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T2N0M0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长期生存情况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2N0M0 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共235例T2N0M0 UTUC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53(3~142)个月。入组患者中男性95例(40.4%),女性140例(59.6%);患者平均年龄(66.73 ±10.49)岁,末次随访时共有74例(31.5%)患者因肿瘤死亡,96 例(40.9%)患者出现膀胱复发,中位死亡时间及复发时间分别为35个月和19.5个月。患者的3年和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9.1%和85.9%;3年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5%和80.2%。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于55岁 (HR=3.138, 95%CI: 1.348~7.306, P=0.008)和肿瘤直径大于5 cm (HR=3.320, 95%CI: 1.882~5.857, P<0.001)是T2N0M0 UTUC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发生在输尿管(HR=1.757, 95%CI: 1.159~2.664, P=0.008)和肿瘤低分级(HR=1.760, 95% CI: 1.151~2.692, P=0.009) 是T2N0M0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T2N0M0 UTU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预后较好,肿瘤复发率同非浸润性UTUC相当,但复发较早。肿瘤直径大于5 cm和年龄大于55岁是T2N0M0 UTUC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发生在输尿管和肿瘤低分级是T2N0M0 UTUC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确诊为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腹围、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空腹甘油三酯、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受累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临床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高血糖组30,60月总生存率分别为44.4%及29.6%;无高血糖组分别为69.8%及57.3%。空腹高密度脂蛋白<1.04 mmol/L组 30,60月总生存率分别为41.2%及37.4%,高密度脂蛋白≥1.04 mmol/L组中分别为77.6%及55.1%。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糖病史(HR=3.752;95%CI:1.540~9.143;P=0.004)、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HR=2.400;95%CI:1.034~5.570;P=0.041)、肿瘤临床T分期(HR=13.892;95%CI:3.049~63.292;P=0.001)和淋巴结转移(HR=6.052;95%CI:2.484~14.746;P=0.000)是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糖(HR=3.570;95%CI:1.563~8.153;P=0.003)、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HR=2.546;95%CI:1.154~5.618;P=0.021)、肿瘤临床T分期(HR=11.431;95%CI:2.973~43.952;P=0.000)和淋巴结转移(HR=5.369;95%CI:2.200~13.101;P=0.000)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糖、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肿瘤临床T分期较高和淋巴结转移为UTU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对初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pT1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次经TURBT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T1期的尿路上皮癌的533例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的术后病理诊断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尿路上皮癌(单纯型)441例,B组为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90例,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种临床病理特点对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 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运用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与初次TURBT术后pT1期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评估影响其RFS和PFS的因素。结果: A组单纯尿路上皮癌441例(83.05%),B组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90例(16.95%)。B组与A组比较更易具有高级别肿瘤(P<0.001),同时B组较A组有较高的复发率(P=0.018)、较短的无复发生存期(P<0.001)以及较高的进展率(P=0.001)、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期(P<0.001)。B组与A组比较,年龄(P=0.185)、性别(P=0.135)、吸烟(P=0.728)、肿瘤大小(P=0.436)、肿瘤数目(P=0.112)和膀胱灌注(P=0.054)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吸烟(HR 1.34, 95% CI 1.00–1.79, P=0.048)、鳞状分化的伴发情况(HR 1.43, 95% CI 1.02–2.00, P=0.040)以及病理分级(HR 1.51, 95% CI 1.13–2.01, P=0.005)等因素显著增加TURBTpT1期患者的复发风险;同时,吸烟(HR 1.80, 95% CI 1.17–2.76, P=0.008)、鳞状分化的伴发情况(HR 2.07, 95% CI 1.32–3.24, P=0.001)以及病理分级(HR 1.90, 95% CI 1.24–2.92, P=0.003)等因素增加TURBTpT1期患者的进展风险。结论: 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是TURBT术后pT1期患者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复发率及进展率较高,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表达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1 例UTUC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术后进行随访,评估患者预后;分析PD-L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3 个月,50 例(33%)样本组织中PD-L1表达呈阴性。PD-L1阴性表达与较高的肿瘤病理分期(P =0.04)、较高病变分级(P =0.01)以及淋巴血管侵犯(P <0.01)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PD-L1阴性表达与较差的无瘤生存率(P =0.01)和较差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相关(P =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D-L1阴性表达与疾病复发(HR =2.05,95%CI =1.06~3.96,P =0.032)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率(HR =2.89,95%CI =1.22~6.82,P =0.024)显著相关。结论:PD-L1阴性表达是UTUC行RNU后癌症复发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表明了将UTUC患者纳入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组织中RAS相关结构域家族蛋白1异构体A(RAS-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protein 1 isoform 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探讨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共入选687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UTUC患者,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对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UTUC组织中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6.6%(183/687),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多发、术前输尿管镜检查、根治性手术、肿瘤直径及合并原位癌均无相关性(P>0.05),但分别与患者吸烟史(P=0.044)、患侧肾积水(P<0.001)、肿瘤位置(P<0.001)、肿瘤形态(P=0.013)、肿瘤分期(P=0.001)、肿瘤分级(P=0.007)以及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而且后四项均为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和预后不良的病理特征。RASSF1A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状态是患者术后膀胱复发(P<0.001, HR=0.471)和对侧上尿路复发(P=0.030, HR=0.269)的独立危险因素。RASSF1A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组的UTUC患者术后的膀胱无复发生存时间和对侧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比低甲基化组长,其无复发生存时间较长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较高,此外,肿瘤多发(P =0.002,HR=1.538)和术前输尿管镜检(P =0.001, HR=1.725)分别是UTUC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是与UTUC肿瘤恶性程度显著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生物标记物和尿路复发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Slit引导配体3(Slit guidance ligand 3,Slit3)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中的表达及其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lit3在UTUC中的表达,并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Slit3表达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分期和大片坏死等)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UTUC患者中,Slit3表达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分期的增高而减低(P=0.014和P=0.006),Slit3还与肿瘤膀胱复发具有相关性(P=0.011)。在单因素生存分析中,Slit3低表达与UTUC患者的较短无病生存期和癌特异性生存期均相关(P=0.006,P=0.015),但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P=0.213,P=0.332)。结论 Slit3的低表达与肿瘤高分级、高分期以及膀胱复发相关,但不影响UTUC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Meta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肿瘤(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根治手术前行输尿管镜检查(ureteroscopy,URS)对UTUC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URS对UTUC预后影响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2月29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纳入,对纳入的研究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肿瘤预后资料风险比(hazard ratios,H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Stata 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回顾性研究,包括4 1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行URS未增加疾病无复发生存风险,单因素合并结果[HR =0.93,95% CI(0.73,1.13)],多因素合并结果[HR =1.13,95% CI(0.90,1.36)];行URS未增加膀胱内无复发生存风险,单因素合并结果[HR=1.13,95% CI(0.82,1.43)],多因素合并结果[HR=1.54,95%CI(0.97,2.12)];对于肿瘤特异生存期,单因素合并结果显示行URS组优于未行URS组[HR =0.68,95% CI(0.48,0.88)],而多因素合并结果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0.83,95% CI(0.54,1.12)];行URS未增加总体生存风险,单因素合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0.87,95% CI(0.46,1.27)].结论 术前行URS并未影响UTUC患者术后远期肿瘤复发及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输尿管镜活检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肿瘤级别、肌层浸润以及多灶性诊断的准确性,分析术后肿瘤级别及肌层浸润的相关因素,探讨输尿管镜活检对UTUC患者术前危险分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输尿管镜活检后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输尿管口袖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76例,男性31例(40.8%)、女性45例(59.2%),平均年龄64.5岁(31~88岁)。肿瘤位于左侧35例、右侧41例,肾盂39例、输尿管37例,症状为肉眼血尿者51例。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21例(27.6%)、高级别51例(67.1%),未确定级别4例(5.3%);非肌层浸润27例(35.5%)、肌层浸润47例(61.9%),无法确认是否浸润2例(2.6%);术后病理均为UTUC。在50名输尿管镜活检可判断肿瘤级别的患者中,活检病理对低级别尿路上皮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2%、69.7%和76.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0%和92.0%。在27例活检病理可以判断是否有肌层浸润的患者中,5例活检报告为肌层浸润的UTUC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有肌层浸润,22例报告为非肌层浸润的患者术后肌层浸润和非肌层浸润各占50%,总准确性为59.3%。输尿管镜活检对于肿物多灶性诊断的准确性为61.0%。单因素分析显示,输尿管镜活检级别与术后UTUC级别相关(P=0.001),而性别、年龄、边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尿、术前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泌尿系积水、肿瘤大小、位置、多灶性及是否有蒂均与术后UTUC级别无显著相关性。输尿管镜活检病理高级别(P=0.02)、术前eGFR<90 mL/(min·1.73 m2)(P=0.025)以及病变位于肾盂(P=0.049)与肌层浸润显著相关,性别、年龄、边侧、BMI、血尿、泌尿系积水、肿瘤大小、多灶性及是否有蒂与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输尿管镜活检可协助对UTUC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饮水习惯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拟行根治性切除术的UTUC患者,在术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饮水习惯,结合其术后病理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过程采用SPSS 22.0软件,首先采用列联表χ2检验,对UTUC肿瘤病理特点作为因变量与患者一般信息、既往史及饮水习惯相关因素等作为自变量逐一进行初步分析,筛选出针对各因变量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满足P<0.2的自变量,将筛选后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纳入239例患者,男性134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68.1±9.98)岁,中位病程4.8个月。统计结果提示,经调整了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习惯的UTUC患者患高级别(G3)肿瘤的概率增加(OR=1.941, 95%CI: 0.352~1.029,P<0.01);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没有这一习惯的患者患多灶性UTUC肿瘤的发病风险显著下降(OR=0.344, 95%CI: 1.18~5.582,P=0.004),同时有每次饮水≥100 mL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无这一习惯者多灶性UTUC肿瘤的发病风险也显著下降(OR=0.477, 95%CI: 0.225~1.012,P=0.046);有自我关注每日饮水这一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无这一习惯的患者患肾盂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2.530, 95%CI: 1.434~4.463,P=0.001),而患输尿管癌的风险显著降低(OR=0.314, 95%CI: 0.172~0.573,P<0.01);其他纳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对肿瘤病理特点发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每次饮水≥100 mL、自我关注每日饮水等饮水习惯分别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病理特点(如肿瘤G3、肿瘤多灶性及肿瘤位于肾盂或输尿管)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一结论仍需后续更高证据等级的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1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发生淋巴管血管侵犯(LV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T1期ID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MRI图像。根据LVI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在T2加权图像上(T2WI)上根据乳房水肿评分(BES)将肿瘤相关乳房水肿分为4级。再将其简化,BES2为轻度水肿,BES3 和BES4 合并为中重度水肿。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IDC的各项特征是否与LVI相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7例患者,阴性组262例,阳性组45例。与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阴性相比,高组织学分级(OR =2.59,95%CI =1.19~5.61,P =0.016)、淋巴结转移阳性(OR =4.74,95%CI =2.39~9.43,P <0.001)更容易出现LVI阳性。乳房轻度水肿(OR =3.80,95%CI =1.78~8.14,P =0.001)、中重度水肿(OR =5.54,95%CI =2.25~13.60,P <0.001)相对于无水肿,出现LVI阳性的概率增加,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乳房水肿、淋巴结状态和组织学分级是T1期乳腺IDC患者发生LV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阴道炎1236例病原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36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作直接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细菌感染900例,念珠菌234例,滴虫102例。900例细菌经鉴定;葡萄球菌300例,阴道加特纳菌276例,淋病奈瑟菌170例,其它细菌124例。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阴道加特纳菌,淋病奈瑟菌是细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壳多糖脱乙酰度测定的减量法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实验评价碱量法的精准度及样本含潮量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汪氏推荐计算公式和本文作者提出的改良公式作出评价。结果: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受样本性状、含潮率、反应体系中酸量的影响。改良公式更能反映样本实际脱乙酰度。结论:碱量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可用于壳多糖研制中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谭永东 《吉林医学》2011,32(14):2725-2726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系统性回顾收治的45例髋臼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随访2~8年,治疗的总优、良患者38例,总优良率达到84%,手术切口全部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在患者中5例出现并发症: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股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2例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充分的术前计划,恰当的手术时机,正确的入路选择以及良好的术后锻炼,是治疗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罗榕  司洋  安东梅  刘凌 《西部医学》2012,24(6):1097-1099
目的通过对癫痫和非癫痫误诊病例及24小时脑电图确诊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癫痫的诊断率,减少癫痫误诊。方法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误诊病例及经脑电图确诊的癫痫患者共172例,分析其误诊原因和临床特点。结果在纳入的172例患者中99例非痫性发作误诊为癫痫发作,43例癫痫发作误诊为非痫性发作,30例经24小时脑电图确诊为癫痫。癫痫最易被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晕厥、假性发作。反之,非癫痫发作误诊癫痫发作多见于假性发作、TIA。对24小时脑电图确诊的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现不自主咂嘴合并吞咽动作、上腹部不适是最常见待诊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论熟练掌握癫痫与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仔细询问病史,认真做好体格检查,结合脑电图尤其是24小时视频脑电图等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减少癫痫的误诊,提高癫痫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