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肺实质因含气体原因氢质子含量低,横向弛豫时间短,在常规脉冲序列中表现为极低信号无法观察肺实质内组织结构。零回波时间(zero echo time,ZTE)成像是一种回波时间(echo time,TE)为零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它在梯度场打开情况下行射频脉冲激励,脉冲结束后立即采集信号,有利于成像短T2组织,近年来逐渐应用于肺组织成像。本文就ZTE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在肺成像中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摘要】肺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为肺实质的低质子密度,空气软组织交界面的磁化率伪影以及呼吸和心跳伪影的干扰,使用常规磁共振成像序列无法对肺组织进行成像。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超短回波时间(UTE)序列的运用能使短T2组织如骨皮质、半月板、肺组织等成像。本文重点陈述UTE序列在肺部的应用进展并分析其在肺部的运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水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水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之一。其基本方法就是使用重T2加权技术使实质器官及流动血液呈低信号,而长T2静态液体呈高信号,独立成像。它包括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磁共振泌尿系成像(MRU),磁共振椎管成像(MRM),磁共振内耳成像,磁共振涎腺管成像,磁共振泪道造影,磁共振脑室系统造影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MR零回波时间(ZTE)成像技术在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骨性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除常规颈椎MR和CT检查,还同时行T1WI、T2WI双斜矢状面和ZTE序列扫描,评估椎间孔骨性狭窄情况。以CT作为参照标准,计算各MR序列评估椎间孔骨性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采用Kappa检验评估各MR序列与CT对椎间孔骨性狭窄评估结果的一致性,以及评价者之间对椎间孔狭窄评估结果的一致性。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ZTE与常规MR序列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差异。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将CT的严重程度评分与各MR序列进行比较。结果:29例患者(348个椎间孔)中,CT共检出68个椎间孔存在骨性狭窄,ZTE检出60个,斜位T2WI检出40个,斜位T1WI检出35个,常规T2WI、T1WI分别检出21个和18个,ZTE较常规T1WI、T2WI序列具有更高的敏感度,ZTE对椎间孔骨性狭窄的评估与CT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5)。对于ZTE序列不同评价者间一致性好(kappa值=0.78)。对于狭窄严重程度评分ZTE序列与CT无显著差异(Z=0,P=1),常规T1WI、T2WI均有低估椎间孔狭窄程度的趋势。结论:与常规T1WI、T2WI序列相比,ZTE序列能够更可靠地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骨性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零回波时间(ZTE)技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脑血管畸形患者17例,采用ZTE技术进行MRA扫描成像,对比常规时飞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脑血管造影,分析ZTE-MRA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特异性。 结果:17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常规TOF-MRA显示异常11例,ZTE-MRA则能全部显示病灶;TOF-MRA显示异常11例中有6例显示病灶范围不全,只有主干异常血管没有分支异常血管;ZTE-MRA全部完全显示病灶范围,包括主干和分支异常血管均显示清楚。 结论:ZTE技术MRA采用接近零TE技术成像,消除湍流、漫流血液影响,能够准确显示异常血管,较常规TOF法MRA显示清晰,可靠性和特异性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较有差异,可初步取代有创性DSA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水成像技术结合薄层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胰胆道梗阻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重T2加权MR水成像技术及薄层T2WI、DWI对36例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图像经三维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及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后处理。结果水成像及薄层T2WI、DWI定位诊断率达100%,定性诊断率达88.6%,此技术可清晰显示胰胆管的形态,显示各种胰胆道疾病的异常改变,诊断正确性高。结论对胰胆道梗阻性病变的患者进行MRCP结合薄层T2WI、DWI扫描,诊断胰胆管梗阻的原因更为准确,可以作为常规检查序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心脏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评估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参数的心脏检查手段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各个领域,成为全面、有效评估缺血性心肌病重要方法。常规评估心肌活性的磁共振技术有延迟强化、心脏电影及灌注等,随着心血管磁共振迅速发展,出现了T1-mapping、T2-mapping等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可直接测量心肌组织T1、T2值,计算心肌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VC),定量评估心肌纤维化、出血及心肌水肿的程度和范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旨在介绍T1和T2-mapping成像技术及其在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中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8.
刘洪武 《放射学实践》2004,19(8):553-555
目的 :探讨低场磁共振的化学位移及相关技术在骨关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1例骨关节病变均作常规SET1WI、FSET2 WI及GRET1WI、T2 WI扫描 ,并对图像作对比分析。结果 :GRET1WI、T2 WI均较SET1WI、FSET2 WI对病灶的检出、病灶与正常组织信号对比、病灶边缘和范围显示有明显的优势。结论 :低场磁共振的化学位移及相关技术简单 ,成像时间短 ,不受静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 ,在骨关节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共振成像技术已被认为是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腩病(HIE)神经损害程度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之一.本文将复习HIE相父病理生理特点,着重探讨头颅磁共振常规扣描序列(T1FLAlR、T2FLAIR,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波谱(MRS)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不同时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人体内,一些组织T2值非常短,平均T2值在几毫秒到几十微秒,比如骨皮质、肌腱、韧带、半月板、关节软骨的深层和钙化层等,当用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时,短T2组织的MRI信号在激发后迅速衰减,以致在MRI系统采集信号时,短T2组织表现为无信号或极低信号,因此常规MRI图像上显示为黑色。  相似文献   

11.
王梦遥  孙美玉 《放射学实践》2018,(10):1101-1105
【摘要】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与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均属于磁共振的功能成像技术,具有相应的定量参数,能够从不同方面评价肿瘤的特点。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不同临床分期的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方式、预后不同。本文就上述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子宫内膜癌分期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升级,过去只能在高场MR机上实现的特殊成像技术,如水抑制成像、脂肪抑制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水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脑表面成像等,今天在低场MR机上同样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下面就我院引进的日立公司0.3T永磁型开放式磁共振的临床应用体会做以回顾。  相似文献   

13.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通过静脉内注射顺磁性对比剂,缩短血液T1,使血液信号增强的血管成像方法。近几年MRI硬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日趋完善,尤其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上效果显。就该技术的成像原理、技术进展及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刘淼  陈兴灿  潘永青 《人民军医》2005,48(6):349-351
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可以检测到脑缺血区极小的水分子弥散变化,从而发现超早期的脑梗死病灶。由于硬件条件所限,目前DWI多在高场磁共振才能实现。2003年3~11月,我们应用Signa Profile Ⅱ0.2T永磁型磁共振(GE公司)在低场磁共振上实现了弥散成像技术,并对脑梗死16例同时应用传统的MRI成像序列与DWI成像序列扫描,提示早期诊断脑梗死DWI比MRI更具优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通过静脉内注射顺磁性对比剂,缩短血液T1,使血液信号增强的血管威像方法.近几年MRI硬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日趋完善,尤其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上效果显著.就该技术的成像原理、技术进展及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予以综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浸润性脂肪瘤的磁共振特征。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肌肉内脂肪瘤患者8例,观察肿物磁共振图像的形状、大小、边界、信号特点。结果病变呈梭形,均位于横纹肌内,长径与肌纤维走形一致。8例肿物边界清晰或有包膜,3例内部信号不均匀。其余均呈短T1、长T2高信号影,脂肪抑制像上呈低信号影。结论浸润性脂肪瘤表现呈多样,多数为均匀一致高信号影,磁共振成像基于脂肪成像的特点,检查有助于此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肺灌注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成像发展至今已较为成熟地应用于全身各个系统,为临床提供大量的诊断信息。而肺部由于其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肺组织丰富的气体-组织界面,极不均质的磁场敏感性;很短的T2值(约0.9~2.2ms)以及呼吸和心脏运动、肺部血流及分子弥散等因素,都限制了MRI在肺部的临床应用[1,2]。近年,MR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新序列的开发应用[3],使MR能够用于观察肺实质,也为MR肺灌注成像提供了可能。本文将对磁共振肺灌注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磁共振肺灌注成像技术磁共振肺灌注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和静脉团注顺…  相似文献   

18.
超短回波时间(UTE)脉冲序列可激发短T2成分并在其衰减之前快速采集其信号,它是直接显示短T2成分的一种成像方法。综述UTE脉冲序列成像的原理及其显示组织内短T2成分的优势,并介绍该脉冲序列成像在肌骨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3.0T高时间分辨率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R 3D CE-MRA)在颅内血管成像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搜集21例患者,采用3.0T磁共振,首先行常规序列T1 WI、T2 WI和TOF MRA扫描,然后在确定痛变处用TR 3D CE-MRA即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序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成像方法的可行性。即使用短TI反转恢复平面回波成像(STIR-EPI)序列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其在鉴别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对11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DWI(STIR-EPI)和T2加权成像。使用1.5T MR扫描仪(Gyroscan intera Master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