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处理后血浆主要成分的生物活性变化。方法应用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分离制备成滤除白细胞的新鲜血浆10袋(100 ml/袋),加入1μmol/L亚甲蓝并放置2~6℃,光照度为30 000 Lux的可见光下左右摆动照射30 min。留取白细胞滤过前和亚甲蓝光照处理后新鲜血浆各5 ml,分别计数白细胞并检测血浆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血浆蛋白含量和补体水平变化。结果 2种方法处理后的新鲜血浆白细胞滤除率>99.91%,APTT,FⅧ∶C、FⅨ∶C水平与处理前比较t值分别为3.041、8.039、3.617,P<0.05。FⅧ∶C,FⅨ∶C回收率均>81%。PT,FⅡ∶C Fib较处理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3,C4水平较处理前变化不大。结论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法对新鲜血浆处理前后的主要成分和生化指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血浆病毒灭活前后丙型肝炎病毒RNA (HCV-RNA)浓度的测定,判断亚甲蓝(MB)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为临床判别病毒灭活效果提供直接和客观依据.方法4份经证实为HCV-RNA阳性的血浆分别加入MB,终浓度为1μmol/L,经可见光(大于30000Lux)照射不同时间(0、5、10、15和30min)后,分别用FQ-PCR测定这些血浆的HCV-RNA浓度,并与未用MB处理的血浆作比较,判断随照射时间不同,HCV被灭活的效果.结果4份HCV-RNA阳性病人的血浆未经处理时其病毒核酸浓度分别为8.0×105拷贝/ml、1.7×106拷贝/ml、1.6×106拷贝/ml和3.1×105拷贝/ml,加入MB未经照射时HCV-RNA浓度即明显下降,可见光照射5min后HCV-RNA浓度分别下降为未经任何处理时浓度的18.75%、23.36%、4.66%和1.27%,随照射时间延长,病毒核酸浓度逐渐下降,照射30min后,HCV-RNA浓度均下降为零.结论用MB加光照30min处理,可达到将血浆丙肝病毒灭活的效果;FQ-PCR可定量检测MB光化学法灭活丙肝病毒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甲蓝(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92袋,分别于病毒灭活前和病毒灭活后无菌留取血浆标本各1ml,对凝血因子(Ⅱ、Ⅴ、Ⅶ、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血浆总蛋白(T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采用MB/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后,凝血因子Ⅱ、Ⅴ、Ⅶ、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Fg和TP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然符合国家要求。结论采用MB光化学法进行血浆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无显著影响。临床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亚甲蓝(MB)对红细胞膜的损伤作用,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在红细胞制品病毒灭活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以MBP处理红细胞悬液,光照度为40 000 LUX,MB浓度为5.0 μmol/L,在光照0、20、40、60 min后的不同时间点测定红细胞膜Na+-K+-ATP酶和AchE活性,并观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方法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亚甲蓝/光化学法可有效地灭活血浆中的病毒。为进一步观察该法对灭活血浆中诸成分的免疫活性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用灭活病毒的条件处理单采血浆。将合有1μmol/L亚甲蓝的血浆置于照度为40000lux的可见光下,在室温条件下处理1小时。结果表明,除凝血因子调,PT和APTT有一定程度降低外,其它血浆蛋白活性未见明显变化,血浆中的白蛋白、葡萄搪、多种无机盐含量及血浆pH值未受影响。处理后的血浆经不同电泳及免疫化学技术分析,未见新的抗原产生,电泳迁移率与未处理组相同。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对大多数血浆成分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亚甲蓝(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92袋,分别于病毒灭活前和病毒灭活后无菌留取血浆标本各1ml,对凝因子(Ⅱ、Ⅴ、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血浆总蛋(T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采用MB/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后,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Fg和TP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然符合国家要求.结论 采用MB光学法进行血浆病毒灭,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无显著影响.临床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亚甲兰(methylene blue,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新鲜血浆经MB病毒灭活后.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MB浓度、FⅧ:C含量的变化.结果 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的回收率分别为:(95.11±1.36)%、(79.23±3.95)%、MB去除率(77.12±6.44)%.结论 利用MB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有一定影响,但血浆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常用病毒灭活方法对血液制品中登革病毒(DENV)的灭活效果。方法将单采新鲜冰冻血浆(FFP),人凝血因子Ⅷ(FⅧ)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3种血浆及其制品中加入高滴度(8.00-9.25)的登革病毒液,分别采用亚甲蓝(MB)光化学法灭活FFP、有机溶剂/去污剂(S/D)法灭活FⅧ、低pH常温孵化法和巴氏消毒法灭活IVIG;以1×10~6/mL A549细胞接种于T25的培养瓶中作为病毒传代及滴度滴定指示细胞,将灭活前后的血浆及制品接种于A549细胞并检测其DENV滴度,并通过qRT-PCR对DENV RNA做定量检测;评估不同的灭活方法对DENV的灭活效果。结果 DENV滴度下降:MB光化学法灭活FFP下降滴度≥5.92 log,S/D法灭活FⅧ下降滴度≥5.17 log、巴氏法和低pH法灭活IVIG均下降滴度≥5.92 log,其中MB光化学法灭活FFP、SD灭活FⅧ及巴氏法灭活IVIG后DENV RNA(cp/mL)降低1.25 log-2.25 log,低pH法灭活IVIG后DENV RNA(cp/mL)降低0.17 log。所有血浆和血液制品样品经灭活后,在DENV宿主细胞上3代盲传后均未检测到DENV RNA。结论 4种常用病毒灭活方法均能有效灭活血浆及血液制品中的DENV。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C对病毒灭活中血浆蛋白活性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探测在亚甲蓝(methyrlene blue,MB)光化学法处理单份血浆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vitamine C,Vitc)是否影响病毒的灭活效果,是否对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具有保护作用。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作为指示病毒,在人血浆中加入不同浓度Vit C和终浓度为1μmol/L的亚甲蓝,应用40000lx荧光强度照射并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以细胞病变效应评价对VSV的灭活效果,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变化,并采用Clauss法、一期法和微量免疫电泳等方法对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前后的血浆蛋白含量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VSV血浆在加入240μmol/LVitC并经MB-光照60分钟后,病毒滴度下降〉8 lg TCID50/ml;RT-PCR法也检测不到病毒核酸;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的回收率分别为83.55%和81、67%,与不加Vit C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微量免疫电泳显示,血浆中的大部分蛋白成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免疫原性也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Vit C不仅不影响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灭活效果,而且有效地保护了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因此Vit C可作为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时的保护剂,能有效地提高单份新鲜冷冻血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亚甲蓝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病毒灭活在我国血站系统已得到广泛采用,该方法可使病毒模型的滴度下降61g,达到良好的灭活效果[1]。为了考查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其质量的影响,笔者对新鲜冰冻血浆和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的病毒灭活血浆分别随机抽取60袋,对其主要质量控制指标:血浆蛋白浓度、凝血因子Ⅷ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了检测比较,并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病毒灭活血浆的亚甲蓝残留量。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新鲜冰冻血浆和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的病毒灭活血浆各60份,来源于本血液中心街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制得。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样颗粒(HCVLPs)在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其作为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HCV效果评价物的可行性。方法以HCV阳性血浆作为平行对照组(HCV RNA载量约6.53 logcopies/m L)(n=6),将HCVLPs用代血浆调整成合适浓度(HCV RNA定量约为6.74 logcopies/m L)的悬液作为实验组(n=5),将2组分装至PVC血袋中,MB+L 1μmol/L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分别于光照处理0、5、10、20、30 min时取样,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载量;同时以细胞病变法测定HCV模型病毒sindbis病毒的残余滴度,验证MB+L灭活HCV的效果。结果模型病毒sindbis的病毒滴度降至检测限以下(log TCID50/m L≤0.5);MB+L处理过程中,随着光照处理时间的增加,HCV及HCVLPs的核酸载量明显下降,分别从6.53与6.74下降至4.51和2.89log copies/m L(P0.05),且2组在不同取样点的HCV RNA载量之间具有相关性(R20.98,Significance F0.01)。结论 HCVLPs能够反映MB+L灭活处理中HCV RNA动态变化,或有望成为安全而有效的HCV灭活评价物来监控HCV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输血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方法在不断改进和推广,其中亚甲蓝光化学单袋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已在全国的部分血站投入使用。据文献报道,在血浆中加入终浓度为1μmol/L的亚甲蓝后,经30000~38000 LUX荧光照射30min,可使滴度大于7TcID50的指示病毒灭活,达到去除病毒的目的。但人们已认识到亚甲蓝灭活处理对血浆中主要凝血因子、生化指标、酶活性的影响,但在《病毒灭活装置配套用输血过滤器》使用说明书中,元新鲜冰冻血浆容量回收率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对血浆病毒灭活前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浓度进行测定,判断亚甲蓝(MB)光化学法灭活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为临床判断病毒灭活效果提供直接和客观依据。方法用4份已证实为HBV-DNA阳性的血浆,经可见光(>3000LUX)照射不同时间(0、5、10、15、30min)后,用FQ-PCR分别测定这些血浆的HBV-DNA浓度,并与未用MB处理的血浆作比较,判断随照射时间不同,HBV被灭活的效果。结果4份HBV-DNA阳性患者的血浆未经处理时,其病毒核酸浓度分别为5.6×107、3.2×106、1.8×106和3.5×105拷贝/ml,加入MB未经照射时HBV-DNA浓度即明显下降(P<0.05),可见光照射5min后HBV-DNA浓度分别下降为未经任何处理时的浓度的15.89%、11.56%、4.39%和1.23%。随照射时间的延长,病毒核酸浓度逐渐下降,照射30min后,HBV-DNA浓度均下降为零。结论用MB加光照30min处理,可达到将血浆乙肝病毒灭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制备过程中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20人份,根据新鲜血浆进行病毒灭活情况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对上述两组标本进行PT、APTT、TT、Fg、FⅤ、FⅧ、TP测定.对照组,即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组,不进行病毒灭活,直接进行检测;试验组,即病毒灭活血浆组,先对其进行MB法病毒灭活,后再检测.结果:试验组中APTT、FⅤ、FⅧ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T、TT、Fg、TP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MB法病毒灭活对于新鲜血浆中内源性凝血因子,特别是不稳定因子FⅤ、FⅧ有显著影响,对外源性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成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制品中巨细胞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血制品中巨细胞病毒(HCMV)的效果。方法将HCMVAD16910%分别加入血浆、红细胞悬液中并进行MBP病毒灭活处理(MB浓度5μmol/L,光照时间1h,光照强度38000lux),分别加至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单层中培养,与对照细胞比较观察细胞病变情况(CPE)。结果经MBP病毒灭活处理后,含HCMV血浆及红细胞的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下降4~6。结论MBP能灭活血液中的HCMV。  相似文献   

16.
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与可见光结合可高效灭活脂包膜病毒,如输血传播的HIV、HCV、HBV等、血浆成分没有免疫学特征改变和新抗原产生,大多数血浆蛋白成分活性均末降低。亚甲基蓝作为光敏染料不可逆地插入病毒核酸,诱导断裂缺口产生,导致病毒功能和遗传结构基础破坏。MB的毒理学性质渐已阐明。静脉注射用MB可随血浆输入人体,未发现输血后副反应。MB/光化学法灭活单袋血浆中的病毒为成分输血的血液制品提供了更为安全、简便的病毒灭活工艺。  相似文献   

17.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对不同规格血浆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血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90份血浆(包含25份100 ml/袋和10份50 ml/袋)病毒灭活前、后的Fib、Ⅴ因子、Ⅷ因子和总蛋白含量,PT、APTT的变化情况;同时测定20份病毒灭活血浆(包含10份150 ml/袋和10份200 ml/袋)的有效Fib、Ⅴ因子、Ⅷ因子和总蛋白含量;PT、APTT的变化情况。结果 Fib、Ⅴ因子、Ⅷ因子和APTT灭活前后差异比较:t值分别为10.30、14.09、12.15、5.00,P<0.05;TP的回收率为97.13%;Fib的回收率为82.1%;Ⅴ因子的回收率为81.3%;Ⅷ因子的回收率82.9%。不同规格的病毒灭活血浆除Fib和Ⅷ因子有差异(大规格优于小规格)。结论经MB-P病毒灭活的血浆,提高输血安全的同时也造成有效成分一定程度的损失,在临床应用时应在原来的剂量基础上增加约20%的用量,同等输注量尽量减少使用的血浆袋数,有利于达到预期效果,也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白细胞过滤和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有效成分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治疗提供使用依据。方法对93袋全血(400ml)经白细胞过滤后分离制备的新鲜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制成病毒灭活冷沉淀,测定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同时与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93袋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FFP)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中凝血因子(Ⅷ)平均值为71.28IU/袋,标准差18.60,90%区间分布范围为47.48~95.09IU/袋;纤维蛋白原(Fib)平均值为121.38IU/袋,标准差22.74,90%区间分布范围为92.28~150.49/袋,FⅧ和Fib含量未达到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标准,但对FⅧ和Fib的影响符合相关报道。结论加强MB-P及制备过程控制,减少FⅧ和Fib损失,提高留存率,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方法还是可行的,因MB-P病毒灭活新鲜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没有标准,暂不能提供临床。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光化学可有效地杀灭血液成分中的细胞外病毒和细菌。用亚甲基兰(MB)即一种吩噻嗪染料加可见光处理血浆可灭活有包膜的病毒,包括HIV-Ⅰ。MB处理的血浆对体外保存的细胞成分的作用尚未进行细致的研究。研究设计和方法 将MB-处理的血浆(83μg MB/250ml血浆)加入到单一供者的血小板,保存于AS-1红细胞(RBCs),经照射的红细胞和冰冻脱甘油红细胞中。在保存的第1和第5天后,体外检测含MB-处理的血浆pH、pO_2 pCO_2、HCO_3、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葡萄糖、渗透性复原试验和CD62表达。对特定间隔时间RBC漏钾,血浆血色素浓度和溶血百分率进行测定。并对保存在MB处理过的血浆中的RBCs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渗透性脆性试验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