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兆伟教授认为胃痛的基本病机为脾升胃降失和、胃中气血阻滞,而脾胃之健运依赖于肝木之条达,土得木而达。临证主张胃痛从肝论治,肝胃同治,灵活运用疏肝理气和胃、清肝泄热和胃、滋阴养肝和胃、降胆通逆和胃、温阳养肝和胃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胃痛可归属"胃脘痛"范畴,肝气犯胃所致胃痛特点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腕痛连胁,嗳气频繁,喜长叹息,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得嗳气、矢气则舒,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恼怒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中焦气机阻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忧思伤脾,脾弱肝旺,木贼土虚,胃腑受克,则脘部胀痛,另外,思则气结,胃气不得宣通,故郁而作痛。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柴胡疏肝散加减应用,并配以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3.
余在几十年临床上所见胃痛患者,约有数十名,皆以针灸治疗,获得显明疗效,兹简介如下: 一、症状:胃脘痞满攻痛拒按,连及两胁,坐卧不宁,胃纳不振,甚则伴有呕吐,舌苔白,脉象弦紧。二、病因:胃痛是一种常见病,属于内伤疾患。病因不外乎七情所伤,和饮食不节两个方面。忧思恼怒,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气机受阻,故作胃痛。饮食失节过食生冷或硬质食物,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气不畅而成,或胃阳不足劳倦伤脾为病,虽然病在胃,  相似文献   

4.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究其发病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胃痛是脾胃病中常见病症,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张声生教授临证将辨别虚实寒热作为胃痛诊疗基石。治疗上把握病机,治病求本:饮食伤胃,治胃为先,包括降胃、温胃、和胃、养胃、清胃、开胃、护胃等法;素体虚弱,治脾为本,包括补脾、升脾、运脾、悦脾、祛湿等法;肝气犯胃,治肝为要,包括疏肝、清肝、平肝、柔肝、滋肝等法。胃痛经久不愈,根据胃为多气多血之腑的理论,治宜气血同调。证属虚实夹杂,当消(通)补兼施。依据三因制宜原则灵活调整处方用药;并嘱托病人注意日常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6.
刘绍能  刘震 《北京中医药》2011,30(2):104-105
对姚乃礼教授以肝脾同调治疗胃痛的思路和方法加以分析和总结.姚教授认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而肝郁是致病的重要条件,治疗胃痛应肝脾同调,以疏肝和胃为法,即"治肝可以安胃"也.疏肝和胃、清肝和胃、养肝和胃为临床常用三法,而在应用过程中,强调"忌刚用柔",理气要慎用峻猛之剂.  相似文献   

7.
刘绍能  刘震 《北京中医》2011,(2):104-105
对姚乃礼教授以肝脾同调治疗胃痛的思路和方法加以分析和总结。姚教授认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而肝郁是致病的重要条件,治疗胃痛应肝脾同调,以疏肝和胃为法,即"治肝可以安胃"也。疏肝和胃、清肝和胃、养肝和胃为临床常用三法,而在应用过程中,强调"忌刚用柔",理气要慎用峻猛之剂。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胃溃疡类疾病,属中医“胃脘痛”或“胃痛”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肝、脾、胃有关,多由肝郁气滞,失于条达,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伤阴,或气滞日久,导致血瘀,或饮食失节,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致。然久病不愈,损伤脾阳,寒自内生,则成虚寒之证。临证时需要辨明寒热虚实,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9.
张丽  陈慧娲 《天津中医药》2006,23(3):218-218
西医对胃炎分类有多种,最常见的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机涉及到胃、脾、肝、胆等脏腑,吾师陈宝贵教授善用辛散苦泄法治疗胃脘痛,今析其要。胃以和降为顺,脾以健运为常,脾健令精气敷布于全身,胃和则浊气转输于魄门。胃有病,必令脾无所输化;脾失健,每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实际病例,列举了马建伟主任医师运用二陈汤治疗胃痛、不寐、消渴的经验,胃痛、不寐、消渴本为不同病症,然而其病机均涉及痰湿阻滞中焦,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气机不畅,且其发病之根本为脾胃虚弱。痰湿停滞,阻遏气机,气滞不通则痛,故胃痛;痰湿郁久化热,上扰清阳,则失眠;脾气虚弱,脾运不及,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则为湿,为痰,故生消渴。马老师以二陈汤为基础,以不同疾病的痰湿阻滞中焦的病机为切入点,将疏通调理脾胃列为治疗之首,同时针对不同疾病的兼证予以加减治疗,脾胃得疏通之后,予以健脾和胃,治疗脾胃虚弱之本。体现了马老师"以疏为纲,以通为用,以健为本",注重先疏通中焦,后健运中焦的思想,同时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1.
汤益明胃痛治脾论杨宁(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南昌330006)关键词汤益明胃痛辨证论治胃痛是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多发病,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中医学认为胃脘痛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胃腑,其治疗多以和胃为主,兼以理...  相似文献   

12.
胃痛是临床中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各型胃痛,包括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20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临床中屡见不鲜。《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1]盖胃痛之因多起于气机失和,郁怒伤肝,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素禀脾胃阳虚,寒自内生;或乘凉饮冷,寒自外侵,致寒凝气滞;或  相似文献   

13.
《中医文献杂志》2011,(1):46-46
1、病因病机:Hp属邪气范畴,当脾胃虚弱时,外邪乘虚犯胃,导致脾胃内伤,脾失健运而发为胃痛。感染后外邪进一步损伤脾胃,亦可使正气更加亏虚,从而加重病情。此外,相关研究还表明,本病与季节、年龄、性别、生活环境、饮食、六淫及七情等因素亦有关系。如不同季节发病Hp检测率依次是:夏季(29.36%)〉春季(22.02%)〉冬季(16.5%)〉秋季(11.01%)。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乃其基本病机,理气健脾和胃为其治疗大法。然四时气候,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各有特点,慢性胃炎遣方用药上也应因四时变化而灵活运用,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彭学征 《针刺研究》1998,23(3):234-234
笔者跟随崇桂琴老师在学习运用走罐一法疗效卓著。现笔录如下,以供参考。案一纳呆赵XX,男,32岁。纳呆1个月。患者1个月前因劳累而致纳呆,伴轻微腹胀,倦怠,乏力,自服“消食片”治疗,效不佳。就诊时患者面色淡黄,身体较瘦,舌谈,脉细弱。此乃因劳倦伤脾,脾气虚,脾失健运,不能受纳、运化。腐熟水谷,进而化生气血,濡养全身所致。故诊为纳呆(脾失健运)。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取:膀脱经脏腑背俞穴(肝俞至胃俞)。方法:病人俯卧于床上,充分暴露腰背部俞穴。用闪火法,将罐叩于一例肝俞穴上,吸附后,将罐略向上平提,自…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确。李宜瑞教授认为,儿童ASD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脏腑失养;基于小儿“脾常不足”及“脾藏意与智”“脾主四脏”“脾升胃降”等理论,李宜瑞教授提出“脾养神”的观点,并运用该理论指导临床治疗,通过健运脾胃治本(太子参、茯苓),辅以化痰(白术、半夏、石菖蒲)、消积(山楂、莱菔子、炒麦芽)、调气(枳壳、厚朴)治标,以达到“脾健智增”之效。李宜瑞教授认为,“调理脾胃”这一原则应贯穿ASD患儿治疗始终。同时需配合心理疏导及生活调摄,可取得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7.
1、病因病机:Hp属邪气范畴,当脾胃虚弱时,外邪乘虚犯胃,导致脾胃内伤,脾失健运而发为胃痛。感染后外邪进一步损伤脾胃,亦可使正气更加亏虚,从而加重病情。此外,相关研究还表明,本病与季节、年龄、性别、生活环境、饮食、六淫及七情  相似文献   

18.
寒湿胃痛证可涉及各种急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 ,但在《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等权威性著作中均无寒湿胃痛证的分型证治。据临床所见 ,本证型不仅多见于中老年农村劳动者 ,而且有向城镇居民及低龄化发病的趋向 ,兹将其证治探讨如下。1 审证求因 阳虚为本 寒湿为标1 1 禀体阳虚 阳虚之体 ,机能减退 ,胃之熟腐功能低下 ,脾之健运功能不足。诚如叶天士谓之“胃阳不旺 ,浊阴易聚”。浊阴者 ,水谷不归正化或外湿稽留 ,阴寒湿浊凝聚也。1 2 饥饿劳倦 饥饿伤胃 ,劳倦伤脾。脾与胃以膜相连 ,同居中焦 ,为后天之本。本伤则谷味无由出入转化 ,…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特征,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多因情志失常和饮食所伤而致。情志不遂,忧思恼怒,郁久伤肝,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胃痛即可发生;若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均可伤及脾胃,脾失升运,胃失和降,胃痛即作。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滞日久,则血行不畅,气滞血瘀,久痛入络,即成淤滞胃痛;胃痛日久,迁延不愈,由胃及脾,由实转虚,即成中虚胃痛。1疏肝理气和胃法症见胃脘胀痛,涉及两胁,食后痛甚,甚至牵引胸背,痛无定处,嗳气频繁,或嘈杂吞酸,胸闷食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