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国产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7例冠心病冠脉病变患者置入药物涂层长支架(63枚).随访2~12个月,记录病死率、靶血管重建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对47例患者进行随访,病死率、靶血管重建率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2.1%和6.4%.结论 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在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中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治疗胃肠疾病药品种类较多,临床常见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如果合用不当,不但会使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近年来临床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开发进展十分迅速。本文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3.
一、疾病概述心脏康复是指应用药物、运动、营养、精神心理及行为干预戒烟限酒五大处方综合性医疗措施,使心血管疾病患者获得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生活状态,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和猝死风险,尽早恢复体力和回归社会。心脏康复融合了心血管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综合医疗干预和风险把控,涵盖心血管事件发生前预防和发生后治疗与康复,是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疾病分布状况及临床用药特点。方法:通过对市级民营综合医院2009年内科门诊患者药物处方随机抽样,统计处方用药构成比并排序分析,据此推算老年人内科疾病的分布状况及临床用药特点。结果:该医院2009年内科门诊药物处方老年人占53.4%,其中心脑血管药物处方老年人占67.7%;老年人药物处方构成比按大小顺序依次为心脑血管药、抗菌抗病毒药、内分泌药、胃肠消化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神经精神药及抗肿瘤药;老年人疾病的分布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胃肠消化疾病、发热、疼痛炎性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及肿瘤。结论:老年人用药及老年性疾病已成为临床内科用药和疾病防治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土城矿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瓦斯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疾病所用的处方药物本身可引致“疾病”,这些“疾病”被称为药物的副作用或不良药物反应(ADRs)。 ADR可被定义为在临床用药期间除了所期望的治疗作用之外而发生的任何不合需要的药物作用。ADR意指一种因果关系,即不合需要的作用是由药物引起的。与之相比不良药物事件则是暴露于一种药物之后突发的一种不适当表现,但不一定是药物引致,即事件或许是由疾病过程本身或其他伴随治疗所致。  相似文献   

6.
严红  靳立军 《循证医学》2007,7(6):329-334
过去的30年在北美,尽管治疗指南强调将强化的药物治疗、危险因素的降低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即最佳药物治疗)作为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将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方法还是成为普遍现象。PCI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死亡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但在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没显示出相似的益处。  相似文献   

7.
每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本品是环氧合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具有良好的风险获益比和成本获益比,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的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疾病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有效预防疾病复发、降低病死率。然而,临床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部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种种原因突然停药,从有可能在短期内诱发新的心脑血管事件。本文即报道一例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突然停药后发作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顾琴  王平绪 《新疆医学》2012,42(1):133-136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杀手.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死因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居前两位,2008年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及心脏病分别位居第一位和第四位[1].我国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3秒就有1人因此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已成为研究热点,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可使全球卒中发病率降低85%,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87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4例患者采用活血化瘀药物如血塞通、步长脑心通胶囊、通心络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采用化学降脂药物如葛根素、洛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不良体征,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丹红注射液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根据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的39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来分析,对患者的疾病、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症状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的不良反应事件中,原发性高血压是原发疾病占比最大的,占28.21%。有5例单独使用患者,占12.82%;34例联用患者,占87.18%。35.9%的不良反应是皮肤症状,25.64%是消化系统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7.28%,超过60岁患者的发生率是15.52%。结论:丹红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症状比较轻,通过加强药物监护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一代谢疾病。其特点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属于身心疾病。心理肉素对其发生、发展、药物疗效及预后均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可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诊治情况,分析常见诱发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6~2010年住院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54例,根据患者的病史、药物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把导致肝损害的药物进行分类。54例患者中,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18~72岁,平均(50.1±16.9)岁。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急性肝细胞型占40.7%、淤胆型31.5%、混合型27.8%,绝大部分病人在停用相关的药物后能迅速恢复,对于一些特殊病例,特别是合并有其他肝脏疾病的患者,多有重症表现,死亡率高,导致肝损伤的药物中,抗结核药物占29.6%,中草药物占25.9%。结论:近几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逐渐增多,抗结核药物和中草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学名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1,COX-1)的活性,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临床试验表明ASA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二级预防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可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1]。但是临床35%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ASA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2]。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李锦文 《吉林医学》2013,(34):7188-7189
目的:为了进一步分析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用药内容,完善药物治疗体制。方法:选取门诊部所确诊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资料,共300例,分析门诊处方中药物的种类、药物使用的频度、药物的治疗效果、用药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不了反应,以及用药方式的合理性,最后将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300例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的临床用药分析发现,抗生素类药物的用药量是最大的,使用频度也是最高的,用药量占到总比例的85%之上,使用频度占到总比例的80%之上;药物治愈率为100%,无效者0例;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1例;用药后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的患者有7例;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共出现65例,主要原因是药量、使用方法以及药品之间的搭配出现问题。结论:虽然儿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十分常见也是一种易治的疾病类型,但在治疗过程中同样不可掉以轻心,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才是对医院的本质要求。另外基础药物的有效管理也能提升医院整体的医疗管理体制,有利于开展医师、药师双监督的有效监控体制。  相似文献   

15.
撒兰梅  王燕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5):1848-1849
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为降低精神病住院患者猝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内乌鲁木齐市安宁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0年内猝死发生率为0.2%,均为男性,85.7%伴有躯体疾病。服用氯氮平、奋乃静在猝死病例中占较高比例,且联合用药者较多。结论:精神科猝死病例中伴有躯体疾病者较多,对此类患者应谨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6.
付群  许建文 《中国全科医学》2005,8(22):1871-1872
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是指由于应用药物而发生的危害患者的事件.药物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药物不良反应和应用药物错误(Medication error)而造成的危害,其程度可以从局部损害到全身损害,甚至死亡等轻重不一.眼科药物不良事件可以表现为对眼部各解剖结构和(或)生理功能的损害,严重者可致盲.在局部用药或全身用药治疗眼部疾病时,也可出现全身药物不良事件.如何预防和处置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也是眼科临床医学、护理学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药物治疗和冠脉搭桥术(CABG)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 252例CHD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所有随访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PCI组、药物治疗组和CABG组。分别经记录患者入院后冠脉造影的情况和其他临床资料。于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因心绞痛、心力衰竭、脑卒中再入院。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成功随访1 127例(随访率90.0%),平均随访时间(32.1±1.62)个月。240例(21.3%)发生终点事件,其中死亡46例(4.1%)。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药物治疗组(2.3%比6.3%,P<0.05);CABG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药物治疗组(2.2%比6.3%,P<0.05);PCI组总终点事件率低于药物治疗组(18.0%比27.7%,P<0.05)。年龄、高血压和未口服ACEI/ARB药物是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3组患者无终点事件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在降低总终点事件发生方面优于药物治疗,尤其是降低再次心肌梗死或血运重建的发生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付鸿江 《医学综述》2014,20(20):3727-3728
下肢动脉疾病(LEAD)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不良,及时的溶栓治疗不仅可以缓解患者急性肢体缺血的症状,还能有效预防血管事件的发生。积极抗栓治疗可有效预防LEA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死率。临床上常采用抗栓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疗效较为肯定,且患者创伤小、治疗花费较低,故较易被患者接受。常用的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其中抗血小板药物已作为抗栓治疗的首要措施用于LEAD的预防性治疗。近年来,安全性抗栓药物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些药物的问世将给LEAD的治疗带来重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入抗胆碱能药物是否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药物不良反应系指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物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反应.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西药的不良反应,而对天然药物的不良反应重视不够.由于天然药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几千年来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天然药物没有什么毒副反应.凡药皆有毒,天然药物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