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2007-10~2008-03 6例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提出预防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近年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牙周状况和龈沟液中前列腺素E2、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13水平变化。 方法:选择2002-02/2008-05在辽宁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患者315例,其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47例。比较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血栓形成患者与支架置入后正常患者的牙周状况,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龈沟液及血清中前列腺素E2、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13水平。 结果: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牙周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支架正常的患者(41.7%,7.9%, P < 0.01)。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素E2、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高于支架正常患者(P < 0.01),白细胞介素1,13水平与支架正常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龈沟液中前列腺素E2、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水平显著高于支架正常患者(P < 0.01),白细胞介素13水平低于支架正常患者(P < 0.01)。 结论:牙周炎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概率明显高于未患牙周炎的患者,因此应加强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口腔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形成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对224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血栓形成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方法 2003-05~2006-03,对我科224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4例中发生血栓形成者24例,占10.7%.经统计学分析,导管规格的不同及材质的不同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PICC置管应选择较细及材质柔软的导管,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P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现将我院1998年2月~2008年3月确诊为PCVST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虽然肝移植技术已经成熟,但肝动脉血栓形成仍是造成肝移植后移植物丢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动脉血栓形成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处理,只有再次肝移植才能挽救患者生命。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后并发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体会。 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从2004-01/2009-12共实施726例成人尸肝移植,共14例患者经造影证实在肝移植后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回顾性分析以上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9%(14/726),发生的平均时间为移植后10 d(1~41 d)。14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6例表现为急性的肝功能恶化,4例表现为胆漏,1例表现为肝脓肿,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行急诊肝动脉再血管化,2例行肝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肝动脉再血管化联合肝动脉局溶栓治疗,6例行再次肝移植。本组肝动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死亡率为42.9%(6/14),其中2例行肝动脉再血管化后因胆道坏死、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溶栓后再次血栓形成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肝动脉再血管化联合肝动脉溶栓后因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死亡;2例再次移植后早期因严重感染死亡。8例患者康复出院,并常规随访18~66个月,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肝移植后18,29个月因肝癌复发死亡,以上患者随访过程中移植肝功能正常,肝动脉畅通。提示肝动脉血栓形成是肝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在造成不可逆的胆道和肝实质损伤前,尽早恢复肝动脉血流可以避免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我院收治的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病因是血栓形成及栓塞,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临床主要症状是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和意识障碍,头颅磁共振显示梗死灶更多见于丘脑及中脑.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并全面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干预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9月-2017年6月本院15例接受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收集包括病史、体征、辅助检查、手术过程、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患者中3例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术后未苏醒或醒后发生肢体活动障碍或数小时再次昏迷,再次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均获再通,无溶栓及血栓形成相关致残致死情况发生。结论 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原因较多,娴熟的手术技术、积极的干预措施以及准确的术前评估可减少或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1例两次单纯胰腺移植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和诊治体会。 方法: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于2006-12,2007-01为1例1型糖尿病患者先后两次施行单纯胰腺移植,观察分析移植后血栓形成经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结果:两次移植术后血糖未能恢复正常,初次移植术后12 d,患者腹痛、发热、白细胞增加,CT血管三维成像证实移植胰动脉栓塞,遂行移植物切除,并行再次移植手术,术后第11天,患者无症状,血管三维成像提示移植胰动脉部分栓塞,抗凝治疗无效,2 d后移植胰动脉完全栓塞,行移植胰切除。 结论:血栓形成易导致单纯胰腺移植失败,其临床征象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uperior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 SSST)是一种少见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误诊率较高.我院2005-06~2010-06收治的12例SSST患者中误诊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6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发原位血栓形成的患者(研究组)采用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另选择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23例发现狭窄及血栓形成后立即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经强化抗栓治疗后34例(94.4%)患者血栓完全消失,2例(5.6%)患者血栓残留,但体积较前明显缩小。研究组出现临床事件及影像学上新发脑梗死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2例术中栓子脱落堵塞保护伞事件,1例血栓逃逸堵塞远端血管,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2组近期手术并发症单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其它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发病3个月后临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六三医院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7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7例患者均行抗凝治疗,其中溶栓治疗18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14例.1例患者死亡,其余36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症状均缓解,其中治愈11例,显效21例,有效4例.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有效地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治疗方法 为抗凝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对防止肺栓塞发生有重要作用,早期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9岁,农民。因“头痛、左侧肢体乏力1周伴肢体抽搐1次”入院。当地医院2次头颅CT分别提示右侧额叶出血(2008年9月3日)以及右侧额叶出血伴有右侧顶叶梗塞(2008年9月5日)(图1),头颅MRI(2008年9月8日)提示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血栓形成,伴右侧额叶脑出血,两侧顶叶脑梗塞(图2)。当地医院给与控制癫痫、营养神经等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09-08—2012-08我院诊治31例急性脑卒中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DVT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观察护理效果。结果经综合治疗和护理2~3周后,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再通26例,部分再通5例,无肺栓塞和死亡病例。结论应重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高危因素,对于急性脑卒中并发DVT患者应认真分析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防止血栓继续滋长和新血栓形成,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摘要:Fib是肝脏合成的一种三链六聚体糖蛋白,作为体内的凝血因子Ⅰ参与凝血过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内皮有不同程度损伤,诱发血小板在此聚集、黏附或引起该处脂质沉积,使血液凝血 - 纤溶系统的失衡,导致纤维蛋白原的升高,术后的血管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影响了患者的预后,降低Fib将是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股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类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栓塞后综合征,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可由于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或合并动脉栓塞引起患肢坏死,致死致残率较高.我院自2006-01~2008-05通过股动脉穿刺注射尿激酶,并给予精心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脊髓梗死是较为少见的脊髓疾病.主动脉疾病(包括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破裂和手术修补等)是其特殊的一类原因[1-4].其中,主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脊髓梗死鲜有报道[5-8].本文报道1例主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脊髓梗死,并分析其磁共振成像特征.  相似文献   

17.
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青年人患脑梗死越来越普遍,青年脑卒中患者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9.77%,其中脑梗死占63.3%,所以在青年人群中积极预防脑梗死和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有着重大意义。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体积较大的血小板通常更具活性,且能释放更多的5-羟色胺和β-血栓球蛋白,使凝血活性明显增强及纤溶活性明显降低,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已有研究发现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计数(PLT)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增加。本研究对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血小板参数进行分析,并与体检健康者进行对照,同时在不…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窦血栓为l临床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1].其中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uperior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SSST)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危及生命.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明确的2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缺血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自从暂时性黑朦发作患者的视网膜动脉内以及血栓形成的颈动脉、椎-基动脉内发现血小板的栓子后,不少研究认为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液内有血小板凝集,其形成的栓子进入脑血循环引起缺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偏瘫临床常见,早期康复干预可加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进程,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2008-01-2010-01我院收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9例,分别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01—2010-01我院收治的脑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