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通过对《内经》中关于心包和包络、膻中和心主的文献分析,厘清心包络、心包、膻中、心主所指范畴,认为心包络是"心之包络"简称,原本即属于"心主"之脉。膻中与心包两者共同组成"心主"。心包的功能即为"心主"属阴的功能,界定心的功能范围,了解心神状态;膻中则为"心主"阳的功能,以宗气为媒介,在体腔内敷布,与心包共同完成五脏之间气机和情志活动的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 膻中与心包络是两个不同的器官,两者有其各自的功能和部位,然而历代医家却将其混为一谈,以致现行教材仍沿用这个概念,如《中医基础理论》(正版):“心包络,简称心包,又可称为“膻中”。《简明中医辞典》:“膻中,指心包络”。这种说法无形中否认了膻中,故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膻中与心包在人体中的部位不同心包位于膈上,包裹于心,是心的外膜,络是膜上的血络(供给心的通道)故合称为心包络,心包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又有“心主”之称,如《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把心包称为“心主”,也见于《内经》其他篇中,如《灵枢·经水》:“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素  相似文献   

3.
拙作《膻中与心包絡是否有区别》一文,在本刊7卷4期发表之后,袁維森同志根据“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的記載,提出相反的意見,大意說;膻中又名心包絡,它們两者是一个器官的两个名詞,沒有什么区别。对这个問題,个人認为有再提出来討論的必要。《灵枢、胀論》說:“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心主为心包絡的别称。这里旣然說膻中是心主之宮城,則膻中与心包絡两者显然有内外之区別,决非一个器官的两个名詞,已經不待詮释了。为了进一步證实,試分别討論两者的形态、功能、證治如下: 1.膻中膻中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内經》的記載及张  相似文献   

4.
雷文贵(贵州省遵义县干溪乡卫生院)同志:膻中、心包络皆为心之外围,和心有密切联系。《内经》对此二者的论述本有区别,然后人每多混淆。今略述如下,供参考。膻中,根据《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及《灵枢·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可知,膻中  相似文献   

5.
膻中,始见于《灵枢·根结》:“厥阴……络于膻中”,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胸腔中央,狭义是指膻中穴,为心包所在处。前人喻为心主之宫城,故而得名,《灵枢·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膻中穴是任脉胸部腧穴,位于两乳之间,为心包络经之经气聚集之处,乃心包络之募穴,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阴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为气之会穴。具有理气活血通络、宽胸利膈、止咳平喘等作用。笔者常用此穴作主穴治疗一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其它疾患,临床上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6.
膻中小考     
膻中一词屡见于古典医籍中,始见于《黄帝內经》。综观《素问》、《灵柩》162篇,谈到膻中多处,但各有不同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三: 一是指心包络。《素问·灵兰秘典论》载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之句,认为膻中象君主身边的内臣,把人身最高统治者——心的意志、行为传达出来。因心在志为喜,故此处喜乐二字是代指心的功能变化的。另《灵枢·张论》尚有“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的说法,认为它又象皇帝居住的宫城,起到护卫作用。从上述意义上讲,可以认为此二处的膻中指的就是心包络。因其包裹于心外,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一旦邪气犯心,心包先于受病。二是指人体部位。  相似文献   

7.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脏指心、肝、脾、肺、肾,加心包为六脏。腑指胆、胃、小肠、大肠和膀胱五腑,加三焦为六腑。脏是藏精气的实质性器官,腑是运输水谷的管状中空性器官。 心包在《素问》中,相当于膻中。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古代的解剖学主要是机能解剖学,重机能轻形态。心包代替心脏的机能,产生喜乐之感情。明代的医书《针灸大成》有如下记载:“心包指心包络,位左心下,横膈膜之上,坚膜之下,心的外表有细筋膜,即是心包络”。在此明确指出了心包络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福建中医葯》第七卷第四期“膻中与心包絡是否有区别”一文,作者楊护生据《内經》中有关膻中与心包絡的記載,提出两个主要論点:①膻中和心包絡是两个不同的器官;②膻中相当于現在解剖学上的胸腔,心肺同居其中,故为心主之宫城,又主无形之宗气而司呼吸,为气之海。我認为,膻中是心包絡的另一名称,在器官上两者无分别;不过,在有些地方,膻中又是指两乳間的部位,但不相当于現代解剖学上的胸腔。茲略抒个人管見,与楊同志商榷。一、膻中和心包絡是一个器官的两个名詞。《素問·灵兰秘典論》說:“膻中者,臣使之官,  相似文献   

9.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4,34(2):197-198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篇章中的记载考证,认为心包络是经典中固有的全称概念,心包络即包心之络脉,不是包心之外膜。心包是心包络的省称或简称。现代却以心包取代心包络使用,并误解中医"心包"为现代医学的心包。中医的心包已经演变为现代医学心包膜的简称,两个心包含义不同。  相似文献   

10.
清宫汤新用     
清宫汤是清·吴鞠通为风邪逆传心包而立的清宫城之方,其组成有玄参心、莲心、竹叶卷心、连翘心、连心麦冬、犀角尖(磨冲)。主治温热之邪内陷,炼液为痰,痰热内闭包络所致的神志昏蒙、身肤灼热、詀语、舌蹇肢厥等证,可用清宫汤煎汤送服牛黄、紫雪、至宝诸丹,此为清宫正治之用。正如方论所云“此咸寒甘苦法也,清膻中之方也。谓之清官者,以膻中为心之宫城也。”笔者临床实践证明,清宫汤不局限于温病范围,对心系疾病中心阴不足,心阳偏亢的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心动过速,及胆心综合证引起的心动过速及慢性房颤的转复均有一定疗效。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一、清宫汤合天王补心丹治房颤转复 翁×,男,68岁,1989年8月14日初诊。诉心悸频发5个月,时有好转,有冠心病房颤史。查:精神疲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医藏象学說中,各家意見较多、見解比較不一致的問题,除三焦、命門以外,要算膻中和心包絡了。由于《内經》十二藏内有膻中而无心包絡,十二經中有心包絡而无膻中,故膻中及心包絡两者名异实同呢?抑系是两种不同的器官呢?众說紛紜,从古至今医家未能取得完全一致的見解。如李念莪、汪訒庵等謂膻中卽是心包絡,而张隐菴、薛生白等則認为两者有分别。此外素以研究《內經》著称的张景岳,在他的类經中卽曰:“膻中,胸中也,肺复于上,膈  相似文献   

12.
内关穴在心系疾病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文章从心包络与心关系、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心经关系、手厥阴心包经病候及内关穴主治特点4个方面探讨了内关治疗心系疾病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第三章背部特定部位第一节俞穴1.肺俞自针刺部分向左右中府穴(肺之募穴),发生带状围绕胸背的感觉圈,又诉述如同贯穿身体的深部、直达中府那样的感觉,在中府部分出现强感觉点,认得出像从此向同侧肺经H·N_1连结,由上肢而达拇指端那样的感觉圈.(以下记载准此而加省略)2.厥阴俞带状感觉圈达膻中,(心包络之募穴)另外像直贯膻中,与同侧心包络经H·N_3连结.(括弧内校订者注)  相似文献   

14.
"心包经"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斌  王玲玲 《中国针灸》2001,21(3):165-166
"心包经"是目前对手厥阴经的通常提法,但是,在<灵枢@经脉>中却称为"心包络之脉",两者之间的差异是较大的.通过对有关文献记载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心包络"与"心包"是绝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解剖实际来看,"心包络"可能是心脏表面的血管,而"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从病理的角度来看,心血管疾病是心脏的最主要病变,而心包发生病变就相对少得多.因此,手厥阴经在体内联系的是"心包络"而不是"心包".  相似文献   

15.
论三焦     
历代医学家对三焦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使后之学者疑难丛生无所遵循,故有论清之必要。三焦,包括上、中、下三部分,是六腑之一。《难经·三十八难》云:“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张世贤注曰:“其腑不同各腑之在内。”《灵枢·经脉篇》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散络心包,循属三焦。”又心包络“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络,历络三焦”。这说明三焦与心包络,一脏  相似文献   

16.
<正>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心脏病的问题,主要出在心包上。心包是心脏的外围组织,上面附有许多通行气血的脉络,又叫心包络,它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替心受邪的作用。打个比方,心包就好比是一座房子,而心就是房子里的主人,房子  相似文献   

17.
张久亮  柳翼  陈旺  史载祥 《中医杂志》2012,53(19):1645-1647
以《黄帝内经》为源头的中医藏象、病机理论已经经过了千年以上临床实践的检验,以此理论分析属于“心痛”范畴的冠心病,其病位是在“心包络”(厥阴),而非在“心”(少阴).心包络病的关键病因是多种原因导致、伏藏于心包络自身之脉的“痰瘀故邪”;主要病机是“痰瘀故邪”痹阻心包络之脉,扰乱其气血运行而导致心包络病,继而导致宗气蓄积、输布异常(虚损),而并非独是心脉痹阻;故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痛、气虚、血瘀(气病则血病);虚损的心包络因受其他脏器邪气影响而发病,即为厥心痛;心包病变严重,进一步影响至心,则为真心痛.补益宗气、涤除痰瘀应为主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根据魏晋以前医籍的记载,分析了心主手厥阴之脉(或称“手心主脉”)与心包络脉的关系。指出心包络脉是手心主脉的“支脉”;用“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名称替代“心主手厥阴之脉”的名称,有以偏概全之误。  相似文献   

19.
心包一脏,经文兼有膻中之名,前贤或谓其体无形。虽位列六脏之一,使神明之心常能虚灵不昧,且竟可代心受邪,则其作用之重要,自不待言。然遍览诠注,似感深入发微者不多。尝思老子曾云:“有无相生,……高下相倾”,以心之尊高而显赫,即有赖于心包之辅弼,是其动静似若无形,实于潜默之中,尽其臣使之职。诚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耳。今试述肤浅之见,恐不免贻笑大方。  相似文献   

20.
正膻中穴,别称元儿、胸堂、元见、上气海等,为奇经八脉任脉的穴位,《针灸甲乙经》[1]:"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即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2]。膻中穴乃宗气聚会之所,属八会穴之气会;也是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属心包之募穴;同时也是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任脉之会。《灵枢·海论》[3]:"膻中者,为气之海。"《针灸大成·行针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