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可降解涂层与永久性涂层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确诊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364例,男性261例,女性103例,145例植入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219例植入永久性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对比术后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一般基线资料、冠脉病变特征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降解涂层组与永久性涂层组相比,两组在心源性死亡(1.4% vs 1.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7% vs 0.9%)、支架内血栓(2.1% vs2.3%)、靶血管血运重建(2.8% vs 2.8%)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永久性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和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均有效,且两者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3.
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对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预后有显著的影响。经研究证明,糖尿病、冠脉直径、冠脉病变长度和部位等都是影响植入金属裸支架(BMS)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1]。至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近来已引起临床医师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药物涂层支架引起的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2]。经过对金属裸支架、西罗莫司涂层支架、聚合物的材料的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的对比研究,发现植入药物涂层支架(DES)患者有较高的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3]。关于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认为支架植入后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双源CT评价急诊PCI药物涂层支架及金属裸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方法 85例急性心梗并行急诊支架植入术后1年的患者行双源CT检查,分析其管腔丢失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①双源CT获得80例(94.1%)患者共88枚(93.6%)冠状动脉支架清晰图像。②在管腔丢失方面药物涂层支架与金属裸支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支架内再狭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可作为支架术后患者的无创随访手段;在急性心梗中使用药物涂层支架可减少管腔丢失。  相似文献   

5.
张飞 《医学综述》2011,17(7):1023-1025
药物洗脱支架(DES)明显地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但支架内血栓形成使其安全性受到质疑。导致其形成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患者的临床及病变特点、介入操作因素、抗栓治疗等都与其形成相关。药物支架所致的内皮愈合延迟、炎性反应、支架贴壁不良等为其重要机制。现对其机制、影响因素及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在临床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国产生物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原发病变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8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经单一国产生物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并予长期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次要研究终点为术后长期随访中的各种不良事件及平均14个月冠脉造影判定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88例患者105处病变共植入131枚支架,术后1年内有3例患者复发心绞痛住院,复查造影2例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4%;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其中2例患者非心源性死亡,2例心源性死亡,无美国学术研究联合会(ARC)定义的血栓事件发生;31例(35%)患者(45处病变)术后平均14个月接受冠脉造影复查,定量冠脉造影测量4处靶病变再狭窄,再狭窄率为8.8%。结论:国产生物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药物支架用于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介入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Chen BX  Ma FY  Luo W  Xie WL  Sun SH  Guo XM  Wang F  Zhao XZ  Chu X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02-1106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比较冠状动脉内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ES)和金属裸支架(BMS)治疗后内膜增殖情况。方法对19例冠心病经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后5~93个月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造影后对21支血管23个支架进行OCT成像检查。DES术后6~10个月为药物支架A组;BMS术后5~10个月为金属裸支架B组;BMS术后23~93个月为金属裸支架C组。应用OCT成像技术比较3组支架之间内膜增殖情况。结果OCT成像结果显示3组之间有关支架后最大内膜增殖厚度、血管腔直径和截面积丢失及直径和截面积再狭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内膜最大增殖厚度明显小于B组(0·20mm±0·13mmvs0·81mm±0·46mm,P=0·019)和C组(0·91mm±0·27mm,P=0·007);A组血管腔直径丢失明显小于B组(0·27mm±0·17mmvs1·12mm±0·79mm,P=0·009)和C组(1·20mm±0·31mmP=0·013);A组直径再狭窄明显小于B组(8%±4%vs36%±24%,P=0·009)和C组(35%±6%,P=0·017);A组截面积丢失明显小于B组(1·14mm2±0·9mm2vs3·96mm2±2·62mm,P=0·009)和C组(4·66mm2±1·66mm2,P=0·006);A组截面积再狭窄明显小于B组(P=0·017)和C组(P=0·009)。置入的13个BMS支架,几乎所有支架支撑杆表面均有内膜覆盖,而置入DES后内膜增殖较少,部分支架支撑杆表面即使在支架术后29个月仍然没有内膜覆盖。结论OCT成像技术可清晰地显示支架支撑杆及表面内膜增殖情况,对评价药物洗脱支架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药物涂层支架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广泛应用,由之而带来的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狭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引起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因素不尽相同,如血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支架邻近血管重塑、炎症、愈合、基因等,但是目前公认的ISR形成机制除血管壁在血管扩张后弹性回缩和血栓形成外,损伤所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过度增殖并向内膜迁移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微孔载药支架与可降解聚合物药物涂层支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6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入选120例ACS住院患者,报据所置入支架分为YINYI组(n=60)和EXCEL组(n=60).平均随访6个月;以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支架内再狭窄(ISR)率、直径狭窄程度和晚期管腔丢失(LLL)为研究终点,评价YINYI和EXCEL支架治疗ACS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结果:随访期内两组MACE发生率均为0,YINYI组13例和EXCEL组10例于术后接受了定量进状动脉造影随访.ISR发生率分别为0,直径再狭窄率分别为(6.32±5.32)%和(6.85±5.53)%,LLL分别为(-0.03±0.05)mm和(0.03±0.07)mm,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孔载药支架(YINYI)与可降解聚合物药物涂层支架(EXCEL)治疗ACS至少在6个月内安全有效,二者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与永久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0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112例患者置入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观察组),128例患者置入永久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对照组),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疗效及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60±65)d。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总死亡、靶病变重建、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用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后近期疗效与永久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相当,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涂层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Excel)与涂层不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Partner)在冠状动脉疾病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15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此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Excel组498例,Partner组817例.观察术后1年内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冠脉病变特征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平均置入支架直径[(2.97±0.39)mm vs(3.03±0.46)mm]及置入支架长度[(25.37±7.39)mm vs(24.57±7.11)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Excel组患者平均置入支架直径较小且支架长度偏长,但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1%vs2.69%,P〉0.05;0.60%vs0.86%,P〉0.05)。结论:涂层可降解与不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疾病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与传统指导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结局。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药物涂层支架ISR于我院行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把患者随机纳入血管内超声组(IVUS组)或传统组,每组各50例。IVUS组的患者经造影检查确诊ISR后,马上行IVUS评定ISR的分型,根据分型结果指导治疗。造影检查时记录两组患者的直径狭窄百分数,回顾分析此前两组患者的病变靶血管、支架直径、支架长度以及病变长度。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6、9月电随访患者的全因死亡、主要心血管事件、典型心绞痛发作次数、再次住院次数等情况。出院12月,两组患者均住院再次行造影检查和IVUS检查,再并继续记录上述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造影检查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直径狭窄百分数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病变靶血管、支架直径、支架长度以及病变长度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组患者在临床基线水平的支架植入情况相当。12月后所有患者复查造影检查和IVUS检查,造影检查的结果显示,IVUS组的直径狭窄百分数和支架再狭窄均显著低于传统组,而IVUS结果则显示,两组患者在平均支架面积、平均管腔面积、最小支架面积以及平均支架体积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IVUS组的平均内膜增生面积、平均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数、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数、平均内膜增生容积以及平均内膜增生容积百分数均显著少于传统组。两组患者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没有发生全因死亡或主要心血管事件,其中IVUS组典型心绞痛发作89人次,再住院10人次,传统组典型心绞痛发作151人次,再住院21人次,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指导比较,IVUS指导ISR的治疗,前者可降低支架再狭窄,同时减少患者典型心绞痛的发生次数和再住院次数,这可能与IVUS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双源CT评价急诊PCI药物涂层支架及金属裸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方法 85例急性心梗并行急诊支架植入术后1年的患者行双源CT检查,分析其管腔丢失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①双源CT获得80例(94.1%)患者共88枚(93.6%)冠状动脉支架清晰图像.②在管腔丢失方面药物涂层支架与金属裸支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支架内再狭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源CT可作为支架术后患者的无创随访手段;在急性心梗中使用药物涂层支架可减少管腔丢失.  相似文献   

14.
冠脉介入治疗问世20余年来发展迅速,目前许多国家冠脉介入治疗的年例数已经超过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再狭窄一直是冠脉介入治疗领域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90年代以来支架的广泛应用将再狭窄率从40%降低到20%,使介入治疗得到迅猛发展。近年涂层支架的问世又为冠脉介入治疗开创了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戴闽  刘静  罗彩东 《四川医学》2010,31(2):211-213
目的研究叶酸对药物涂层支架(DES)内再狭窄(ISR)的预防作用。方法DES支架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叶酸(FA)组和对照组,叶酸组加服叶酸5mg/d。检测并对比两组支架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年血FA和同型半胱氨酸(Hey)。两组患者于术后即刻和1年后行冠脉造影检查以测定并对比最小病变血管内径。结果两组患者大部分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叶酸组患者腰围较对照组高(P〈0.01),低密度脂蛋白(LDC—C)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叶酸浓度、tHey浓度和最小病变血管直径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叶酸组患者叶酸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tHey浓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术后1年叶酸组最小病变血管直径较对照组大(P〈0.05)。结论叶酸可以预防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对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术后再狭窄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按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和对照组(42例,采用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再狭窄率,术前及术后3d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再狭窄率为6.45%,明显低于对照组(30.95%),差异有显著性(P=0.034)。术前两组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CRP及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而支架内再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临床疗效。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复杂、尚未明确,其预防及治疗是非常棘手的临床问题。支架内再狭窄的防治策略包括有效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随着支架内再狭窄研究的深入、支架材料及工艺不断改进,生物可降解支架的问世使攻克支架内再狭窄这一难题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基因在支架内再狭窄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国产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Tivoli支架)用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9-11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单一植入Tivoli支架的CHD患者167例.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9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在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223处靶血管病变共使用Tivoli支架267枚,植入支架成 功率达100%.术后12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为1.9%(4/211),无1例发生MACE.结论 Tivoli支架治疗CHD是可行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脂控制水平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内膜增生及增生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523例成功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脂水平,根据有无内膜增生分为增生组和非增生组,根据内膜增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增生组.回顾性分析组间相关临床资料,探讨血脂控制水平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内膜增生及增生程度的影响.结果 非增生组PCI术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显著低于非增生组术前和增生组术后水平(P<0.05),但增生组术后水平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增生组PCI术后TC和non HDL-C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重度增生组PCI术前和术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增生组术后TC和non HDL-C水平显著低于重度增生组术后,但明显高于轻度增生组术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C、TG和non HDL-C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内膜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C和non HDL-C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内膜增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I术后TC、TG和non HDL-C高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内膜增生的危险因素,且PCI术后TC和non HDL-C水平越高,冠状动脉支架内内膜增生情况愈重.  相似文献   

20.
冠脉支架植入术是当前处理血管闭塞、改善心肌灌注的有效措施之一,但临床应用中得出支架内再狭窄事件的发生一直困扰着支架植入人群.在材料革新技术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发现,药物涂层球囊(DCB)可作为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一种治疗策略.与支架植入比较而言,虽然药物球囊目前使用范围较为局限,但其优点明确,在国内外相关文章中均有证实.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