%~50%(HR≥70次/min)或R-R间期的70%~80%(HR<70次/min)。评价升主动脉、主动脉瓣和冠状动脉的运动伪影情况来衡量影像质量。在主动脉的不同水平测量平均CT值。记录辐射剂量和所用的对比剂体积。结果所有的检查均顺利完成。升主动脉、主动脉瓣(100%)和冠状动脉(94.4%)的影像质量是可以接受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8.42±5.02)mSv。61例病人中,14例诊断为主动脉瘤,35例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或壁内血肿。12例病人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结论对于患主动脉疾病的病人,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的大范围扫描方案进行整个主动脉的CT血管成像,能够在低辐射剂量条件下获得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瓣的额外信息。  相似文献   

5.
吴磊  查云飞  邢栋  彭宇锋   《放射学实践》2013,28(2):154-158
目的:利用64-MDCT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容积与升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对135例拟诊冠心病的受检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采用GE AW4.4工作站手动勾画心包线并计算EAT容积;测量受试者血压,重组升主动脉0%~95%R-R间期间隔5%的图像,采用MATLAB软件半自动描绘并测量各R-R间期主动脉横断面面积,然后计算出升主动脉弹性值。按冠脉狭窄程度将受检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56)、无意义冠脉狭窄组(n=36)和有意义冠脉狭窄组(n=43)三组。EAT容积与升主动脉弹性值相关性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使用多重元线性回归分析包括EAT容积在内的与升主动脉弹性相关的各种独立影响因子。结果:正常对照组EAT容积与升主动脉弹性值无相关性(r=-0.24,P=0.074);无意义冠脉狭窄组、有意义冠脉狭窄组EAT容积与升主动脉弹性值间均呈负相关(r=-0.344,P=0.04;r=-0.347,P=0.023);多重元线性回归表明EAT容积是升主动脉弹性值的独立影响因子(B=-0.005,t=-3.037,P=0.003)。结论:冠心病患者EAT容积与升主动脉弹性具有负相关性,EAT容积的MDCT评价有助于早期预警冠心病患者主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及早期抑脂治疗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64-MD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升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病变组搜集120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造影,对每支血管病变按狭窄程度分组、评价,并计算Gensini积分.CTA原始数据间隔5% R-R间期在0%~95% R-R间期重组图像,然后在主动脉窦上方约25 mm层面采用MATLAB图像分割软件,分别测量各重建期相主动脉的横断面积.受捡者完成CT扫描前后由专人常规测量血压.弹性值D[Pa-1]的计算公式为:D=△A/(A0·△P),△A代表管腔最大与最小面积的差值,A0代表心动周期内最小管腔面积,△P代表脉压差.选取经CTA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的健康志愿者25例为对照组,在CT检查前后一周内采用M型超声测量升主动脉的直径变化,并将计算的弹性值与CTA测得的弹性值进行比较.结果:64-MDCT与超声测量的主动脉弹性值间有极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0.98,P<0.001).正常对照组与病变组间弹性D值及PW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冠状动脉狭窄的Gensini积分与弹性D值呈显著负相关(r=-0.83,P<0.01),与脉搏波速度(PWV)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随主动脉弹性D值的增加而递减,随PWV值的增加而递增.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组间D值、PWV值、Gensini积分的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O=79.29,FPV=119.11,FG=128.07,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弹性D是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64-MD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同时,可以客观评价升主动脉的弹性,升主动脉弹性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检测亚临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及预测冠心病.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主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术前对1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主动脉全程薄层增强CT扫描及血管成像,以获得主动脉夹层病变解剖学特征。在局麻下行主动脉造影,并与CT结果比较,选取支架血管型号。全麻下切开左股动脉或右股动脉,置入支架血管,封堵原发破口,重复造影检查有无内漏。术后1周及1年行CT随访,观察有无内漏、支架移位和假腔变化。结果:15例均获临床成功。1例见少量近端内漏,未发生其他并发症。CT随访,5例主动脉夹层消失,余者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赵晓莹  孙勇 《放射学实践》2019,34(12):1332-1336
【摘要】目的:探讨MSCT评估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动脉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Stanford B型AAD及40例非夹层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测量并计算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指标,包括可扩张度(AD)、顺应性(AC)及僵硬度(ASI),记录两组被试AAD的范围、合并钙化情况及相关临床指标值(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和高血压分级),比较2组间各项影像和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间动脉弹性相关指标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AC和ASI的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32),两组间高血压3级患者数和吸烟人数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4)。进一步对患者组中不同AAD累及范围患者的AD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9,P=0.494)。结论:利用MSCT测量Stanford B型AAD患者的动脉弹性值是可行的。吸烟及高血压3级是A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256层iCT探讨正常升主动脉弹性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行256层i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且冠状动脉正常,同时行超声检查无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志愿者105例,分别按年龄分成3组、按性别分成2组,CT测量左室功能的诸参数: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心肌质量(MM);CT、超声2种方法测量冠状窦上方15 mm处升主动脉的最大及最小横断面积,计算主动脉弹性,评价升主动脉弹性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Bland-Altman图显示CT和超声测得升主动脉弹性值一致性良好(ICC=0.988,P<0.05);不同年龄组正常升主动脉弹性与EDV、ESV、SV、EF均有正相关关系,与MM有负相关关系,与CO没有相关性;与年龄呈负相关(r=-0.546,P<0.05).结论 正常升主动脉弹性与左心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256层iCT能够准确测量升主动脉壁弹性并判断其与左心功能的关系,为临床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提供了一定依据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128层双源CT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和大螺距扫描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显示准确率及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初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并经DSA证实及手术治疗的患儿56例,其中30例采用心电门控序列扫描(A组),26例采用大螺距扫描(B组).测量2组升主动脉根部CT值及噪声,计算SN...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256层螺旋CT自由心率下CCTA对高心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高心率(≥80bpm)冠心病患者,均采用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且自由心率下扫描,均在CCTA检查3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GA)检查,且以CAG为金标准,计算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用Kappa检验对CCTA及CAG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检出467个冠状动脉节段,其CCTA图像质量可诊断率达到98.93%,CAG与CCTA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显著,kappa系数均>0.8;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节段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6.80%、92.93%、90.30%、97.71%、94.50%,对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冠状动脉的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7.27%、99.03%、98.92%。结论:新型256层螺旋CT自由心率下CCTA对高心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有较好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本院使用Philips 256层螺旋CT行CTPA检查的患者资料90例,利用完全随机设计每组30例分为3组:①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简称非门控组);②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简称前瞻组);③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简称回顾组)。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率、扫描时间、扫描范围、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计算出有效放射剂量(ED)。由3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以双盲法对肺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评价在扫描范围内的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结果:三组95.6%(86/90)的病例评分≥3分。图像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运动伪影出现率、扫描时间、辐射剂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图像评分:前瞻组明显优于非门控组,与回顾组相近;冠状动脉运动伪影出现率:三组分别为88.1%、21.5%和15.9%,前瞻组和回顾组明显低于非门控组;辐射剂量:前瞻组和非门控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7.59±0.87)和(7.49±0.80)mSv,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明显低于回顾组辐射剂量[(18.96±1.60)mSv];扫描时间:前瞻组平均扫描时间为(8.66±0.86)s,比回顾组和非门控组分别增加1.0s和5.5s。不同心率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TPA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CTPA检查是一种可行方法,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明显改善肺动脉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3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63例中ACS组44例,检出软斑块30个,中等密度斑块18个,钙化斑块11个;稳定型心绞痛组19例中检出软斑块6个,中等密度斑块6个,钙化斑块18个,非钙化斑块(软斑块和中等密度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14处,重度狭窄32处;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7处,重度狭窄8处,不同性质斑块与其导致管腔狭窄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可作为评价冠心病危险性度的一种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究第三代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扫描模式下,应用70kv低管电压联合20mL低对比剂用量和3.0mL/s低注射流率的三低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第三代双源CT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30kg/m2、 心率(HR)≤75次/分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CA检查。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2种扫描方案:A组48例,管电压8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40mL和4.0mL/s;B组52例,管电压7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20mL和3.0mL/s。测量动脉腔内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指标以及Likert 4级主观评分法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B组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但动脉(主动脉、左冠脉主干和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腔内CT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了40%。结论:使用第三代DSCT结合三低扫描方案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流率均较常规扫描方案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Neri分型细化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A诊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且经手术证实的影像资料141例。Neri分型包括A、B、C三种类型,根据内膜片与冠状动脉在MSCTA上的位置关系,并结合手术治疗方式将Neri C型进一步分为两种亚型,分为CⅠ型和CⅡ型。比较分析4种类型患者的冠脉受累情况、手术方式和院内死亡率。结果:A组80例(A型,内膜片局限在冠状动脉开口),B组36例(B型,夹层的内膜撕裂延伸进入管腔内,形成双腔改变),C组11例(CⅠ型,冠状动脉完全起自假腔,管腔内无内膜片),D组14例(CⅡ型,冠状动脉完全或大部分起自假腔,开口完全撕脱并重度狭窄,与主动脉窦部几乎不连接)。A组(69例,86.2%)、B组(30例,83.3%)多采用局部修复/三明治法补片成形。C组采用局部修复/三明治法补片成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的比率分别为45.5%、54.5%。D组(14例,100%)全部采用CABG治疗。对于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A组、B组、C组均和D组手术方式有...  相似文献   

16.
作者复习了MR或CT诊断的3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人,其中发现14例(41%)有不与主动脉腔交通的壁内血肿。14例病人的年龄为39~80岁,平均63.5岁。男性10例,女性4例。作者使用Stanford分类法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型,A型指示升主动脉受累,B型指示不受累。CT扫描使用2 cm间隔自主动脉弓扫描至主动脉分叉部,MR检查使用自旋回波技术,重复时间(TE)500或800msec,回波时间400msec,未使用第二回波技术。作者见到,CT平扫发现沿主动脉壁的新月形高密度区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急性期的可靠征  相似文献   

17.
杨春英  李亮  查云飞  彭宙锋   《放射学实践》2011,26(4):419-422
目的:采用64层MSCT评价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AT)与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EAV)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临床拟诊为冠心病(CAD)的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男114例,女74例,平均年龄(64.0±9.97)岁;均行心脏冠状动脉64层MSCT血管成像,在GE ADW4.4工作站分别测量左心室心尖部的脂肪组织厚度及全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Gensini积分。结果:本组病例共检出有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例106例,病变178处,其中轻度狭窄组(管腔狭窄51%~75%)67例,病变125处;中度狭窄组(管腔狭窄76%~90%)21例,病变27处;重度狭窄组(管腔狭窄91%~99%)12例,病变18处;完全闭塞组(管腔狭窄100%)6例,病变8处。冠状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组之间的EAT和EAV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T=32.306,FV=27.743,P=0.000),四组之间Gensini积分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10.483,P=0.000)。冠状动脉狭窄的Gensini积分与EAT、EAV呈显著正相关(rT=0.739、rV=0.801,P=0.000)。结论: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容积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摘要目的评价采用非心电门控128层CT主动脉成像在行快速扫描及迭代重建时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材料与方法对480例病人行非心电门控主动脉CT动脉成像,利用定性及定量的方法来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辐射剂量方面则是与采用心电门控的主动脉CT血管成像的病人(126例)及之前利用其他CT扫描的主动脉成像病人(339例)的剂量进行评价与对比。结果在影像质量方面(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螺距双源 CT 低剂量血管造影技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疑似主动脉夹层的危重患者,采用第2代双源 CT Flash 技术(螺距3.2,100 kV,100 mAs),使用较低的对比剂量(60 mL),在不使用心电门控状态下行全主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所有受检患者均在接受了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的同时,获得了准确的,包括主动脉内膜破口的位置、内膜片、真假腔及病变累及的范围等血管征象及解剖关系信息,Stanford A 型2例,B 型19例,2例主动脉破裂。平均扫描时间2.6 s,平均有效辐射剂量270 mGy·cm。结论大螺距双源 CT 低剂量血管造影技术配合低对比剂量,能快速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优质图像,为全身重度复合伤的危重患者是否合并主动脉夹层提供了安全、可靠、即时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更窄的曝光时间窗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律稳定、配合屏气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共360例,按心率及扫描方案随机分为5组:当心率<65次/分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用7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A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选择此时相为中心总长1%作为曝光时间窗,行前瞻心电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B组)。当心率≥65次/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常规使用3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C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以此时相为中心选择总长10%的曝光时间窗,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D 组)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成像(E组);分别计算各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以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4分制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 组[(8.11±1.54)mSv]和B组[(3.63±0.82)mSv],C 组[(10.56±2.51)mSv]和 D 组[(4.42±1.16)mSv],D 组[(4.42±1.16)mSv]和E组[(5.43±1.14)mSv]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窄窗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最少;而各组间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通过平扫获得最佳时相,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的时间窗,而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0%的时间窗,能获得高质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