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矶松素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Born方法测定不同状态(非激活或激活态)中性粒细胞对洗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应用玫瑰花结试验及Born方法分别探讨矶松素对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在体外,矶松素呈浓度相关性明显抑制ADP、AA及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9,4,82.7和38,1moL/L;10mg/kg矶松素灌胃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具体表现为:(1)对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于给药后60min即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于120min达最大效应,至给药后240min仍具有显著抑制作用;(2)对A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于灌胃后30min显效,180min达最大抑制作用,有效至少可持续240min;(3)对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于给药后90min起效,药效持续至给药后120min,矶松素明显降低凝血酶激活的洗涤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率,其IC50为62,9mol/L,且明显阻抑肉豆蔻佛波醇(fMLP)或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引起的洗涤血小板聚集,其IC50分别为54,3和47.6mol/L.结论矶松素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拮抗ADP、AA或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矶松素显著减少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作用;矶松素明显阻抑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钙离子浓度对血小板聚集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健康志愿者静脉血标本(n=42),添加不同量的氯化钙,采用血浆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结果 血浆Ca2+浓度在2.1-0.12mmol/l时,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5.9±10.4)%-(51.8±9.6)%和(83.7±13.9)%-(64.4±12.2)%,血小板聚集率随Ca2+浓度的降低而降低;血浆Ca2+浓度在2.1-33.66mmol/L时,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5.9±10.4)%-(94.7士4.8)%和(83.7士13.9)%-(93.2±5.5)%,随Ca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Ca2+浓度为39.00mml/L时,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1±5.3)%和(11.1±4.5)%,均P<0.01].结论 钙离子浓度波动对血小板聚集检验结果有明显影响.低于生理钙浓度(2.1mmol/L血小板聚集率随Ca2+浓度的降低而降低,高于生理钙浓度血小板聚集率随Ca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血钙过高(≥39.0mmol/L)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Ca^2+浓度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Ca^2+浓度下,用比浊法测定ADP诱导洗涤人血小板聚集百分率。结果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外源性Ca^2+浓度相关。结论 建立了ADP诱导人洗涤血小板聚集反应时胞浆外Ca^2+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4.
赵越  叶宏军  余黎  卞慧敏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12):2030-2034
目的 研究六味地黄方及其配伍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以比浊法测定六味地黄方及其配伍对二磷酸腺苷 (ADP)、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花生四烯酸 (AA) 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运用荧光法观察血小板经 ADP 激活前后的[Ca2+i 的变化。结果 六味地黄方及其配伍对 ADP、PAF、AA 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在终质量浓度为生药 9.26 mg/mL 时,除山药/茯苓药对外,均不同程度降低 ADP 激活的血小板释放 Ca2+ 的作用。结论 六味地黄方及其配伍均具有不同程度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以山茱萸/丹皮药对作用尤为显著,其抗 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血小板内钙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3木脂素类成分:异型南五味子丁素(haeteroclitin D,HD)、五味子酚(schisanhenol,SAL)和( )-安五脂素[( )-anwulignan,AN]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采用Born比浊法,观察此3种木脂素在0.05~25mg/L时对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诱导的兔血小板1、3、5min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以及最大聚集时间的影响。结果 ①HD和SAL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DP和PAF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N的抑制作用较弱。②对ADP诱导的血小板1、3、5min聚集率,HD和SAL均可全程稳定抑制,AN5mg/L在3、5min时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对PAF诱导的血小板1、3、5min聚集率,HD在1、3min时抑制作用较强,SAL在3、5min时抑制作用较强。③HD、SAL,和AN对ADP和PAF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 HD、SAL和AN在离体水平可不同程度抑制ADP和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HD的抑制作用最强,可视为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常亚丽  郭农建 《医学综述》2007,13(21):1612-1614
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种内源性脂类介质,在血栓形成、急性炎症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因子作为最强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一种很强的炎性因子,在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可以拮抗特异性受体,抑制其对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作用。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因子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多种细胞因子、化学介质参与其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配体-受体系统介导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脂筏干扰剂甲基-β-环糊精(MβCD)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影响。方法: 采静脉全血静止20min后加二磷酸腺苷(ADP)20μmol/L刺激10min,或预先用MβCD(10mmol/L)处理后再加ADP刺激;同时设立未加ADP为实验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中表达膜表面活化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阳性比例及其平均荧光强度(MFI)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DP刺激组血小板中FIB-R阳性比例(%)、FIB-R (MFI)和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5.93±10.27、329.19±121.72和23.03±4.96,实验对照组则分别为66.66±12.58、73.78±21.91和2.53±0.72,其中后两种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βCD预处理加ADP刺激组的三项指标均比ADP刺激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具有转移细胞膜胆固醇的MβCD在体外能显著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相似文献   

9.
应用Born方法观察血小板在不同数量的非激活 (正常 )中性粒细胞作用下对激动剂的反应性 .结果 :非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使血小板对ADP或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acid ,AA)的反应性均明显降低 ,且这种抑制作用随中性粒细胞数量 (0 1× 10 7~ 1× 10 7cell/mL)的增加而增强 ;3mmol/L的阿司匹林明显增强上述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非激活 (正常 )的中性粒细胞对血小板反应性表现为抑制特性 .  相似文献   

10.
水蛭注射液对大白鼠血小板粘附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水蛭注射液对大白鼠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白鼠 2 4只 ,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给药 ,对照组以实验组同样的方法和剂量给予生理盐水 ,5d后由颈总动脉取血 ,做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试验。结果 水蛭注射液对大鼠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实验组与对照组抑制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结论 水蛭注射液能够抑制大白鼠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功能,探讨血小板在恶性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Fura-2/Am荧光双波长测定胞浆游离钙([Ca2+]i)技术观察恶性肿瘤患者静息状态及二磷酸腺苷(ADP)激动后的血小板[Ca2+]i变化;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 (1)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ax)为(0.92±0.08),较正常对照组(0.70±0.06)明显增高(P0.05);(2)恶性肿瘤患者静息血小板[Ca2+]i为(134.28±27.9)nmol/L,较正常对照组(90.43±21.13)nmol/L明显增高(P0.05);(3)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PAGmax与静息血小板[Ca2+]i呈正相关;(4)ADP激动的血小板峰位[Ca2+]i为(481.38±136.55)nmol/L,比正常对照组(253.34±32.26)nmol/L增高(P0.05),其中恶性肿瘤患者钙释放和钙内流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常有血小板功能异常,说明血小板在恶性肿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在转移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抗血小板治疗以抑制血小板钙内流或钙释放可让肿瘤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2.
粉防己碱(Tet)在体外明显抑制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形态改变及颗粒释放也有明显抑制作用。Tet与潘生丁伍用能明显加强它们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而增加细胞外钙可减弱Tet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老鹳草素(geraniin,Ge)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OC)的形成及其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 由1日龄SD大鼠四肢长骨分离OC,和象牙骨片共同培养,或直接接种于培养板中,分别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和甲苯胺蓝染色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Ge对体外培养OC形成及OC性骨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 Ge呈浓度依赖性减少体外培养的TRAP染色阳性多核细胞即成熟破骨细胞(mature osteoclast,mOC)数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Ge各浓度组均使OC性骨吸收陷窝个数和面积减少、灰度变浅.结论 Ge减少体外培养OC的形成并抑制体外培养OC的骨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43例原因不明的皮肤散在瘀斑和/或牙龈出血、鼻衄、月经过多等,排除了其他可能病因所致的继发性出血性疾病,经凝血象、外周血常规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指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未见异常,但用抗凝剂刺参酸性粘多糖作血小板聚集诱导测定,发现其中有13例(占30.2%)缺乏聚集反应,符合沈迪代病的表现。同时探讨了本病的特点和可能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安滴丸 ( NDP)抗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 :利用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测定仪、体外血栓形成测定仪、血小板聚集仪等测定血栓形成时间、血栓干重及湿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 :NDP高、低剂量组均能延缓体内血栓的形成 ,减少体外血栓的形成量 ,并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上述 3项指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NDP具有较好的抗血栓形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Born法对35例重肝病人进行了血小板聚集率(PAR)的动态观察,设急黄肝、慢活肝病人和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表明,重肝病人PAR显著降低,降低程度依次为晚、中、早期,PAR与血清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元活动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提示其PAR降低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一定平行关系,故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交叉试验的结果提示重肝的PAR降低系血小板本身缺陷所致。文中对有关重肝体内外血小板状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未明原因多部位出血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752例未明原因多部位出血患者,特征为易发乌青块、齿龈出血、鼻出血和/或月经过多、眼底出血等;血小板计数和凝血象无异常,而血小板对ADP、花生四烯酸及血小板激活因子诱导的聚集反应有不同的缺陷者,共238例(31.6%)。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正常,因而认为本病是一组继发性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锌离子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凝胶过滤后血小板,在体外加入Zn^2 或其他诱聚剂观察其对血小板的诱聚作用和相互作用。结果:在Zn^2 为60~800μmol/L时可诱导凝胶过滤后的血小板聚集。这一聚集过程不伴有ATP释放,并且不受环氧化酶抑制剂的影响。结论:Zn^2 诱导血小板聚集与血小板膜糖蛋白功能有关,而且需要纤维蛋白原的介导,由此提示二价锌离子可能在血栓形成与止血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6-(4-取代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6-(4-取代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分别加入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用多功能血小板聚集仪测定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该哒嗪酮类化合物对 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04μmol/L 和2.80μmol/L。结论新的6-(4-取代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