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口服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 一些严格设计临床试验已经确定了口服抗凝药的临床效果,口服抗凝药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对于预防换瓣术后及房颤患者的全身血栓栓塞,有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其它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AMI,脑卒中,再梗死及AMI死亡也同样有效.对于具有二尖瓣狭窄的高危患者预防全身血栓栓塞,以及考虑存在隐性血栓栓塞或者与卵圆孔相关的全身血栓栓塞可能时,虽然口服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尚未被随机试验所证实,但也是口服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多数情况下,中等强度的抗凝是合适的(INR在2.0~3.0).  相似文献   

2.
一些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已确定了口服抗凝药的临床效果,口服抗凝药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对于预防换瓣术后及房颤患者的全身血栓栓塞,有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其它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AMI、脑卒中、再梗死及AMI死亡也同样有效。对于具有二尖瓣狭窄的高危患者预防全身血栓栓塞,以及考虑存在隐性血栓栓塞或者与卵圆孔相关的全身血栓栓塞可能时,虽然口服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尚未被随机试验所证实,但也是口服抗凝治疗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3.
美国FDA于2015年1月8日批准一种新的抗凝血药物Savaysa(edoxaban,依度沙班,片剂)用于非心脏瓣膜问题引起的房颤(AF,atrial fibrillation)患者预防中风及全身性栓塞。Savaysa同时也获准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些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已经确定口服抗凝药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对于预防换瓣术后及房颤患者的全身血栓栓塞、有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其它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AMI、脑梗死、再梗死及AMI死亡也同样有效。对于具有二尖瓣狭窄的高危患者预防全身血栓栓塞,以及考虑存在隐性血栓栓塞或者与卵圆孔相关的全身血栓栓塞可能时,虽然口服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尚未被随机试验所证实,但也是口服抗凝治疗的适应证[1]。华发林是目前唯一可以有效降低栓塞并发症的口服药物。华发林药理学比较复杂,治疗窗很窄,即使很小的剂量也可能导…  相似文献   

5.
华法令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华法令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332例具有中高危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108例(A组)口服阿司匹林;224例(B组)口服华法令,B组依房颤性质再分为阵发性房颤组(B1亚组)和持续性房颤组(B2亚组),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令剂量。随访观察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出血、死亡等终点事件。结果 A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28.7%vs 15.2%,P<0.01),B1、B2亚组均在第6~9天达到有效抗凝,第12~15天稳定,华法令剂量无显著性差异[(3.16±0.55)mg/d vs(3.18±0.62)mg/d,P>0.05]。结论华法令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栓塞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随着慢性非瓣膜病房颤和心脏手术患者的增加,以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增多,口服抗凝剂住预防脑及外周血管栓塞等方面的作用已逐渐被认识,引起的出血受到足够重视.笔者针对2002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因口服华法林导致的脑出血病人15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华法令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病人血栓栓塞的效果.方法:将78例房颤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华法令(芬兰)1.5~3 mg/d,维持INR在2.0~3.0之间,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50~325 mg.结果:平均随访3.2年,治疗组1例出现脑栓塞,发生率为2%.对照组4例出现脑栓塞,2例出现肢体动脉栓塞,发生率为15%.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意义(P<0.005).结果:华法令能有效预防房颤病人出现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评价华法林低强度抗凝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分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观察组及华法林标准强度抗凝对照组。观察组抗凝目标值INR1.5~2.0,对照组抗凝目标值INR2.1~3.0。常规门诊随访,检测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随访3年,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相比,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而出血并发症低强度抗凝组明显低于标准强度对照组(0.0%vs14%,P0.01)。结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INR1.5~2.0)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并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卒中较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但许多房颤患者存在抗凝治疗的绝对或相对禁忌证。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LAAC)为栓塞高危伴出血高危或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tion, OAC)禁忌者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预防LAAC术后封堵器血栓形成以及减少出血事件对于成功的LAAC术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术后抗栓策略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急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急性酒精中毒时发生,其处理原则除病因治疗外,主要为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外率,预防栓塞事件。普罗帕酮(又称心律平)为IC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应用于房颤的复律,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比较心律平静脉用药和口服用药转复急性房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10例,换瓣130个,其中用牛心包瓣117个,经临床证实效果满意。应用生物瓣后早期抗凝治疗(尤其是有过血栓栓塞史者,伴房颤、左房巨大的病人)应持续半年。为提高治疗效果,应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及良好的心肌保护。牛心包瓣瓣衰竭的特征为瓣叶撕裂。减少瓣叶的机械性损伤,改用弹性瓣架,可减少瓣叶上的应力集中,延长牛心包瓣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徐燕  沈琦博 《中国医药导刊》2022,(12):1179-118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代表的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的主要并发症,也是房颤患者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抗凝治疗是药物预防房颤所致心源性卒中的唯一推荐方案,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 VKA)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综合评估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以及在VKA和NOACs的选择上坚持个体化并兼顾患者的社会经济负担,仍是临床考虑的重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NOACs在疗效、安全性、治疗依从性方面均较VKA有显著优势。本研究归纳总结不同类型抗凝药物在房颤及其伴随常见合并症时的应用推荐,以期对临床实现个体化抗凝治疗提供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主要并发症是血栓栓塞,其中以脑卒中最常见,占>80岁患者卒中病因的30%[1]。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ercutaneous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PLAAO)则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新方法[2],该手术适用于血栓发生风险高又长期口服抗凝药禁忌的房颤患者。这种"一站式"介入技术通过微创,解决了房颤节律控制、预防脑卒中、减少患者多次治疗痛苦,为患得提供了"双保险"。我院成功完成了14例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的"一站式"介入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严重并发症为血栓栓塞事件。在房颤的防治策略中,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尤为重要。为此,对于高危患者目前的预防策略包括:抗凝治疗、外科左心耳结扎术、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笔者着重对左心耳与房颤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栓塞事件发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氟康唑增强华法林抗凝疗效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法林是常用的口服抗凝药,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在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治疗、房颤病人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瓣膜置换术后、电转复等多个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但华法林的药理学比较复杂,其疗效不但受膳食因素、不同疾病状态的影响,还和多种药物(达80余种)[1]间有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勤  倪训业 《河北医学》2011,(10):1306-1308
目的:评价华法林对风湿性房颤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预防脑血栓和周围血栓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择本研究抗凝标准的风湿性房颤与非风湿性房颤176例,其中风湿性房颠86例,非风湿性房颤90例.按照国际标准化比率给华法林口服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的年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风湿性房颤...  相似文献   

17.
预防心房颤动的新思路-ACEI/ARB的可能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积极地控制房颤,不仅可消除病人的心悸等症状,而且对防止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控制房颤最常用的措施之一,但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常有较多的毒副作用,且房颤的复发率较高,特别是长期用药者,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常逐渐下降,因此,针对房颤寻找新的治疗措施是目前房颤研究的热点之一[1,2].近年来,人们发现抑制或阻断血管紧张素药物可能对房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3~7],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因此,应用ACEI或ARB预防房颤,可望成为控制房颤又一新的途径.本文就有关此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作者结合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以及国内外房颤治疗的指南与建议,对房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以及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综述危险分层和应采取的抗凝策略,以促进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论述,达比加群酯有希望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治疗、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开胸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29例患者(A组),并与同期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5 416例患者(B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中高龄、恶性肿瘤的患者比例高(P<0.01),肥胖、术前伴糖尿病、房颤的患者居多(P<0.05)。两组患者均经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高龄,恶性肿瘤,肥胖,糖尿病、房颤是开胸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有效预防可减少发生率,及时治疗和护理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抗凝血药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和参与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作用,使其失去活性,从而阻抑凝血过程,使血液不能凝固的药物。凝血过程的启动是血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用抗凝血药能够达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目的,由于血栓形成是许多原发病的并发症,所以抗凝血药主要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而不能根治原发病。抗凝血药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如体外用于采血,体外循环,肾透析等,体内用于预防溶栓后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的再栓塞,治疗静脉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抗凝血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出血,这也是临床工作者在使用抗凝血药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