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范明明  李元  白妍  孟祥蕾  王顺 《河南中医》2019,39(4):640-64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疾病,其中脑肠轴的异常是FD发生的本质原因,而脑肠肽作为脑肠轴的分子基础,在调节脑及胃肠功能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针刺治疗FD,可改善患者胃肠动力障碍、降低内脏敏感性、良性调节胃肠功能紊乱,还可促进胃肠动力型脑肠肽的增加,对脑肠肽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同时对调节FD症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肠道菌群与脑肠轴之间的研究日益增多,发现脑肠肽与胃肠动力,肠道菌群之间关系密切。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部分,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也能调节脑肠肽和胃肠运动。本文拟从脑肠肽、胃肠运动等方面探讨脑-肠互动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同机能状态小鼠肠管运动、大鼠脑肠肽含量及二者相关性的影响,研讨痛泻要方对脑肠肽含量作用与脑-肠轴调控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亢进、阿托品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抑制及正常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观察痛泻要方对不同机能状态胃肠运动的影响,并通过测定大鼠下丘脑、血清、肠组织中多种下丘脑与胃肠运动密切相关的脑肠肽的含量变化及之间变化的关系,观察痛泻要方对脑肠肽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胃肠运动之间关系,以探讨该方对胃肠运动、脑肠肽含量的作用及其与脑-肠轴调控作用的关系。结果:痛泻要方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亢进均有一定抑制胃肠运动作用;对阿托品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抑制均有一定促进胃肠运动作用;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均无明显作用;痛泻要方对大鼠下丘脑、血清、胃肠组织中5-HT、SP等多种与胃肠运动密切相关的脑肠肽的含量具有调节作用。结论:痛泻要方对小鼠不同机能状态胃肠运动有不同影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与痛泻要方作用于脑-肠轴不同层次、不同部位脑肠肽的含量有关。提示痛泻要方可通过对脑肠肽含量影响而调节胃肠运动,与脑-肠轴调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整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脑-肠轴”理论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相关文献,发现脑-肠轴为一个双向通路,有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肠道菌群这四条信息传导通路。许多针灸学者也发现了其特点,将“脑-肠轴”及“脑-肠互动”理论思维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针灸治疗中,特别是用于治疗脑病及胃肠疾病。文章主要总结了针灸基于脑-肠轴理论治疗抑郁症、脑卒中、帕金森病、失眠等脑病,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功能性便秘等胃肠疾病的研究,归纳了其常用穴位及治疗过程所干预的信息传导通道。其中脑疾病主要通过针灸调节肠道菌群,如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增加而达到治疗作用。胃肠疾病则多是通过调节神经信息传导通路中的脑肠肽达到改善症状或治愈疾病的治疗效果,常见的有5-羟色胺、胃动素、促生长素、胃泌素、P物质这五种脑肠肽。脑-肠轴的四条信息通路中,对于内分泌及免疫这两条通路干预机制的研究较少。根据目前基于“脑-肠轴”理论的针灸治疗疾病相关研究的报告,发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不仅治疗效果令人满意,而且疾病的复发率降低了,还能达到预防脑卒中疾病的效果,这大大拓展了针灸治疗脑肠疾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霍曼  杨志华  赵志英  崔润芝  王宁 《光明中医》2022,(19):3501-3504
近年来小儿厌食症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摄食行为与“脑肠肽-食欲中枢”系统关系密切,认为小儿厌食症产生的病因与脑肠肽分泌异常,脑-肠轴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胃肠动力不足有关。随着摄食行为在分子信号通路方面取得大量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脑肠肽对食欲调节的重要性。此文基于脑-肠轴理论从整体上探讨脑肠肽分泌异常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在小儿厌食症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脑和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脑-肠轴学说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脑和胃肠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认识。近年来对脑-肠轴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胃肠道介导的脑-肠轴上行通路:神经、内分泌、免疫、脑肠肽、肠道菌群等对大脑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本文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结合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结合近期脑肠相关研究结果,从脑肠互动、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角度对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脑-肠轴为阐明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奠定了基础,脑肠肽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而肠道菌群则是治疗的重要靶点。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调节脑肠功能,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与脑肠轴密切相关,针刺治疗PSCI的疗效肯定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CI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脑肠轴对PSCI的影响,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脑肠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等多个角度,探讨针刺通过调控脑肠轴治疗PSCI的作用机制.发现针刺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平衡...  相似文献   

9.
徐三鹏  李萍 《河北中医》2023,(2):306-309
随着现代医学对脑出血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在其病理变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菌群之间可通过脑-肠轴进行双向调节,肠道菌群也可通过肠-肾轴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本文以肠道菌群为桥梁,从肠-脑轴、肠-肾轴来探究脑出血发病相关性,并从中医学脑肠肾脏腑理论进一步解释三者与脑出血的发病关系,为中医药研究和防治该病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陆夏敏  陆敏 《河南中医》2016,(6):1114-1116
脑-肠轴学说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不仅仅是肠道疾病,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所致。中医治疗的多靶点效应与脑-肠轴、脑肠肽的关联。基于脑-肠轴理论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经方、中药验方、中药灌肠、及推拿、针灸等。脑-肠轴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规范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深入探索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理,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1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也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功能性肠病。IBSD的发病与内脏感觉异常、肠道动力学异常、肠黏膜微炎性反应、遗传、饮食不耐受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内脏高敏是IBS-D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是一种不明原因出现的肠道对寒冷、不良情绪等刺激因素高度敏感的病理过程,但内脏高敏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BS-D的发病与脑肠互动功能紊乱密切相关,IBS-D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而长期慢性精神应激易诱发及加重IBS-D内脏高敏状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受体络氨酸激酶B(Trk B)是研究脑肠互动神经环路的热点,BDNF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上大量表达,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持成熟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还能调节胃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是引起和导致神经疼痛敏感的重要细胞因子。肠道微生物是脑肠互动的关键纽带,人精神异常与肠道微生物环境改变引发的肠道症状密切关联。反复精神刺激(如抑郁、焦虑等)可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大脑的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以肠道微生物为切入点,以脑—肠轴为轴线,基于BDNF/Trk B通路,探讨肠道菌群调节IBS-D内脏高敏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脑肠轴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合成或调节神经递质分泌、降低炎症因子、调节HPA轴等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及学习功能。脑卒中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构成及代谢发生变化,该变化又通过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路对大脑的情感调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了PSD的发生,即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互相影响。脑肠轴亦与中医理论相符,临床多以疏肝、健脾、养心,兼以祛瘀化痰为大法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在治疗PSD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实了中药复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增加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多靶点地参与P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肝、脾脏腑功能治疗抑郁症.现代研究证实,脑-肠轴通路和抑郁症有较强的相关性.脑肠肽不仅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胃肠道内,与胃肠功能和情绪密切相关.由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即脑-肠轴的存在,可以把胃肠道及肠道菌群看成一个整体,对神经系...  相似文献   

14.
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既有肝郁情志不舒的表现,又有脾虚消化功能不好的表现。而脑-肠肽不仅对胃肠道有调控作用,还可以参与情绪的调节,这与肝郁脾虚证发生的机制颇为符合。目前发现的脑-肠肽有10多种,本文就其中几种与肝郁脾虚证最为密切的脑-肠肽进行展开综述,来探讨脑-肠肽与肝郁脾虚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脑肠轴与免疫、炎症、发热的关系,运用多源数据库信息整合法探讨银莱汤干预脑肠轴相关靶点的作用机制,为实验研究提供靶向性指导。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PubChem、David数据库,构建银莱汤靶标数据库,检索SCI文献以建立脑肠轴靶标数据库,通过对银莱汤靶标和脑肠轴靶标进行对比分析,获得银莱汤干预脑肠轴潜在靶标。结果发现银莱汤药物化学成分429个,银莱汤的作用靶标689个,脑肠轴相关靶标99个,银莱汤干预脑肠轴的潜在靶标35个。结论银莱汤干预脑肠轴的靶标主要集中在与脑肠肽相关的酶,主要功能为免疫、炎症、能量代谢,可参与人体的免疫应答、氧化损伤等。  相似文献   

16.
林燕  李兴广 《世界中医药》2009,4(6):304-306
脑-肠互动在胃肠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肝郁脾虚是涉及肝脾二脏最常见的中医病机和临床证候,二者分属中西医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本文以肠易激综合征为研究对象,从脑-肠互动角度探讨了肝郁脾虚的病理实质。中医学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渐虚,肝脾不调的病机观点和现代医学脑-肠轴学说及脑-肠互动机制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联,两者间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客观的、量化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林瑞芳  俞赟丰  阳凌峰  喻斌  徐寅 《陕西中医》2022,(11):1647-1650
肠道菌群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生理状态下,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优势菌群(>98%),两者的比值是反映肠道微生物群紊乱的重要指标。在病理状态下,紊乱的肠道菌群通过影响胃肠动力、破坏胃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紊乱脑-肠轴功能及影响药物吸收代谢等机制参与FD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通过扶植益生菌生长和抑制有害菌增殖来逆转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减轻FD患者的临床症状。白术、炙甘草、枳实、神曲等中药,以及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焦三仙、调中健脾汤、胃祺饮等复方均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起到治疗FD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朱丹溪创立的越鞠丸作为一首中医经典方剂,功能行气解郁,总解诸郁,主治“六郁。”目前临床关于本方应用主要含括两方面,一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脾胃密切相关;二是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肝亦密切相关。肝脾同调可视为越鞠丸组方之特点,而肝脾之间密切相关,脑肠肽可能是肝脾相关的重要机制,其中5-羟色胺可能是其作用于肝脾的物质基础。故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结合越鞠丸创立的时代背景,探究越鞠丸用药规律,联系现代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越鞠丸主治以及肝脾相关理论,以利于提高越鞠丸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人体经穴综合系统论与神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震 《针刺研究》2002,27(4):310-312
人体经穴能量系统是由含线粒体、三磷腺苷量多质好的神经、肌肉及结缔组织等细胞组成的综合体 ,是人体的一个固有的系统 ,它和其他系统器官一样受中枢、周围神经的支配和控制 ,与神经有密切的关系。但经穴系统不等于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