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经感传现象与年龄的关系,各地的报导尚有分歧。近10年来,我们对536名在校青少年的循经感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青少年受试者的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特别是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远比成年人高,结果稳定,可以重复。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受试者年龄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还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解释,但这一事实为进一步弄清影响循经感传“显现”的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循经感传机理的阐明。 相似文献
2.
3.
4.
古典气功学指出若要达到任督二脉贯通,必需使舌尖与上颚接触。本文报导当两例循经感传显著者手指井六之间通过导体时,感传可以互相接通,这种“接通”现象和感传循行时电流的发生有关。实验在6例循经感传显著的患者进行。第一部分实验,请二位受试者(甲方和乙方)对坐,各平放一手在实验台上,手掌向上,伸出中指。此后受试者视线转移侧方(或用布蒙眼),在试验者帮助下,使受试者的两个中指尖相对应,但保持约1毫米的距离。再用生理 相似文献
5.
循经感传“激发”的再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五年,张缙老师等首次提出循经感传的“可激性”问题,并对牡丹江市聋哑学校的34名聋哑学生作了“激发”观察,结果表明循经感传是可以激发的。随着循经感传研究的深入,为了进一步观察循经感传的“可激性”,我们又在哈尔滨市聋哑学校进行了复试,实践再次证明了循经感传的“可激性”。 相似文献
6.
循经感传现象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经络学说,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以许多确凿的实验结果深入论证了循经感传的一些重要特征,记录到感传过程中循环出现的一些机能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肯定了循经感传与针刺镇痛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手段。激发感传的成功和隐性感传的发现说明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经络现象,这一现象以已知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尚难作出恰当的解释,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充分肯定现象的基础上,目前,不少单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提高针刺疗效,并对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和反映循经感传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感传研究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闹明针灸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都有直接的意义,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7.
8.
9.
10.
<正> 自1972年以来,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余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在1977年至1979年间,我们安徽、福建、陕西、辽宁四省十四经感传图谱协作组也于安徽省蒙城县进行了这方面工作,并普查出经络敏感人(循经感传显著者)100名。调查情况表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在人群中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但是,这种现象长期稳定情况如何?迄今,还未见专题报道。近几年我们查定的循经感传显著者,随机抽取54名,作了重复对照观察,借以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性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耳穴循经感传现象的单、双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耳与经脉相关是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人们从经络现象方面研究耳与十四经脉的关系,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值得提出的是耳穴诱发感传有无特异性,即刺激耳壳上临床常用的脏腑点所诱发的感传线,它是沿着相应的经脉循行(如耳穴心区诱发心经感传、胃区诱发胃经感传)或不相应的其他经脉感传循行,众说不一,报道互有差别。上海市耳针协作小组观察的耳穴放射感中,27条足太阳膀胱经属刺激耳穴坐骨神经者9条,其余是耳穴大肠、肺、内分泌等,没有显示明显的特异性;广西中医学院针麻经络研究室报告:104次测试中, 相似文献
12.
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对探讨中医经络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针刺体穴(井穴、原穴、督脉穴、背俞穴等)以及手针、耳针等出现了循经感传现象。但是至今尚未有针刺眼穴产生循经感传的报导。本人在眼针临床中,发现三例针刺眼穴产生循经感传的病人,进行了重点测试观察,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循经感传现象产生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外周感觉神经末梢间是否存在跨节段的远距离信息传递以及此信息传递的特点。方法:分离神经细束,观察逆行电刺激大鼠脊神经背侧皮支后,相距较远的神经细束上机械感受单位的电活动变化。结果:记录的单位主要是Aδ和C类单位,其感受野多位于距背中线0.5-2.0cm的范围内。机械感受单位一般在距节段电刺激后的91-120s传入放电增加;刺激T9在T12记录的单位和刺激T12在T9记录的单位,二者放电增加反应相似;另外,T10、T11脊神经与中枢断开和不断开两种情况下所记录的单位放电也未见明显不同。结论:外周末梢间的信息传递具有传导速度较慢,传递线路相对稳定,且具有不受中枢调控和双向性的特点,可能是形成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经络的本质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其中一个较大的进展是开展了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对经络学说的感性认识,表明深入探讨感传的实质有助于阐明经络学说。本文就近年来我国在循经感传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作一概述。一、感传率普查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及各种病态条件下的人,约18万进行普查,发现感传显著者约500例,总的平均感传率为1.1%。健康人的感传率约0.23%。一般认为它与地区、民族、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的差别无关,而与季节、遗传及某些疾病等因素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