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颌面部高速投射伤对耳蜗损伤的研究已有报道,但爆炸伤对耳蜗超微结构的影响尚在研究中。目的:探讨颌面部爆炸伤对耳蜗损伤的影响,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耳鼻咽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材料:实验于1995-08/1997-07完成。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动物所建立颌面部爆炸伤致伤模型,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进行标本处理,第三军医大学电镜室进行电镜观察。杂种健康犬15只,雄雌不限,体质量9.5—13.5kg,平均11.3kg,随机分为3组:致伤1组:5只,致伤2组:5只,正常对照组:5只。方法:选用8号工程纸壳火引爆雷管致伤10只犬颌面部,造成重型颌面伤,致伤1组、致伤2组分别于伤后1h和6h取伤侧耳蜗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动物麻醉后不致伤,观察指标、标本处理与致伤组相同。结果:致伤动物均有耳蜗和耳蜗神经明显超微结构变化,早期主要表现为毛细胞纤毛紊乱,耳蜗神经内结构水肿,线粒体变性,6h后变性改变广泛存在,纤毛脱落、常见鞘内结构溶解:结论:颌面部爆炸伤对耳蜗超微结构损伤严重.但早期仍多为可逆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颌面部爆炸伤并发心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颌面部爆炸伤时心脑并发伤的特点与致伤机制。方法10只犬按伤后0、6、24h时及对照组随机分组,对犬左咬肌区利用高速破片+冲击波致伤模型模拟软组织爆炸伤,观察动物伤后0、6、24h心脑损伤情况。结果伤后6h脑损伤以出血及粒细胞浸润为主,伤后24h损伤加重;2只犬心脏出现内膜下出血及内皮细胞脱落。结论颌面部爆炸伤时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可导致心脑并发伤,抢救时须综合考虑,以防止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颌面部爆炸伤时的血管损伤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重庆当地成年犬18只,随机分为创伤后0h、6h、24h、72h、7d取材组及对照组。对其颌面部爆炸致伤,伤后不同时间点切取距伤道不同距离的肌组织及小血管行病理学检查及超微结构检查观察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损伤情况。结果颌面部爆炸伤伤情严重,血管损伤明显,小血管损伤可波及到距伤道4.5cm处,伤道周围肌组织内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严重,组织内出血及炎细胞浸润明显,组织呈镶嵌状坏死。结论颌面部爆炸伤时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损伤是组织损伤严重及进行性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颌面部爆炸伤的病理特点及早期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30只犬随机分成6组,利用高速破片复合冲击波模拟爆炸对犬颌面部致伤。记录致伤参数,并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观察方法研究伤后不同时间点动物伤情及伤道周围软组织的病理变化。取一组运行于伤后72h二次清创,股薄肌肌皮瓣游离移植对局部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结果:颌面部创面污染严重,伤后肌组织近伤道0.8cm范围内坏死严重,振荡区波及到1.6cm外组织,伤后24h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明显,同时可小血管损伤明显。组织坏死呈进行性加重至伤后72h,伤后168h开始有明显肉芽组织生成。吻合血管皮瓣组织愈合良好。结论:颌面部爆炸伤伤情重,污染明显,组织坏死范围大,愈合延迟,其组织缺损的早期修复可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颌面部破片+冲击波复合伤对颞下颌关节盘的影响。方法:应用犬颌面部高速破片+冲击波复合伤动物模型,造成犬颌面部损伤。弹着点为左侧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前区,射距为6.0m。雷管悬于致伤部位中方,距弹着点的距离为10cm,破片发射同时触爆电雷管,对犬颌面部致伤,伤后6h切取伤侧颞下颌关节盘,光镜观察关节盘形态变化。结果:所有动物均为左面部开放性伤口,部分动物的上、下颌骨及颧骨弓粉碎性骨折,创面无活跃性出血,关节盘未见明显破裂、出血。组织学结果发现关节盘破裂、出血,关节盘胶在纤维水肿。关节滑膜撕裂,关节周软组织炎细胞浸润。结论:颌面部破冲复合伤可造成犬伤侧颞下颌关节的损伤。在颌面部爆炸伤患者的治疗中,应注意颞下颌关节部损伤情况,防止关节强直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不同时相下颌面部破片+冲击波复合伤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爆炸破片及冲击波在不同时相下作用于颌面部时的损伤特点并探讨其致伤机制。方法 利用颌面部高速破片 冲击波复合致伤模型模拟爆炸伤 ,由同步系统控制不同致伤时相。按不同时相将重庆当地成年犬 15只随机分为 3组 ,A组为破片先与冲击波到达目标 ,B组为二者同时到达 ,C组为冲击波先于破片到达。破片对犬咬肌区致伤 ,记录致伤参数 ,观察动物伤情特点。结果 在其它致伤条件相同时 ,B组致伤冲击波为双波峰形态。致伤后A组颌面部皮肤与肌肉分离明显 ,污染严重 ,创面最大 ,B组次之 ,C组最小。B组局部组织坏死及挫伤范围均较其它两组明显 ,并有心、肺、脑等脏器的损伤。结论 颌面部爆炸伤伤情严重 ,高速破片与冲击波具有协同致伤作用 ,不同组织对冲击波的反应不同是局部伤情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背景高速弹丸致伤坐骨神经后,其远隔部位的腰段脊髓会发生何种组织损伤效应?目的研究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5/2002-12在野战外科研究所靶道实验室完成.选择SPF日本大耳白兔6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kg,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动物医学实验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火器伤组30只、切割伤组30只,火器伤组和切割伤组观察时相点为伤后1,3 d,1,2,4,12周,每时相点5只动物.方法火器伤组致伤弹丸为0.38 g钢珠,装药量0.65 g,致伤靶点为兔右后肢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切割伤组在同一水平切断右坐骨神经.主要结局观察光电镜下观察伤后1,3 d,1,2,4,12周时腰段脊髓的病理改变.结果火器伤组可见腰段脊髓有小出血灶、神经元水肿、空泡样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等变化,切割伤组则未见这些病理改变.结论火器伤组腰段脊髓损伤较切割伤组重,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椎体火器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广泛而且严重,通过建立家猪L2椎体火器伤模型,观察伤后动物早期血清酶的变化与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18只家猪,随机分为2组(冲锋枪致伤组,n=10;狙击枪致伤组,n=8),在全麻状态下建立L2椎体侧方贯通伤模型,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前、伤后0.5,1,2,3 h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实验时间:2004-07-28/08-20,实验地点: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实验室.结果:18只家猪中13只动物成功建立了L2椎体火器伤模型,其中冲锋枪致伤组6只,狙击枪致伤组7只.不同时间点两组动物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同伤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两组动物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及谷草转氨酶较伤前明显增高(P<0.01);同冲锋枪致伤组比较,狙击枪致伤组变化的幅度大(P<0.01);动物3.5 h死亡率,冲锋枪致伤组为86%,狙击枪致伤组为17%,平均死亡时间分别为(3.5&;#177;0.5)h和(7.1&;#177;1.1)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和0.01).结论:枪弹的速度是椎体损伤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动物存活时间及损伤程度同血清酶改变密切相关,为椎体损伤的组织修复提供了实验学参数.  相似文献   

9.
尹志勇  周萍  黄宏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4):222-224,i008
背景:高速弹丸致伤坐骨神经后,其远隔部位的腰段脊髓会发生何种组织损伤效应?目的:研究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5/2002-12在野战外科研究所靶道实验室完成.选择SPF日本大耳白兔6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kg,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动物医学实验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火器伤组30只、切割伤组30只,火器伤组和切割伤组观察时相点为伤后1,3 d,1,2,4,12周,每时相点5只动物.方法:火器伤组致伤弹丸为0.38 g钢珠,装药量0.65 g,致伤靶点为兔右后肢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切割伤组在同一水平切断右坐骨神经.主要结局观察:光电镜下观察伤后1,3 d,1,2,4,12周时腰段脊髓的病理改变.结果:火器伤组可见腰段脊髓有小出血灶、神经元水肿、空泡样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等变化,切割伤组则未见这些病理改变.结论:火器伤组腰段脊髓损伤较切割伤组重,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椎体火器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广泛而且严重,通过建立家猪L2椎体火器伤模型,观察伤后动物早期血清酶的变化与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18只家猪,随机分为2组(冲锋枪致伤组,n=10;狙击枪致伤组,n=8),在全麻状态下建立L2椎体侧方贯通伤模型,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前、伤后0.5,1,2,3h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实验时间:2004-07-28/08-20,实验地点: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实验室。结果:18只家猪中13只动物成功建立了L2椎体火器伤模型,其中冲锋枪致伤组6只,狙击枪致伤组7只。不同时间点两组动物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同伤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两组动物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及谷草转氨酶较伤前明显增高(P<0.01);同冲锋枪致伤组比较,狙击枪致伤组变化的幅度大(P<0.01);动物3.5h死亡率,冲锋枪致伤组为86%,狙击枪致伤组为17%,平均死亡时间分别为(3.5±0.5)h和(7.1±1.1)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和0.01)。结论:枪弹的速度是椎体损伤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动物存活时间及损伤程度同血清酶改变密切相关,为椎体损伤的组织修复提供了实验学参数。  相似文献   

11.
背景建立海水浸泡复合伤伤情快速评定方法的实验动物模型,以利于其愈后恢复.目的探讨建立海水浸泡复合伤简易伤情评定方案的方法.设计分组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骨二科,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健康成年杂交犬32只,体质量12~15kg,雌雄不限.方法本实验部分于2001-10/2002-06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五、六研究室在我国特定海域完成.犬随机分为烧冲复合伤组与弹烧复合伤组,每组又分浸泡组10只与对照组6只.烧冲复合伤组制造烧伤和轻度冲击伤模型,对照组致伤后直接置于25℃室内,浸泡组立即用固定架将犬浸泡模拟海水中.弹烧复合伤组制造烧伤和轻中度弹片伤模型,致伤后对照组和浸泡组处理方法同前.观察各组在伤后28 h内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找出与死亡发生有关的指标,分析其相关性,建立伤情评分表,内容包括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氯离子浓度、动脉氧分压及致伤因素各项,分为0~5分,总分分值越高死亡率越高.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犬死亡数分析.②伤情评分.③评分表评定伤情的验证.结果32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犬死亡数分析及各项指标与死亡发生的关系犬共死亡12只,10~20 h是死亡发生高峰期,无论浸泡是否发生;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动脉氧分压、氯离子浓度等5指标与死亡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②各组犬伤情评分、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比较烧冲对照组各项分别为(5.89±3.25)分,0,17%;弹烧对照组分别为(6.78±2.02)分,25%,33%;烧冲浸泡组分别为(9.50±4.20)分,50%,30%;弹烧浸泡组评分别为(11.13±3.57)分,50%,60%.结论①建立的评分表易于获得常用生理指标以快速评定伤情,且有无合并海水浸泡均可进行评定,适用面较广.②评定的准确性经验证可以接受.③但此表是基于动物实验数据建立,与真正的伤员伤情评分表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来的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治疗作用,接受细胞移植的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观察可进一步证实该作用.目的观察接受MSCs局部注射移植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以了解MSCs移植对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4/2002-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动物所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幼年及成年Wistar大鼠1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移植组6只和对照组6只.干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两组大鼠于移植后第4周电镜观察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组及对照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接受移植的梗死区可见外形幼稚的细胞存活,并围绕在神经元周围,梗死区神经元胞浆中出现了丰富的游离核糖体,而对照组大鼠梗死区神经元胞核固缩,并有嗜神经细胞现象.结论大鼠MSCs移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和CD14与内毒素性肺损伤密切相关,进一步揭示其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肺损伤的关系,有助于深入阐明创伤、感染后肺脏炎症反应失衡的受体机制.目的探讨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时肺泡巨噬细胞CD14和SR的表达及其效应.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1-08/11在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63只昆明种小鼠及其肺泡巨噬细胞.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组和创伤合并内毒素组.采用双侧股骨骨折合并内毒素攻击小鼠模型,内毒素(5 mg/kg)于骨折后1h经小鼠尾静脉注入,检测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小鼠肺泡巨噬细胞CD14和SR的表达变化.结果创伤后6 h,肺泡巨噬细胞CD14和SR分别呈上调和下调表达,合并内毒素攻击后CD14和SR进一步发生显著的上调和下调性改变.相关分析显示肺泡巨噬细胞CD14和SR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肺泡巨噬细胞CD14和SR的双向调变可能与肺脏炎症反应由"自控"向"失控"转化有关,有效拮抗CD14和SR的双向调变策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肺损伤及其修复机制.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神经生长因子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再生坐骨神经中血管形成的剂量效应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二四医院神经内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材料: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50g。硅胶管(上海新亚医用橡胶厂出产);神经生长因子(美国Sigma公司)。方法:实验于2003-08/2005-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完成。实验分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50,100,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每组8只。实验干预:切除大鼠后肢坐骨神经,造成10mm缺损,用单通道的硅胶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在桥接管内给药。生理盐水组注入5μL生理盐水。50,100,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入20mg/L的神经生长因子2.5,5,25μL。实验评估:在第30天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大鼠再生坐骨神经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CD34、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trkA的表达,并作形态计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神经再生普通病理及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神经再生病理切片结果:术后30d的坐骨神经近远端完全连接,硅胶管内坐骨神经粗壮程度为: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50ng、100ng组>生理盐水组。各神经生长因子组再生的坐骨神经的纤维数目和排列规则程度要好于生理盐水组,术后30d可见明显的血管生成。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种不同剂量的神经生长因子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4种抗原的表达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4种抗原的表达与100ng和50ng神经生长因子组比较增加(CD34:94.2±6.4,74.2±10.9,77.0±11.0;vWf:116.2±20.0,72.0±13.1,68.0±9.7;TrkA:105.4±10.6,57.8±11.5,58.8±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89.0±3.0,48.6±7.4,35.2±2.9;P<0.05或P<0.01)。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再生周围神经的血管生成,且具有剂量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神经生长因子促进trk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Incidenceofmaxillofacialexplosiveinjuryinciviliansandservicemenisincreasingrisingduetoextensiveapplyingofexplo-sivesubstance.Comparedwithinjuryinducedbyprojectathighspeed,explosiveinjuryismorecomplexandsevere.Maxillofacialexplosiveinjuryproduceseriousfaceabnormality,severesomaticandpsychologicalinjury,dysfunctionregardingcomplexanatomyandspecialphysiologicalfunctionoffaceorgans.Inthecurrentstudy,comparativestudyonmaxillofacialexplosiveinjurywascar-riedoutusingcomplexinjurymodelinduced…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肢体负压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具有方便、安全、无创伤和改善疼痛症状的作用。前列腺素E1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对神经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模型犬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神经纤维中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肿瘤中心,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三科。材料:实验于2003-04/2004-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健康成年杂种犬17只,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和正常对照组2只。方法: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压力为-12kPa,持续15min,1次/d,连续10d;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正常对照组不干预。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均于实验开始后24d将动物麻醉后处死,切取L1~L5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3组均行脊髓及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平均灰度值。结果:犬17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非治疗组、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脊髓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平均灰度值分别为75.23±4.3,43.22±3.7,22.00±5.8;背根神经节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平均灰度值分别为67.12±2.3,40.08±3.8,27.64±2.7,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均<0.01)。结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后,远端肢体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的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肢体负压疗法可缓解肢体疼痛,并能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入。  相似文献   

17.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要十分清楚.既往临床及实验研究均提示中药在某种程度上可改变SAH后脑血流变性质,改善脑功能.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HXHY)脑伤泰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后脑血流量(rCBF)及脑微血管构筑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和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288只雄性Wistar大鼠.方法通过大鼠枕大池自体血注入法制备SAH和CVS模型,并在1,4,12,24 h,3,7,14 d及21 d等不同时相点,观测各组大鼠局部rCBF、病理变化、脑微血管构筑和BBB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皮质rCBF变化.②脑光镜下病理改变.③脑皮质微血管构筑.④BBB的超微变化.结果SAH后大鼠的rCBF、病理变化、脑微血管构筑和BBB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变化符合CVS的发展规律,HXHY和尼莫地平(Nim)对上述改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SAH后局部rCBF的变化可可以反映该时期CVS的状态,HXHY和Nim可通过多种机制对CVS发挥作用,其中"细胞保护"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