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股静脉穿刺在婴幼儿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对其邻近器官的损伤,找准穿刺点及进针的深度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40具新鲜尸体标本进行测量,得到婴、幼儿的股动、静脉管径中心间距离分别为0.49±0.03cm、0.59±0.03cm;婴儿、幼儿的股静脉管径中心距离皮肤表面垂直距离分别为0.84±0.12cm、1.04±0.26cm。两组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患者下肢股段主要静脉及其瓣膜,为临床治疗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解剖103侧成人尸体下肢股段,并观察其主要静脉瓣膜的数量和形状、静脉特别点的外径及其体表位置。结果:位于大隐股静脉股段的瓣膜均呈双瓣型,其隐股点的外径为(5.18±1.25)cm,隐股点距离腹股沟韧带(3.92±0.71)cm;股浅静脉当中的第一对瓣膜多呈双瓣型,其静脉外径为(1.06±0.17)cm,瓣膜的位置比较稳定,与股深静脉入口下端的距离为(1.16±0.66)cm,距离距离隐股点下端(6.16±1.69)cm;股深静脉注入点的下端距离隐股点下端(5.00±1.57)cm;而其距离腹股沟韧带(7.84±1.89)cm。结论:通过对下肢股段主要静脉及其瓣膜的观察发现此观测结果可为临床手术介入治疗血管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股静脉穿刺采血是新生儿静脉采血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儿科护理操作技术的一个难点,所谓新生儿是指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新生儿血管细小,采血针相对较粗,为明确诊断及治疗,争取抢救时间,我院儿科提倡股静脉斜角穿刺法采取血标本,穿刺成功率达98%,不仅减轻患儿痛苦,减少股静脉的损伤和并发症的出现,而且能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4.
股静脉穿刺来血及置管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尤其婴幼儿,因其躯体小,周围循环血量相对少,加之不配合等诸多因素,常致静脉穿刺来血困难,临床上常选择股静脉穿刺采血,以获得足够血量或顺利补液的目的,现将我们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体会报告如下。互;临床资料本组调查对象为3岁以内小儿,从1990年元月至1995年12月共进行股静脉穿刺264人次,其中男孩162人次,占61.4%;女孩102人次,占38.6%。疾病种类有:肺炎、支气管炎、胃肠炎、过敏性紫瘤等,其中引%是肺炎患儿。264例中新生)L64例,占24.4%;婴儿125例占473%;幼儿…  相似文献   

5.
李玉彬  徐秀芝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2):1026-1027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士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途径,也是患者家属最直观的评价护士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依据,所以护士应熟练掌握及准确地运用静脉穿刺技术。股静脉穿刺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对其邻近器官的损伤,如何快速准确找到穿刺点及进针的深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是重要的给药途径,常用钢针穿刺静脉输液只适合疗程短、外周静脉状况良好的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病人的静脉给药和营养。但是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大。采用经股静脉置入导管术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的第二选择。在补液、静脉营养支持,老年体弱病人的疾病治疗已广泛应用。1临床资料采用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型号CB—B。2005年8月 ̄2006年2月我科做经股静脉置入导管术87例,成功85例,失败2例;…  相似文献   

7.
股静脉置管术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静脉置管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治疗手段,并成为重危患者抢救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包括锁骨下静脉置管术、颈内静脉置管术以及股静脉置管术。我院对4名特危重儿童患者进行了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总计123天的置管期间,对抢救、治疗和护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临床应用方法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股静脉置管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11.
35例成人尸体左肾上腺静脉均为一支,其中97.1%汇入左肾静静,外径为4.45±0.95mm;右肾上腺静脉一支者有34例,其中77.7%汇入下腔静脉,外径为3.45±0.85mm。经右股静脉至左、右肾上腺静脉的长度分别为284.60±16.58mm和310.82±30.57mm。左肾上腺静脉与左肾静脉的夹角为121°29′±18°50′,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夹角为78°37′±15°51′。  相似文献   

12.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人工假体的选择、安装及定位提供可靠的解剖学参数。方法:对250例(左右各125例)正常成人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与外上髁间距进行观测,并得出转子髁间距与股骨头最大径、股骨头颈前长和股骨头颈后长的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结果:股骨头最大径为4.39±0.31cm,股骨头颈后长为6.89±0.49cm,股骨头颈前长为6.18±0.43cm,大转子与外上髁间距为34.40±1.79cm。结论:采用本文作者提供的方法选择、安装人工假体准确、实用、方便  相似文献   

13.
作者解剖观察了32例成人男性的锁骨下静脉的锁骨下段。锁骨下静脉与锁骨的交叉点位于肩峰或肩锁关节至前正中线的中点稍内侧,肩峰或肩锁关节至胸锁关节连线的内、中1/3稍外侧。在交叉点和环状软骨与胸骨颈静脉切迹连线的中点之间,作一连线,此连线在锁骨下方的延长线即是锁骨下段的体表投影。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70具(140侧)成人尸体(男43,女27)的头静脉,对头静脉末段的长度、管径、汇入的深静脉及角度、体表定位、以及与肘浅静脉的关系等进行了测量和讨论。为临床上经头静脉插入导管电极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量基底静脉的解剖结构,以便为术中分辨这条静脉提供标志。方法观察研究15例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30侧)。于中脑的前缘、外侧膝状体、中脑外侧沟处测量基底静脉和小脑幕切迹之间的直线距离。结果所有标本左右侧基底静脉均有注入位置、直径上的差别。在外侧膝状体处,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的距离为(4.998±1.465)mm。基底静脉大多位于大脑后动脉的上内侧,附于中脑的外侧,直径1.2~3.8 mm。基底静脉大多注入大脑大静脉。在中脑外侧面的前缘、外侧膝状体、中脑外侧沟处基底静脉到小脑幕切迹的平均直线距离分别为(9.434±0.754)、(4.998±1.465)、(6.644±2.155)mm。结论基底静脉和中脑、小脑幕切迹的距离、位置关系相对恒定。本文数据有助于外科医生在基底静脉周围操作时,避免损伤这一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为给腹主动脉主要分支插管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作者在34具成人尸体上测量了从股动脉始端至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起点的长度和这些动脉的口径,并与身高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股动脉始端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肾动脉起点的长度均与身高呈高度相关;各动脉口径除肾动脉外均呈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股静脉与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46例尿毒症患者,20例行股静脉插管,26例行颈内静脉插管进行血液透析。观察两种不同插管途径的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BUN重复循环率及KT/V值。结果:颈内静脉插管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股静脉插管,并发症亦明显少于后者,而BUN重复循环率及KT/V值无明显差异。结论:相对而言,颈内静脉插管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性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18.
对30只成人尸体手的显微解剖,发现中指背侧岛状皮瓣的营养血管为第2掌背动脉(SDMA),它是一条起自桡动脉腕背支的动脉,属于线型血管;每条动脉均有两条伴行静脉。皮瓣切取范围远端可达中指基节背侧中远1/3交界处,指两侧可达侧中线。该皮瓣的神经为桡神经浅支。  相似文献   

19.
为给小儿头静脉穿刺置管术提供应用资料,在56具儿童尸体上观测了头静脉末段的形态、行径、分型、管径、辦膜、汇入静脉的管径及汇入之间的夹角等,并讨沦了穿刺置管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前跗管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2具64侧男性成人伸肌下支持带的形态、结构及腓深神经在足部行程中的有关形态进行解剖观察,其中,神经在伸肌下支持带深面与距骨颈之间呈扁形者占79.7%;在伸肌下支持带下前方与距骨头之间呈扁形者占57.8%;腓深神经内侧支在(足母)短伸肌腱深面呈扁形者占76.7%;外侧支在(足母)短伸肌深面呈扁形者占84.4%。文中还对前跗管综合征的病因和手术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