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使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分析正常儿童左心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采集60例正常儿童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左心室的彩色多普勒动态图像,同时应用脉冲多普勒采集主动脉瓣口及二尖瓣口频谱,用VFM软件进行脱机分析.结果 VFM分析显示,舒张期左室层流南左室流人道指向心尖部,射血期左室层流由心尖部指向左室流出道;左心室主要存在2处涡流,左室前部涡流和二尖瓣后叶下涡流,舒张期这2个涡流的发展是非对称性的,前部涡流大于后部涡流.结论 VFM分析可精确显示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VFM技术是一种评价心脏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定量观察正常婴幼儿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0.6~36.0个月的健康婴幼儿40名,中位月龄9.5个月。以VFM分别定量心尖四腔的左、右心室峰值血流速度在心腔内分布的位置,血流量峰值时间和每个心动周期正、反向累计血流量及心腔内涡流的数量、位置、出现时间和涡流量。结果左、右心室腔内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位于心腔正中,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位于心腔内偏室间隔侧。心腔内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自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次递减,但同一心腔内各节段的血流量的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内涡流多持续在等容收缩期;与右心室腔相比,左心室腔内涡流面积及涡流量均明显增高(P<0.05)。左心室腔内涡流量与体表面积、心肌质量呈正相关(P<0.05),与心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VFM技术能定量评价和可视化显示婴幼儿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用于评价儿童心脏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观察并量化左室内血流变化情况,评价慢性心力衰竭状态对心腔内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7例、正常对照者30例为观察对象,利用VFM技术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DSA-RS1测量左室长轴切面不同节段时间-流量(T-F)的变化及在收缩与舒张期峰值处相应的血流参数:取样线垂直方向的向量速度测值(NVP)、取样线平行方向的向量速度测值(PVP)、取样线上综合向量测值(VP)、取样线所通过的流量测值(FP).结果 T-F曲线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底段、中间段在收缩期峰值S、舒张期峰值E及心房收缩期A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底段、中间段在收缩期峰值S及舒张期峰值E处相应的血流参数NVP、VP、FP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无创地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应用血流向量图技术分析正常人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分析正常人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健康志愿者50例,心尖左室长轴观记录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VFM技术分析不同心动时相左室内血流速度向量分布特点,观察左室内基本流和涡流的分布情况.结果 等容收缩期左室腔内以整体涡流为主;射血早期主动脉瓣下流出道血流首先加速射人主动脉,流人道一侧出现短暂的局部涡流,射血中、晚期心腔内涡流消失;主动脉瓣关闭前瞬间,左室内血流迅速转向心尖流动,并持续至等容舒张期结束;缓慢充盈期和左房收缩末期,左室出现整体涡流.结论 VFM技术能够检测各心动时相心腔血流向量分布,有望在分析病变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一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83-3484
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是一种新型超声血流成像方法,由日本学者Ohtsuki等于2006年提出[1],该技术以彩色多普勒图像为基础,通过多普勒频移信息获取心腔内血液流场状态,实时显示心脏内血液流场的分布,并通过流线图模式与涡流图模式等分析心脏的血流结构变化,为实时监测心腔内血流,全面评估心腔内流场状态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其结局是心力衰竭最终死亡,因此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评估及干预治疗尤为重要。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是一种新颖的技术,基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的最新发展,无需造影剂即可观察心腔内流体变化,可应用于心功能的准确评估。本研究就目前VFM对心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研究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流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48例,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基础上,采集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分析不同时相左室内血流向量变化、涡流及基本流的特点.结果 等容舒张期左室腔内无明显涡流,仅少量朝向心尖的低速血流;舒张早期和晚期以层流为主,二尖瓣下可见小涡流,圈数少,舒张中期为充满左室腔的大涡流,圈数多;等容收缩期以涡流为主;射血期以快速射入主动脉的层流为主,快速射血期二尖瓣下见圈数少的小涡流,缓慢射血期基本无涡流.左室腔内6个有涡流的时相中,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FM技术能显示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液流态变化,可用于定量评价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等容收缩期(IVCT)左室腔内血液流场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取DCM患者29例,正常对照组4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IVCT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测量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并测量左室流出道(LVOT)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向量大小,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DCM组IVCT左室腔内涡流纵径、横径、圈数均大于对照组;LVOT中间段向量值大于对照组,基底段向量值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心尖段向量值差异不明显.结论 VFM可用于定量评价DCM患者IVCT心腔内的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9.
超声向量血流图对人体左心室涡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应用向量血流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初步研究人体左心室内流场结构,寻求人体左心室内漩涡形成规律及漩涡描述参数.方法 选取60名健康志愿者为观察对象,应用VFM技术得到心腔内血流速度向量和流线图,采用DSA-RS1软件测量漩涡直径、漩涡位置、漩涡最大向量速度及漩涡圈数.结果 应用VFM技术可清晰显示心腔内血流速度的矢量图,观察结果显示舒张早期和晚期通过二尖瓣口的血流在左室内形成两个相对靠近二尖瓣环的小漩涡,且前者比后者的漩涡向量速度高,漩涡圈数多(P<0.05);而舒张中期和等容收缩期左室内的回旋血流形成一个较大的涡环,且前者比后者的漩涡向量速度高.漩涡圈数多(P<0.05).结论 VFM图像能显示心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研究得出的涡描述参数能够反映这一变化,并能初步定量研究心腔内复杂流场结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分析正常左室等容收缩期是否为血流动力学停滞期.方法 健康志愿者50例,心尖左室长轴观记录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VFM技术分析等容收缩期左室内血流动力学特点.结果 舒张末期左室腔内形成一个较大的整体涡流,并持续至整个等容收缩期,于射血早、中期消失.它使左室腔内原本朝向心尖的血流于心尖部转向,向基底部流出道流动.结论 等容收缩期并非左室的血流动力学停滞期,在这一时相,心脏依靠涡流完成了血液的传递和血流的转向,更实现了血流动量的传递.  相似文献   

11.
心脏瓣膜病作为较常见的心脏病,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发生显著变化。血流向量成像技术既可观察心腔内血流流场的变化,又可评估心脏局部和整体功能的改变。本文就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在心脏瓣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研究室性早搏患者(PVC)的左心室血流流场及能量损耗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应用VFM技术的流线、涡量、室壁切应力和能量损耗指标观察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心动周期各时相左室内的血流流场特点,并与健康体检患者对比分析两者能量损耗的差异。结果室早发作心动周期左室内无明显涡流,整个左室的室壁切应力及左室内血流的能量损耗亦处于低值,仅在收缩晚期主动脉瓣口有少量涡流形成,并产生能量损耗。室早发作心动周期与健康对照组及室早发作前后正常心动周期比较均具有较低的能量损耗。结论 VFM技术可无创显示室早患者左室的血流流场特点及能量损耗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患者收缩期左室心腔血流流场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初步探讨VFM技术评价O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5例临床明确诊断为OMI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3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VFM成像模式下观察两组二维血流速度向量分布特点并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ectory,Vs)、峰值流量(flow,Fs)及取样线上的总流量(local-line qtotal,LQs);同时观察两组二维血流速度向量模式下左室心腔血流流场结构特征,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病例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收缩期血流Vs、Fs及LQs测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以心尖段为著;两组组内比较各项指标测值均呈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递减变化趋势(P<0.01).病例组收缩早期、中期、晚期的血流速度向量分布宽度小于对照组,不对称,而且向量分布方向不集中,心尖段改变较明显.结论 VFM技术可观察和定量分析OMI患者左室心腔内血流流场的变化情况,可为临床提供一种较准确检测OMI患者左心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室壁整体舒缩功能.方法 选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病变组)26例和对照组31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其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测量涡流横、纵径及快速射血期二尖瓣水平左室流出道与乳头肌水平左室心腔的速度阶差(ΔV).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显示涡流更大、更散乱、持续时间更长,两组间比较病变组涡流横径、纵径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流线起止规律,流线齐整;病变组流线杂乱起止可在左室不同部位.③病变组收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反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为评估心功能提供早期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显示左室内血流变化情况,观察血流在心肌梗死节段运动状态并量化分析其改变,评价心肌梗死状态对心腔内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正常对照30例为观察对象,利用VFM技术采集左心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DSA-RS1测量心尖左室长轴观及心尖四腔观不同节段时间-流量(T-F)的变化及在收缩与舒张期峰值处相应的血流参数:垂直于取样线方向的向量速度测值(NVP),平行于取样线方向的向量速度测值(PVP),取样线上综合向量测值(VP),取样线所通过的流量测值(FP)变化情况.结果 T-F曲线显示心肌梗死节段收缩期峰值S、舒张期峰值E、心房收缩期峰值A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时间延迟(P<0.05).心肌梗死节段收缩期峰值S及舒张期峰值E处相应的血流参数PVP及FP均有所减低(P<0.05).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节段血流速度较正常节段明显减低,达峰时间延长,VFM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节段室壁运动异常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超声向量血流成像的流体模型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体外流体力学实验模型验证超声向量血流成像(VFM)流量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建立不同流速、流率的稳定流体的试验管道模型,在不同流速、流率下采用VFM方法测量管道内流量,比较VFM测得流量与实际流量的符合程度。结果VFM测得流量与实际流量呈高度线性相关(r=0.997,b=0.949,P=0.000),测量结果间误差为1.3%。结论VFM技术可准确测量流体流量,具有较高的测量重复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术前及术后短期内右心室腔舒张期血流流场变化。方法 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20例经手术治疗的Ⅱ孔型ASD患者为ASD组,于手术前后在VFM成像模式下观察右心室腔血流向量图、流线图及涡流图的流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右心室舒张期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流场峰值速度(Vp)、峰值流量(Fp)及舒张期正向流量(DQ+)等血流参数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SD组术前右心室舒张期向量线及流线密集、方向杂乱,三尖瓣前叶及隔叶下方涡流面积增大,术后右心室腔内向量线及流线密集程度减小,方向趋于一致,涡流数减少且面积减小,但较对照组仍有一定差别。ASD患者术后短期内右心室舒张期各节段血流的Vp、Fp及DQ+较术前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ASD患者术后右心室腔舒张期血流流场动力学较术前明显恢复,但短期内仍未恢复至正常状态。VFM技术可用于ASD术后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监测与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探讨冠心病患者左室腔内舒张期涡流状态的特点。方法 43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观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软件DSA-RS1进行脱机分析,测量舒张中期左室腔内涡流横径、纵径、圈数及涡流强度,观察舒张期涡流演变过程,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舒张期涡流位置更靠近二尖瓣环,涡流形态不规则,疏密不均匀,舒张中期涡流橫径、纵径减小[(25.46±9.18)mmvs.(32.39±11.32)mm,P﹤0.01;(23.45±10.65)mm vs.(35.04±12.66)mm,P﹤0.01],圈数减少[(8.09±2.99)vs.(9.51±3.28),P﹤0.05],涡强显著降低[(18.90±6.42)s-1vs.(26.40±9.24)s-1,P﹤0.01]。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冠心病患者左室腔内血液流场状态结构,可用于初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评价心腔内血流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在评价慢性心功能不全(CHF)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CHF患者33例,正常对照44例为观察对象,利用VFM软件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应用VFM技术测量收缩期心尖部~主动脉瓣口速度阶差(△Vs)、心尖部~主动脉瓣口距离(Ds)、半距对应速度(Vs1/2);舒张期二尖瓣口~心尖部速度阶差(△Vd)、二尖瓣口~心尖部距离(Dd)、半距对应速度(Vd1/2).结果 (1)收缩期CHF组心尖部~主动脉瓣口速度阶差(△Vs)、半距对应速度(Vs1/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2)收缩期CHF组心尖部~主动脉瓣口距离(Ds)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3)舒张期CHF组二尖瓣口~心尖部的AVd降低、半距对应速度(Vd1/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4)舒张期CHF组二尖瓣口~心尖部(Dd)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结论 VFM技术可以无创地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评价CHF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CHF患者的血流速度阶差明显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检测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心腔内血流流场的变化规律。方法 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31例和健康志愿者35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其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及缓慢射血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收缩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V)和室壁瘤瘤颈部平均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室壁瘤组与对照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室壁瘤体内收缩期持续存在涡流;室壁瘤组瘤体内涡流横径与纵径乘积与二维超声测量室壁瘤横径与纵径乘积显著相关(P<0.01);室壁瘤组收缩期涡流持续时间占整个收缩期百分比(并用心率标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室壁瘤患者收缩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V)明显降低(P<0.05);经过室壁瘤瘤颈的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VFM技术能够直观显示室壁瘤患者左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定量测量局部血流速度及血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