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心理护理始终贯穿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全程.方法:严密观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全程,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献血者的情绪及有无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加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了血小板产品质量和献血者的安全,同时激发了献血者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激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6月期间接待的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献血者在献血小板的同时均给予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心理状态发生忧虑、紧张、恐惧的比率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干预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对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及血液质量,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及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过程中的心理护理研究,有效避免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通过对易引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变化因素的研究,分析其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过程中的心理护理有效地避免了机采血小板捐献过程中的献血反应发生,对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的建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结论 让每一位献血者从生理、心理上得到积极的护理,不仅有助于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确保献血者的安全,而且有利于固定献血者的保留,保证机采血小板的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4.
刘颖  徐洪卫 《吉林医学》2011,(30):6484-6484
目的:针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的发生,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机采血小板反应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经过强化护理干预,机采血小板反应发生率比例明显下降。结论:加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干预,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提高大众的献血积极性,对社会的医疗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绮文 《广州医药》2011,42(6):50-52
目的 探讨长期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 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自身首次献血血常规的差别,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同期首次献血者血常规的差别.结果 固定献血者的WBC、RBC、Hb和Hct与自身首次献血时相比,或与同期首次献血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  相似文献   

6.
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方法,保证机采血小板的顺利进行。方法通过对初次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全过程的精心护理,与献血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献血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机采顺利进行。结果172例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只有1例发生轻微低钙反应,机采过程顺利完成。结论加强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机采过程的心理及各方面的护理,可保证血小板产品的质量及机采的顺利进行,促进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7.
薛双林 《甘肃医药》2012,(4):272-273
如何保留住安全的机采献血者,减少献血者流失,需要对机采献血者献血动机、献血者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机采献血的动机主要有: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献血是一种荣誉、将来用血方便、亲属互助献血等;而献血者流失的原因和顺位是:医学原因、时间安排不便、献血疼痛经历、献血时间太长、不在本地就读或工作等。本文结合本单位机采献血的实际情况,设计、分析献血者献血行为模式,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献血者招募计划、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与关怀。方法: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范围、激发献血者的自主捐献意识,做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工作,同时通过强化采血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献血后的延伸服务以及其它各方面的服务工作,加强对献血者的关怀。结果:本血站2013年的初次献血率较2012年有明显增加(18.6%VS3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工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与改进。结论: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招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基数逐渐增加,许多献血者成为机采血小板的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引起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并预防其发生;方法:对430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67例献血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430例机采血小板者中共发生献血反应67例,占15.6%,其中发生轻型献血反应者64例,占14.9%,中型献血反应者3例,占0.7%,未发生重型献血反应。结论:只要严格掌握献血前的相关标准要求,做好献血前、中、后的护理工作,可以降低机采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为建立一支稳固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河源市中心血站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共3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后3年内是否再次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回访调查.结果 3年内未再次参加血小板献血流失者118例,总流失率为30.89%;不同献血动机组流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8.552,P=0.000),其中动机不明确组流失率(52.49%)最高,寻求社会荣誉组流失率(15.79%)最低.发生过献血反应组(63.64%)流失率显著高于未发生献血反应组流失率(26.6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01,P=0.004);对献血过程不满意组流失率(39.77%)显著高于满意组流失率(28.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13,P=0.000);认为机采时间过长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49.40%)显著高于不认为机采时间过长组流失率为(25.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14,P=0.000).健康状况(体检结果)不合格组流失率(43.84%)显著高于合格组流失率(27.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22,P=0.030).媒体(或网络)负面的宣传与献血者是否方便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的影响不显著(x2=1.579,P=0.209;x2=2.130,P=0.144).结论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主要与献血动机、献血过程感受以及自身健康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整体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娜  刘静  陈蓓怡 《吉林医学》2011,(7):1419-1420
目的:探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整体护理特点。方法:通过对384例首次献血者的观察,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献血者情绪平稳,无中、重度献血反应发生,对首次献血服务满意度高。结论:加强采血前宣教、心理护理和正确的护理指导是献血者首次献血顺利的重要保证,并对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新建  武丽娟 《当代医学》2011,17(17):75-76
目的了解《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方法》的变更对招募机采献血者的影响,探索影响捐献机采血小板意愿的因素及提高捐献机采血小板积极性的方法。方法于2010年12月采用自制问卷的访谈形式收集资料,实际访谈对象780人,获取有效问卷706份,有效应答率90.5%。结果《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办法》的变更对被调查对象的影响与献血次数显著相关,没有献过血的人群认为影响较大,随献血次数的增加,认为完全不会有影响的比例逐步增加,献血3次以上人群有77.5%认为完全不会有影响。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办法变更对不同类别献血者影响也显著不同,机采献血者有101人(74.3%)认为完全不会有影响。结论固定献血者是机采献血者的主力军,调整宣传策略,对不同类别的献血者有针对性的提高其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积极性,能更好地保证无偿献血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饶彩霞  邢益森 《海南医学》2010,21(18):80-81
目的招募无偿机采献血者以满足临床血小板的需要和代替有偿机采献血者,实现机采献血者的无偿化。方法 (1)在献过全血的无偿献血者当中招募,尤其是献过1000ml全血以上者当中招募效果最好;(2)让无偿机采献血者去招募;(3)到采血车上招募;(4)发短信招募;(5)到大专院校招募。结果通过以上几种招募方法,经过四年的努力,实现了机采献血100%无偿化,解决了无偿献血中最难的献血问题。结论只要精心策划,努力宣传,实现机采献血的无偿化是可行的。但机采献血工作难度很大,机采献血队伍发展缓慢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引起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并预防其发生;方法对456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72例献血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456例机采血小板者中共发生献血反应72例,占15.7%;其中发生轻型献血反应者67例,占14.6%,中型献血反应者5例,占1.09%,未发生重型献血反应。结论只要严格掌握献血前的相关标准要求,做好献血前、中、后的护理工作,可以降低机采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细胞的变化情况,保障捐献者安全。方法随机选择51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对比分析机采血小板前后捐献者外周血液中WBC、RBC、Hct、HGB、RDW、PLT、MPV、PDW等指标。结果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WBC、RBC、Hct、HGB、PLT降低,MPV变大,PDW、RDW升高,但都在不影响捐献者个体健康的可控范围内,并且10 d后上述指标基本上都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结论机采血小板献血不会影响捐献者身体健康,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和血液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心理护理的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作用,能有效避免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对献血者心理变化的研究,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直接影响捐献者的情绪,心理护理能有效避免献血反应。结论医务人员心理护理及宣传教育对捐献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上起到了积极及相对稳定的作用,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确保捐献者的安全,激发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激情。心理护理有利于保留固定捐献者,保证机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按编号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90例。单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献血护理,双号为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2组献血者的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总发生率5.56%,不良献血反应总发生率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9%和17.78%(P<0.01)。结论: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消除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和发展工作.方法 对2008年1 801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者的情况详细记录及分析,并与2009年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2 039例进行比较.并就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一些献血反应的诱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008年机采血小板1 801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49例,占8.27%,2009年2 039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实施全过程护理干预,仅发生献血反应19例,占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选择体质量>55 kg,血小板计数高的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实践证明全过程的沟通干预有助于献血者保留、招募及其再次献血,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并对进一步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献血者心理活动特点及护理.方法 观察心理护理对献血者心理活动的影响.结果 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对保护献血者健康、预防献血反应,保证血液质量起着药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结论 确保献血者身心健康,有效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对外周血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影响,以保证血液质量和献血者的健康安全。方法选取2016年3‐2016年7月于该站捐献机采血小板(Plt)的献血者70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捐献血小板前、后检测献血者血常规、血浆蛋白、免疫球蛋白及电解质K~+、Cl~-、Ca~(2+)、Na~+等指标。结果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后30 min,其Plt水平较献血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积(Hct)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14 d上述血常规指标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捐献机采血小板后30 min血浆中K+、Cl~-、Ca~(2+)、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浓度较献血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14d K~+、Cl~-、Ca~(2+)及IgG、IgA和IgM浓度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ALB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30 min和献血后14d Na~+与献血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短时间内血小板、血细胞、电解质及血浆蛋白可恢复至正常,对身体影响较小,不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