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滞针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偶然滞针过程中发现,病者针感较强。为了加强针感提高疗效,有意使针在穴位组织里滞涩不动。这就是从滞针到滞针术的简单过程。滞针术不仅可提高疗效,也扩大了针刺适应范围。滞针的实质是针体被肌肉组织缠绕,针体活动困难。滞针与滞针术的实质,没有区别;差异就在于滞针术的肌组织缠绕,只限于针尖部分,所以起针较容易,只轻轻倒捻几转即可。我们采用的是“三指式”滞针术。病者针感强烈时,用双手弹拉而闪提,即可使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2.
滞针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滞针术及其临床应用(317000)浙江省临海市中医院李小军蔡凌威1滞针术的起源及概况滞针术是指针刺到穴位内一定的深度后,单向捻转针柄,使针尖与周围组织缠紧,针下出现“滞针”感,以扩大针感,激发经气的手法。历代医家均未明确提及滞针术,近年来才有学者提到...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病,必讲理法方术;其中的术为关键。在针术中,包括进针、行针和出针;其中的行针最为重要。我在临床实践中长期摸索,总结出滞针术和颤针术两种方法,运用于多种病证的治疗,每获良效。滞针本是针刺中的异常,系由多种偶然原因引起;其实质不外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肌纤维缠针。滞针术是有意使针在穴位里滞而不动;其操作要领在于搓针。滞针的标志:医者会觉得针下沉紧,提插捻转不动;病者感到针下酸、重、胀、沉。滞针强度可  相似文献   

4.
正滞动针疗法是以中医学阴阳平衡理论和经络学说为基础,借鉴现代理论及微创技术,将滞针和动针结合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1])。滞针术,又称为搓针、搓柄法~([2]),是将针常规刺入体内一定深度后,通过单向捻针等手法操作,造成人为滞针,以获得较强烈针感,试图提高针刺治疗效果的针刺方法~([6])。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云:"指搓者,凡转针  相似文献   

5.
浅谈滞针术     
浅谈滞针术滞针术是建立在滞针基础上的一种针刺手法,是医生针刺时,有意在适当部位进行滞针操作,以加强针感和提高疗效的一种方法。为了进一步推广滞针术,笔者谈谈对此法的浅见。目前文献中普遍认为滞针是针刺治疗中较常见的一种针刺意外情况,具体表现为施针过程中出...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滞针术基础研究,对近年滞针术的基础研究报道进行梳理总结,包括滞针术的概念、历史源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针具的选取要求等。同时对滞针术的针刺补泻进行初步探析,根据对古籍记载的分析提出3种可能:1滞针术偏属补法;2滞针术偏属泻法;3滞针术可根据不同操作手法进行补泻,并认为现代临床研究中对滞针术的应用以泻法为主。但对于滞针术的手法补泻仍缺乏古籍文献理论及现代临床应用支持,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滞针提拉法是指在滞针的基础上加用提拉手法,该手法相比普通针刺手法具有针感强烈、得气迅速、作用时间长、远期疗效较好等优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通过总结归纳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其对于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但基础研究较少,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应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发英 《四川中医》2005,23(12):97-98
目的:观察透针接续滞针推拉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两针相对透刺,两针尖接续,单向捻转滞针,两针一拉一推,治疗顽固性面瘫.结果:32例患者经3~6疗程的治疗,治愈23例,显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结论:透针接续滞针推拉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滞针术临床应用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滞针术 ,是现代毫针针刺常用手法之一。其优点是可以使术者对针感强弱的控制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程度 ,但如使用不当 ,亦能产生一些副反应。经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 ,以及无数次亲身试针体验 ,就滞针术利弊及其运用要点作了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10.
滞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针灸》2009,29(9):726
滞针术与针刺异常情况中的"滞针"有质的不同.滞针术是指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单方向捻转至肌肉缠针出现滞针现象的操作手法,可结合滞针震颤术、摇柄术、飞弹术、提拉术、弹拨术、牵拉术等复合手法,适用于实证、痛证、痹症等,具有行气、催气等作用,可达到激发经气运行、促使循经感传、加速气至病所的目的.滞针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疼痛、组织损伤等;具体操作时注意针具的选择、进针的深度及捻转的强度、禁用或慎用的部位等事项.  相似文献   

11.
滞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SC  Shan WZ  Sun SF 《中国针灸》2011,31(3):227-231
对近年来渐被针灸临床医师所关注、能够与多种针刺方法结合使用的"滞针术",从规范统一概念、"滞针术"与"滞针"异常情况的区别、针具的选择、操作方法、治病机制、应用范围、注意事项、推广优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此方法广泛适用于所有毫针治疗范围内的各科急、慢性病症,且操作简单、易学易懂、经济安全、无不良反应,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滞针术配合电针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1例患者随机分为滞针组(68例)和电针组(63例),两组均取腰3-5夹脊穴、环跳、秩边、委中等穴予电针疗法,滞针组同时选阿是穴施用滞针术。两组均治疗14次,观察临床疗效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结果滞针组、电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88.9%,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且滞针组减少幅度大于电针组(P0.05)。结论滞针术配合电针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涌泉穴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肾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至穴位贴敷组、耳穴贴压组和联合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穴位贴敷组加予穴位贴敷治疗,每日1次;耳穴贴压组加予耳穴贴压治疗,每日1次;联合组加予穴位贴敷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每日1次。14天后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穴位贴敷组及耳穴贴压组相比较,联合组能够更好地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0.3%,优于穴位贴敷组的80.0%及耳穴贴压组的61.3%(P<0.05)。结论:穴位贴敷与耳穴贴压两者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夏季伏天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18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针刺治疗(风池、迎香、印堂、肺腧、大椎、风门),0.25mm×40mm毫针针刺,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在初伏起1次/d,连续治疗7次休息3d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3周期为1疗程。治疗组58例中药穴位贴敷(甘遂、细辛、白芷各50g,延胡索、白芥子各100g,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加姜汁调成药膏状)。初伏取百劳、肺腧、膏肓腧;中伏取大椎、风门、脾腧;末伏取大杼、肺腧、肾腧。暴露腧穴,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重叩至红晕或微出血。取药膏3g,贴敷于所选穴位,以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贴药5h左右,局部有红肿、起泡或烧灼感者可在4h后去掉,轻者不予处理,水泡大并有糜烂者可用百多邦膏外涂。贴药时间:初、中、末伏后3天贴敷1次/d,3伏贴敷完成为1个疗程。观测临床症状、治疗前后记分。随访1年。[结果]随访30d临床疗效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随访1年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伏天中药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近期疗效逊于针刺,远期疗效优于针刺。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针灸》2021,(2):189-191,220
介绍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学术思想和证治经验。孙教授根据面瘫的不同分期,治疗方案各有侧重。急性期强调西医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提倡尽早针刺治疗,治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为主;恢复期采用"滞针提拉"法,并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施加经颅重复针刺手法;后遗症期重视调神。治疗过程中强调灵活取穴和经颅重复针刺法、"滞针提拉"法、点按法、巨刺法的应用,结合电针、靶向注射。孙老还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结合针刺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唑仑治疗。结果:按疗效标准评估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结合针刺治疗慢性失眠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应用穴位贴敷疗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症状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8例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慢性支气管炎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一段时间内病情急性发作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穴位贴敷疗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症状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膏剂穴位外敷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中药膏剂外敷,对照组30例,口服酮替酚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疗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膏剂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疗效明显、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红外止咳贴佐治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红外止咳贴穴位贴敷,5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4%,对照组治愈率为60.9%,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红外止咳贴治疗小儿肺炎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姜晓涵  焦召华  李志道 《天津中医药》2021,38(10):1251-1254
探讨影响针感强弱的因素、驾驭针感强弱的方法以及“驾驭针感法”在针刺治疗失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李志道教授认为,针感的强弱与传导控制是针刺产生疗效的关键因素。在治疗中,医者应依据患者体质、病情和对针刺的耐受程度,在反复沟通和试探的基础上调整出强弱适宜的针感,选择性地使针感传导至相应病所,方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