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部外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453例的临床外科治疗,其中行胸腔闭式引流181例,剖胸手术治疗104例,手术治疗占同期胸部外伤的22.9%。结果胸部畸形愈合6例,肺部感染16例,在院死亡9例,占1.98%,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胸部外伤患者及时诊断和正确的处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胸腔闭式引流,既是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又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671例治疗体会:对肋骨骨折及多根多段肋骨骨折所致反常呼吸,采用胸带固定、局部加垫压迫固定或肋骨牵引术。对血气胸、主张积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处于心脏大血管损伤危险区之开放性胸外伤,应行探胸术。常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胸部外伤临床较常见,我院自1992年10月~1998年9月共收治胸部外伤病人315例,其中施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12例,占胸部外伤病人的35.8%。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12例,其中男98例,女14例;年龄5~72岁,平均3...  相似文献   

4.
<正>我院自2000年5月~2006年5月共收治胸部损伤患者162例,其中严重胸部损伤5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51例,女性5例;年龄16岁~82岁,平均年龄48.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3例,高处坠落伤9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13例胸部锐器伤的外科治疗方法,总结临床经验,探讨处理胸部锐器伤的流程和策略。方法:13例胸部锐器伤患者根据病情采用不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3例经积极抢救休克同时急诊剖胸手术治疗痊愈。结论:胸部锐器伤极易导致心、肺等重要脏器和/或腹腔脏器损伤,病情变化快,及时正确诊断伤情是关键,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治疗血气胸简单有效的救治措施,早期行剖胸探查、控制出血、修补受损脏器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院近两年来收治数百例胸外伤患者,其中67例行胸引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近年随着胸外伤的逐年增多,以及剖胸手术的增多,胸腔闭式引流术(以下简称胸引术)也呈递增趋势。剖胸手术后必须放置胸腔引流管(以下简称胸引管)。胸外伤合并较大量血气胸或脓胸者,应尽快放置胸引管行水封瓶闭式引流,这样不仅较穿刺抽气抽血抽脓更有效,而且可以动态观察是否为进行性血气胸及单位时间内的出血量;而对小量血气胸或脓胸,应尽早胸腔穿刺,如不易抽出,则行胸引术。可见胸引术是胸外科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术之一,也是胸外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我院近五年来收治了数百例胸外伤病人,其中对410例行胸引术。本文就其胸引术及相关问题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2年1月-2001年底共收治胸部创伤患者100例,现对其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严重胸部外伤152例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传平  陈广明 《现代医学》2003,31(3):198-199
目的 探讨严重胸部创伤的诊断方法,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152例严重胸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严重胸部创伤并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挫伤的治疗方法。结果 全组治愈139例,治愈率91.4%;死亡13例,死亡率8.6%。早期治疗肺挫伤及应用呼吸机可减少ARDS的发生。结论 严重胸部创伤的治疗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加强呼吸道管理、治疗肺挫伤、防治ARDS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邹恭道  苏永红  李鸣 《四川医学》2012,33(2):276-277
目的介绍外科手术治疗严重钝性胸部外伤伴大量血胸的临床经验。方法对5例处于休克状态的严重钝性胸部外伤伴大量血胸的患者在抗休克的同时,急诊施行剖胸止血手术。结果 4例均治愈出院,分别在术后第5~10天拔除胸腔引流管,其中1例曾出现应激性溃疡,经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出现脓胸,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而出院。结论伴有持续胸腔内出血的严重钝性胸部外伤患者,应积极行剖胸探查术。  相似文献   

12.
古风 《广西医学》2004,26(1):120-121
闭合性胸部外伤很容易造成胸部重要器官损伤 ,且常合并其它脏器损伤 ,故及早准确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从1 994年至 2 0 0 1年共收治 32例严重闭合性胸部外伤患者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4例 ,女 8例 ,年龄 1 7~ 6 2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 2 0分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胸部创伤中应用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76例,治愈率93.8%;死亡5例,死亡率6.2%。死亡原因包括心脏大血管损伤1例,胸腹联合伤1例,严重颅脑外伤1例,失血性休克1例,呼吸衰竭1例。有5例闭式引流术后动态观察有开胸指征,其中2例通过观察明确为胸内进行性出血(奇静脉破裂1例,严重肺裂伤1例),行剖胸手术处理损伤病变及出血;2例有膈肌破裂,经胸手术修补;1例诊断为右主支气管破裂,行手术修补。结论:在胸部创伤中,胸腔闭式引流术具有治疗性与诊断性双重目的性,及时正确的胸腔闭式引流术对于胸部创伤的救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胸部严重创伤65例,其中复合伤23例,创伤多因交通事故,坠落伤,胸部撞井及挤压伤所致,血胸大部行胸穿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其中1例心脏外伤,伤情重危,未及开胸救治而死亡,占1.7%,腹部复合伤根据伤情分别施行各类手术均恢复满意。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对救治病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胸外伤迟发性血胸6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林生  许哲仪 《广东医学》2003,24(9):973-974
目的:探讨胸外伤迟发性血胸的发生原因、诊治方法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胸外伤迟发性血胸患者的发生原因及诊治经过。结果:60例患者中,2例行胸腔穿刺抽血,51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剖胸手术7例;治愈58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3%。结论:胸部外伤,特别是钝性胸伤易并发迟发性血胸,伤后1个月内应定期行胸片检查,确诊后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必要时行剖胸探查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减少误诊、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姜明 《海南医学》2011,22(23):110-111
目的探讨胸部外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分析142例胸部外伤病例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诊断和治疗过程。致伤原因以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为主,损伤类型主要为多发陛肋骨骨折,或伴有血气胸及肺挫伤等。结果142例病例均以胸部CT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主要以非手术治疗,其中血胸以B超定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为主;全组病例治愈140例、死亡2例。结论胸部外伤患者病胯变化较快,宜及早行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治疗大多数以非手术结合B超定位胸腔穿刺抽液,均能治愈,多发伤患者需多科协助诊治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胸部创伤中应用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胸部较重创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治愈232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90例,行胸腔穿刺抽吸术56例,其中16例治疗过程中行胸腔闭式引流术;8例因引流不畅而多次更换胸腔引流管或行开胸探查术,2例伤及心脏院外耽搁时间较长未能抢救成功,另有4例死于其他脏器严重损伤,2例转院治疗.结论:在胸部外伤中及时正确的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于胸部创伤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减轻创伤疼痛,便于观察病情变化,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减少开胸,促进病情的迅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胸外伤致迟发性血气胸4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广敬  陈庆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1558-1559,1563
目的探讨胸外伤迟发性血气胸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胸外伤迟发性血气胸患者的发生原因及诊治经过。结果42例患者中,19例采取保守治疗,3例行胸腔穿刺治疗,2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剖胸探查术2例。其中41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胸部受创伤后3周内应定期行胸部X线检查,警惕迟发性血气胸的发生,确诊后应根据病情予对症观察治疗或采取胸穿术、胸腔闭式引流术或剖胸术。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减少对其漏诊、误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迟发性血胸在胸部外伤中较常见,因其延迟出现,易被忽视,可导致严重并发症致死亡。我们于1997~2007年共收治胸部外伤致血胸患者673例,其中迟发性血胸68例,占10.1%,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7例,女11例,年龄15~70岁,平均37.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5例,坠落伤8例,摔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近十年共收治闭合性胸部外伤 1 78例 ,其中剖胸探查 8例 ,占 4 4 9%。探查结果证实 ,仅 3例确有手术价值 ,余 5例只需单纯胸膜腔闭式引流即可治愈。 8例均为男性 ;年龄 :2 1~ 56岁 ;其中车祸 6例 ,坠落伤 2例 ;分别于伤后 0 5~ 3h入院 ,入院至手术时间 6~72h。死亡 1例。1 2 伤情呼吸困难 8例 ,休克 7例 ,多发性肋骨骨折 7例 ,单侧血气胸 7例 (左 6、右 1 ) ,单侧血胸 1例 ,广泛皮下气肿 5例 ,纵隔移位 4例。1 3 术前诊断支气管或肺广泛挫裂伤 4例 ,进行性血胸 2例 ,心包损伤 1例 ,创伤性隔肌破裂 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