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胃承气汤出自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病误汗后的阳明结实,或伤寒直中阳明所致燥实,但气滞不甚之证。到后世温病学形成,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温病条辨》载有诸多应用下法方证,运用承气汤也有颇多创新。而温病之用又与伤寒之用有不同,讲究"下不厌早"之说,又忌辛温苦燥之品伤津,故多选调胃承气汤治疗阳明热结及兼证、下焦热瘀互结证,更有"以泻代清"之用。  相似文献   

2.
答:“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语出戴北山。还说:“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等表证全罢;温病不论表证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伤寒上焦有邪不可下,必等结至中下二焦方可下;温病上焦有邪亦可下,若必等结至中下二焦始下,则有下之不通而死者。”下法,《内经》中早有论述,后世医家代有发挥。在伤寒、温病病程中,下法是被充分运用并日臻完善的治法之一,在外感病的下法应用中,此语甚有影响。“温病下不嫌早”,强调温病及早用下,是有深理的。柳宝诒  相似文献   

3.
大黄在《伤寒论》中入方十四首,论涉四十五条。仲景将大黄灵活巧妙地与清热利湿、理气、逐水、化瘀等法结合,用以治疗痞证,大结胸,蓄血,黄疸,阳明腑实及脾约等证。下面将大黄合诸法组方的应用,作浅要的分析。一、大黄与清热法合用大黄与清热法合用有大黄黄连泻心汤。仲景用它治疗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窒不通而成的热痞之证。该证热虽盛而尚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故仅有“心下痞、按之濡”(159条)。所以用大黄黄连泻热消痞以治之。热痞乃邪热内  相似文献   

4.
通下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学中八法之一。它原载于《内经》。汉·张仲景用之治疗热病,《伤寒论》详载三承气汤之辨法,即是其例。尔后则代有发挥,如吴又可指出:“温疫可下者三十余证”;叶天士亦谓:“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戴北山甚至认为“温病下不嫌早”。种种论说,均阐明通下法在温病治疗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吴鞠通氏对温病运用通下法颇多创见,现作如下归纳。  相似文献   

5.
<正>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始于1958年前后.多数人认为肠梗阻属于中医“关格”范畴.以前的医书虽也有记载“关格”用大承气汤治疗的,但多数医家治疗“关格”是不用攻下法,并且把下法作为治疗“关格”的禁忌. 急性肠梗阻为病邪在里,虽有“病邪在里则下之”之说,但攻下法为古人用于治疗急性热病之法.《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说:“下法,就是攻法,……下法也是急性热病常用之法.伤寒的阳明里热结实;温病在气分的热结胃肠,都要攻下,……慢性杂病有里实者,亦需攻下.”“大承气汤之用,必痞满燥实坚,脉沉实,苔老黄.”~(1))  相似文献   

6.
所谓下法,即攻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攻逐体内积滞的一种治疗方法.即《内经》所谓“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之意.具有排除蓄积、攻逐水饮、消除寒积、泻热止痛等作用.先师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曾记述多个下法方剂,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相似文献   

7.
下法源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张氏在《伤寒论》中首创三承承气汤,其中大承气汤开塞通闭,攻坚泻实;小承气汤则通便泻腑,消痞除满;调胃承气则润肠通便,调和肠胃。实乃为下法之精髓方。下法在儿科历来十分慎用,但小儿实热与结滞证又多,故下法在儿科应用又日渐广泛,如应用得法,对治疗小儿一些危重疑难病疗效卓著。兹将笔者临证治案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8.
泻下法是通过通利大便而祛除病邪的治疗方法。具有攻下积滞,泻热存阴,攻淤逐水等作用。适应于寒实内结,热盛化燥、肠胃积滞、蓄水淤血等里实之证。《金匮要略》论述泻下法的原文约三十余条,其中运用方剂二十余首。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淤及兼用法六类。现择其有关原文,举例分述于下: 一、寒下法:主要适应于热盛里实之证。但由于热盛与里实的偏盛不同,临床表现有异,其具体治疗法则又有如下几种。 (-)、泻热存阴,主要适应于热盛伤津之证:  相似文献   

9.
读章济量同志《论下法》(见本刊1981年第12期)一文,颇多获益。对于文中未能述及的夹瘀、夹饮、夹湿等下法,试作续貂之举,以成完璧。一、攻逐瘀结风寒化热,由经传腑,或外感温邪内传,热与血搏,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脉沉实之轻度蓄血证,宜桃核承气汤;若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脉沉而微之蓄血重证,宜抵当汤;若见妇人经水骤断、夜则谵语、昼则明了、少腹急结而小便自利之证,乃热入血室,宜清热通下、活血法瘀,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相似文献   

10.
近代天津名医陈泽东所著《国医伤寒课义》论阳明病,以表里轻重提纲挈领,阳明在表之病分轻重,不仅分述仲景之葛根汤与白虎汤证治,而且还补充了麻黄加葛根厚朴汤补之的诊治经验。阳明在里之轻病分列调胃承气汤证及小承气汤证,阳明在里之重病则有可下可不下之别,可下者为大承气汤证及抵当汤证,不可下者有蜜煎导法及刺期门法,针对热入血室之证则补入苏柴桃红汤治之。  相似文献   

11.
<正> 温病中运用通下法,是一种攻导里实、逐邪下泄之治疗方法,具有“祛邪存正”之意义。其目的在于逐邪热,下燥粪,保津液,祛淤结。其应用范围之广,方法之多,用药之精,辨证之详,有发前人之所未发。现对温病中通下法的运用试作探讨如下。一、继承仲景之法,贵在创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承气汤之类,开逐邪热下燥屎治病之先河。明清温病学家宗其说,继承仲景运用承气之法,刻意创新。温病下法有峻下、缓下、和下、润下、通下等多种治法。同时根据不同的病机、病位加减变换其方,极力扩大承气汤在温病中的应  相似文献   

12.
韩延华  姜勋 《河南中医》2010,30(9):833-836
《伤寒论》中的泻下剂有以下几首:十枣汤、三物白散、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承气汤、小陷胸汤、抵挡丸、抵挡汤、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和麻子仁丸。综合上述13首方子,均可看到承气汤的影子。热与水谷互结治以承气汤加减;热与湿相结治以承气汤配伍化湿逐水之药;热与血结成瘀血而致病治以承气汤配伍化瘀逐血痹之药。故凡是有热为患即可用承气汤为底方酌情加减。可见承气汤在下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便秘 1.大陷胸汤、舟车丸均治水热互结之便秘。大陷胸汤为大结胸证之专方,以泻热逐水见长,适用于水热互结于胸中之便秘,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舟车丸为攻逐水饮之峻刑,以行气逐水见长,适用于水热互结于脘腹经隧之便秘,见水肿水胀、屎闭、口渴、腹坚者。 2.大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大柴胡汤均治阳明热结之便秘。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寒”、“温”之争的历史上,人们对使用下法也有过分别.如清·戴北山说:“温病下法,亦与伤寒不同: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待表证全罢,温病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把急性热病中应用下法的目的和时机,划了个深深的鸿沟,使之成为对立的两个天地.这种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弄清是非,今将《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三书中有关承气汤证的论述,作一比较,以见伤寒和温病在使用下法的原则上有无区别.  相似文献   

15.
第二章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统称为泻下剂,属“八法”中下法。本章共选方12首,按其功效不同,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一、寒下寒下剂是以苦寒泻下的药为主组成,具有泻热通便作用,适用于里热积滞的实证。其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均能泻下热结。但两方鉴别要点是:大承气汤以峻下热结而通便为主,为治疗胃肠里陷积滞而致大便燥结的主要方剂,而大陷胸汤则以泻结逐  相似文献   

16.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阳明腑实证下法代表方,主治阳明里热燥结实证。临床应用本方能治疗实热内结所致多种病证,虽所治病证表现千变万化,但只要切中病机,明了方义,随证加减,定能获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7.
《温病条辨》为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在师承叶桂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历实践经验所编著,着重论述了三焦辨证及其治法,是中医温病学的一部重要专著,一直为近代医家所推崇。笔者就其有关下法的应用择要归纳如次。1 苦寒攻下 吴氏取仲景三承气汤,对温邪已入阳明、热结胃腑、腑气不通之阳明温病腑实证,以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意在釜底抽薪,使邪去正安。三方虽均以苦寒、泻下之大黄为君,但在立法、组方、应用上各有侧重。大承气汤以苦辛通降、咸寒泻热立法,重在荡涤热结、故方中用大黄、芒硝荡涤热结、软坚润燥,配枳实、  相似文献   

18.
从阳明里结,通腑攻下;温邪为患,下不厌早;灵活变通,加减化裁;下焦蓄血,逐瘀泄热;湿热积滞,导滞通下;温病攻下,邪尽为度;下后腑通,随证调治;察人虚实,切忌妄下等8个方面,探讨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瘀热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晋生 《四川中医》1999,17(7):16-17
“瘀热”为临床常见之证,但历代医家论述较少,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却详尽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瘀热之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探述如下。1表热随经侵血,博结阻于少腹仲景对太阳病不解,表热随经入腑,与血相结少腹(后人称蓄血证)者,采用活血化瘀、通下瘀热之法,但治分缓急轻重。若蓄血尚轻但发病较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者,予以桃核承气汤。如《伤寒论》第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中以桃仁破血祛瘀,大黄下瘀泄热,合用而瘀…  相似文献   

20.
李梦缘  刘汶 《北京中医药》2021,40(6):607-609
承气汤类方在温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热结为承气汤证的基本病因,阴伤、气壅为其重要病机,可从"热""阴""气"的角度认识承气汤在温病中的治疗作用与应用注意.从热结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热结及兼证、热入血室证等;从阴伤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腑实兼有阴伤者、下后阴伤而邪实未净者、热结阴伤见神昏谵语者;从气壅角度,承气汤可用于肺肠、胃肠之气机壅滞,以及阳气郁遏之厥证.因而应用承气汤的过程中当细辨"热"与"结"、重视津液阴血损伤、注意应用时机及正气之荣枯.从"热""阴""气",即病因病机角度可更加系统地认识承气汤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