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因输血感染造成的医疗纠纷逐渐引起广泛重视。因此为减少病毒的输血传播,采取了成分输血、无偿献血等措施。但由于病毒的“窗口期”等问题,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不可避免。所以了解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感染情况,对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减少纠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丙型肝炎病毒(HCV)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主要以输血及输注血液制品为主要传播途径。估计抗-HCV阳性人群约有3000万。为了解输血前患者HCV的感染情况,笔者对23106例输血前患者进行抗-HCV检测,并对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对9616例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爱滋病病毒(HIV)抗体、丙肝病毒(HCV)抗体及梅毒(TP)抗体检测分析。结果各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HbsAg10.61%、HIV0.04%、HCV2.16%、TP2.96%。结论输血前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减少医患纠纷,充分认识四项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患者的医疗措施,但同时也可引起疾病血源性传播。近年因输血而感染肝炎病毒、梅毒和艾滋病而引起医疗纠纷的案例,时有报道。安全输血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输血前四项检查已成为各医院采取的共同措施。现将我院2156例输血前四项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 ,输注血液制品后具有感染与输血相关疾病的危险性。为此 ,对受血患者进行输血前相关疾病的检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自 1997年以来 ,我们将本院收治的10 37例首次急需输血患者的输血前血液进行了常规性TBIL ,TTT ,ALT ,HBsAg ,抗 HCV ,抗 HIV 1/2 ,梅毒 7项指标检测 ,现将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  10 37例受检者均为本院收治的首次急需接受输血的治疗病人 ,其中男 881人 ,女 15 6人 ,年龄为 2~76岁。1 2 标本来源 患者在输血前抽取血做交叉配血试验的同时留取标本备检。1 3 检测…  相似文献   

6.
周晓飞  赵香  胡强 《武警医学》2005,16(8):612-613
我国是肝炎高发区,相当一部分患者经血液途径感染[1]。输血后肝炎(PTH)是一种输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4%~27.3%,以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HCV)多见。为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抗HCV、抗HIV1/2、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PR)测定是每位医务人员与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月共检测输血前患者血液标本15308份。1材料和方法1.1检测样品均为住院患者晨测空腹血样。1.2试剂乙肝五项,ELISA法,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抗-HCV、抗-HIV1/2检测,ELISA法,上海实业科华…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由于太航医院妇科、外科等手术大量开展,由同种异体输血感染病毒的危险越来越引起重视,为保护受血者的身体健康,防止丙肝、乙肝、艾滋病毒等经输血的传播,了解医院患者HCV、HBV、HIV是术前还是术后,输血前还是输血后的感染,从2002年起,医院对所有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输血系列(包括HIVAb、HCVAb、乙肝五项、ALT、RPR)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三种方法(TRUST法、ELISA法、TPHA法)检测受血者输血前梅毒抗体的结果,了解各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特点,以提高输血安全系数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和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方法:7733份标本中,3104份行TRUST法检测,4629份行ELISA法检测; 4629份标本中98份OD值(光密度值)在CO(cut off)值附近的标本再行ELISA法双孔复试和TPHA法确证试验.结果:TRUST法与ELISA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显著(u=11.41,P<0.01);ELISA法与TPHA法两阳性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5.8181, P<0.05).结论:有必要采用与献血员体检试剂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同的试剂,以掌握患者输血前梅毒感染情况;受血者梅毒抗体的检验方法应采用特异性高、结果判定客观的酶联免疫法;实验室应备两种以上能相互弥补优缺点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试剂盒,加强临界值标本复检,力求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9.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外伤急诊大出血患者进行输血前后不同时间的凝血四项及血小板(PLT)动态分析,了解大量输血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对37例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3、7d的凝血四项及PLT等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大量输血后第1d与输血前比较,胛、APTT、TT时间有显著延长(P〈0.05),FIB及PLT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输血后第3d与输血后第1d比较,PT、APTT、TT时间有显著缩短(P〈0.05),FIB则显著增高(P〈0.05);输血后第3d PLT与输血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后第7d PT、APTT、TT、FIB、PLT等均基本恢复到输血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外伤急诊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时,应注意凝血四项及PLT等指标的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出血。  相似文献   

10.
刘智勇 《西南军医》2010,12(5):898-898
目的调查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30337例患者输血前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抗-TP、抗-HCV、抗-HIV和HBsAg。结果抗-TP、抗-HCV、抗-HIV和HBsAg检测阳性例数(阳性率)分别为2007:225(2.81%)、78(O.97%)、12(0.15%)、739(9.22%),2008:315(3.28%)、117(1.2%)、26(0.27%)、901(9.23%),2009:512(4.07%)、165(1.31%)、40(0.32%)、1158(9.21%)。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的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性ARDS发生率与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提出一个比较简便的计算创伤性ARDS发生率的公式,以便更早、更准确地预测ARDS的发生,提高诊疗水平。方法研究1103例严重创伤的病人,分析22例发生ARDS病人的各种因素,找出导致ARDS发生的最危险的因素,继而提出了一个计算创伤性ARDS发生指数(I)的公式:I=PF-(N十T+F+M+X)。结果如果I值大于10,将不发生ARDS:如果I值在-2~10之间,则95%的病例不发生ARDS;如果I值小于-2,则90%病例发生ARDS。结论本公式是预测创伤性ARDS发生率的可靠途径,其方法简便可信,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状况,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44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重症监护病房、老年病房是高发科室;危重、老年和创伤致皮肤软组织严重毁损患者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住院时间长、侵入性诊疗技术应用、细菌多重耐药是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缩短住院日,加强重点部位、重点人群的监测和感染管理是预防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群耐药性监测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方法对我院创伤外科病房2000年11月-2004年6月收治的4077例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55例患获得性医院感染,感染率3.8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与伤口为主;其致病菌以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属等为主。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耐药性,有些还呈多重耐药。结论对创伤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对感染源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状况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观察EB病毒(EBV)感染对免疫功能影响,为判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3例IM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进行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结果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分别为(80.74±8.51)%、(17.53±6.08)%、(57.38±14.90)%、(7.35±6.24)%,CD3+、CD8+显著高于对照组[(68.47±7.01)%、(24.10±4.65)%,P<0.01],CD4+、CD19+较对照组降低[(38.63±6.14)%、(19.00±5.27)%,P<0.01]。恢复期CD8+降低[(34.52±12.28)%],仍高于对照组(P<0.01);CD4+升高[(26.91±6.24)%],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异常,恢复期机体仍处于免疫紊乱状态,CD4+T细胞持续低下可能需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卒中836例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明急性脑卒中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对 1996年 1月— 2 0 0 3年 1月神经内科住院的 8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15 2例 ,感染发生率 18 2 % ,其中 6 0岁以上患者占89 5 %。 93 4 %患者发生在入院 1周后 ,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缺血性卒中 (P <0 .0 5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为主。结论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发病年龄、住院天数、原发病及侵袭性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左室重量指数与血管负荷过重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血管负荷过重指数(VOI)与高血压病心血管状况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101例心血管病患者中53例合并高血压病为观察组,48例未合并高血压病为对照组,48例未合并高血压病为对照组。用电脑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心内结构,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血压计算血管负荷过重指数(VOI)。结果:两组之间LVMI及VOI值相差显著(P<0.05),各组LVMI与VOI值呈直线相关(r1=0.6390,r2=0.7411),但两组回归系数(b1,b2)无显著性差异(P>0.5),两条回归直线斜率基本相同,即两条回归直线中LVMI对VOI的影响规律一致。结论:对高血压病用超声心动图测量LVMI结合临床测VOI值可更为客观反映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妇科急性腹腔内出血的不同原因的临床特征以减少误诊及指导治疗,探讨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收治的352例妇科腹腔内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2例妇科腹腔内出血患者术后诊断为:异位妊娠262例,占74.43%,卵巢破裂74例,占21.02%,出血性输卵管炎12例,占3.41%,其他4例,占1.14%。异位妊娠、卵巢破裂和出血性输卵管炎的术前误诊率分别是4.96%,31.08%和66.67%。腹腔内出血在急诊手术中需要输血的患者188例,其中108例采用了自体血回输,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自体血回输中加或不加抗凝剂,治疗效果及副反应均没有差异。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妇科急性腹腔内出血的诊断并不困难,大多数能明确其原因。妇科腹腔内出血急诊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老年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梅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2):242-244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年龄≥60岁以上发生医院感染的159例病人的医院感染部位、年龄分布、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检出菌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老年人医院感染率为13.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及泌尿道为主,感染发生率与年龄、住院时间成正相关、基础疾病是影响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检出的菌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占前3位。结论老年人医院感染率高,其危险因素主要有病人的基础疾病、营养不良、高龄、长时间住院等。  相似文献   

19.
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殊,据文献报道:高原地区流行性感冒、结核、鼠疫和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发病率较平原地区偏高,因高原地区传染病发生、发展与高原环境的特殊性,给高原卫生医疗机构防病治病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作者认为:做好平时卫生准备和疾病预防工作,才能有效防控高原地区传染病,提高高原卫生医疗机构工作效能。本文就高原地区常见传染性疾病对高原卫生工作的影响及高原传染病防治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消毒灭菌的合格率、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使用改善医院整体环境、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人员培训、信息化、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改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然后对1999~2004年医院消毒灭菌合格率与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调查.结果:医院消毒灭菌合格率逐年上升,医院感染发生率逐年下降.结论:改善医院整体环境、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人员培训、信息化、突出工作重点可以改善消毒灭菌效果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