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效果与机制的差异。方法:用成年Wist-ar大鼠建立脊髓半横切模型,随机分为神经干细胞(NSCs)组(n=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注射组(n=10)、PBS注射组(n=10)及只打开椎板的假手术组(n=10)。移植后行BBB运动功能学评分,半切位置的免疫组化及核磁成像比较。结果:BBB评分NSCs注射组明显高于BMSCs注射组,NSCs注射组和BMSCs注射组均明显高于PBS注射组,脊髓切片中可观察到被标记的NSCs及BMSCs,核磁成像显示移植后半切形成的脊髓空洞有所减小。结论:静脉注射NSCs、BMSCs均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但注射NSCs效果更明显。静脉注射干细胞后,细胞可迁移至脊髓损伤的位置,核磁成像显示脊髓空洞有所减小,提示干细胞可能通过补充或替代损失的神经细胞,修复已缺失的神经组织和功能性神经单位,重建神经环路。 相似文献
2.
电针对大鼠中度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电针对大鼠中度脊髓损伤后 ,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电针组、单纯针刺组和造模组 ,用 Allen改良法撞击致 SD大鼠脊髓 T12 损伤 ,分别予电针和单纯针刺治疗 ,连续治疗 30天。应用 HE染色观察伤后 30天伤段脊髓空洞面积 ,采用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评分 ,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 30天 ,电针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纯针刺组和造模组 ( P<0 .0 5 )。伤后 30天 ,电针组大鼠伤段脊髓空洞面积明显小于单纯针刺组和造模组 ( P<0 .0 1 )。结论 :电针能减少脊髓损伤后伤区的坏死 ,并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皮层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2008年5月~2011年4月在我院临床拟诊脊髓损伤的53例患者,经颅对皮层运动区行电刺激多导联描记肢体肌的MEP,测定MEP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53例患者中有35例脊髓MEP异常,其中颈段MEP异常20例,胸、腰段MEP异常15例,其余18例患者脊髓MEP正常。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拇短展肌和胫前肌M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MEP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胫前肌M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MEP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35例中31例(88.57%)进行了影像学检查,其中28例(90.03%)患者在MEP提示节段发现脊髓病变。结论经颅皮层电刺激MEP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脊髓损伤定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 EPCs)对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血单个核细胞,以 EBM-2进行诱导培养EPCs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成熟的方法获取及鉴定SD大鼠的脊髓NSCs,1×105/ml第3代NSCs置于Tran-swell小室下层与1×105/ml上层原代EPCs进行体外1∶1共培养,以单纯第3代的NSCs培养为对照,培养7 d,双盲法分别计数各组在相差显微镜下神经球形成的数目,并用目镜测微尺测量神经球的平均直径,通过5%血清诱导培养NSCs 7 d后,行β-微管蛋白-Ⅲ免疫荧光染色,Hoechst细胞核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计算神经元/细胞总数得出百分率。结果骨髓源性EPCs与脊髓源性NSCs共培养组神经球平均数目为(22.27±3.85)个,平均直径为(61.70±7.21)μm,诱导培养后分化为神经元的平均百分率为(46.10±3.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骨髓源性EPCs能促进脊髓源性NSCs增殖及其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6.
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神经干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年发病率为20-40/100万^[1],其所致的截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严重伤残,常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督脉电针是中医治疗SCI的重要手段,并且有肯定的疗效,但是其机理尚不清楚,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将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因修饰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电生理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成肌细胞对损伤脊髓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在T9水平制成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基因细胞组(A组)、成肌细胞组(B组)及损伤对照组(C组),每组10只大鼠。术后3个月,采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等电生理检测技术,观察轴突是否有再生及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1)A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运动功能、神经肌肉形态学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将40只Wistar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阳性对照组.假手术组仅做椎板切除不造成SCI,其余各组采用Allen′s改良式重物撞击法建立SCI模型.假手术组及模型组... 相似文献
9.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腓肠肌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腓肠肌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损伤组(B组)和NSCs移植组(C组),每组10只;将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悬液注入C组切断脊髓处,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2个月,进行腓肠肌肌电位、肌湿重测定,观察腓肠肌运动终板的变化。结果:①与A组比较,B组和C组腓肠肌肌电位的峰值下降,时限延长(P<0.01),C组电位有所恢复。②与A组比较,B组的腓肠肌肉湿重下降近70%,C组肌肉湿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P<0.01)。③B组和C组的运动终板形状变得单一,运动终板的总数量减少,其中C组比B组减少数目为主。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脊髓损伤的横断处,能延缓肌肉的萎缩,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为治疗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打下基础,方法:制作脊髓横断大鼠模型,造成大鼠下肢瘫痪,分别在损伤急性期和损伤3周后移植胎鼠组织神经干细胞,观察移植后的动物行为变化,脊髓神经电生理变化和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细胞移植后第8d即可见瘫痪大鼠的后肢肌力开始恢复,2-3周后可出现爬行,4周后后肢活动沃跃;对照组瘫痪的肢体无任何恢复。脊髓诱发电位部分出现,动作电位波幅较高,对照组未出现诱发电位,且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减低,脊髓移植肉眼可见有增生的组织充填,镜下有大量新生的细胞,表现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阳性染色,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使脊髓横断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有望成为治疗脊髓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入脑出血大鼠模型脑内后,观察脑组织内和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作为模型动物,采用Ⅳ型胶原酶诱导法建立脑出血模型,脑出血后3h移植神经干细胞,3天进行各项指标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脑组织与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组织与血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通过组织免疫荧光了解T淋巴细胞与N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在血液中,与对照组相比较,NSCs移植组能够增加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与CD4+T细胞表达,减少γδT与CD8+T细胞表达。在脑组织中,NSCs移植组能够增加Treg细胞表达,减少γδT、CD4+T和CD8+T细胞表达。与对照组比较,NSCs移植组增加血液与脑组织中IL-4(interleukin-4)、IL-10(interleukin-10)和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的表达,并且减少IL-6(interleukin-6)与IFN-γ(interferon-γ)的表达。结论 脑出血早期NSCs脑内移植促进保护性的T细胞亚群和抑制破坏性的T细胞亚群表达,提示移植的NSCs可能通过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安宫牛黄贴含药血清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的影响以及对分泌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作用。方法:将未分化状态的C17.2细胞培养并传代,按含药血清10%给药,分为穴位敷贴高剂量组,穴位敷贴中剂量组,穴位敷贴低剂量组,药物组,以及空白组。MTT法检测NSCs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结果:MTT数据显示,安宫牛黄贴穴位敷贴能有效促进NSCs的增殖,以穴位敷贴低剂量、中剂量组效果较为显著(P0.05)。ELISA结果显示,穴位敷贴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均能不同程度升高神经干细胞表达分泌型VEGF蛋白,其中穴位敷贴中剂量组增高分泌型VEGF蛋白含量的效果最好(P0.05)。结论:VEGF分泌增多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穴位敷贴含药血清正是由于增加了神经干细胞表达分泌型VEGF蛋白,从而促进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能分化为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NSCs增殖及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对于其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及功能修复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的治疗作用包括干细胞的归可巢,定植和激活自体神经干细胞,但更重要的是神经干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细胞调控因子群(neurocyte growth regulatory factors, NGRFs)的药理学作用。深入研究这些因子不但对神经细胞再生及功能重建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研究这些因子的药理作用机理及开发大分子新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是否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方法从大鼠脑组织分离神经细胞,在培养液中加入10μg.L-1表皮生长因子(EGF)和10μg.L-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使形成富含神经干细胞的神经球。在培养液中加入人参皂苷Rg1,观察其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采用大鼠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模型,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在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条件下可出现明显的神经球。在2μmol.L-1浓度下人参皂苷Rg1可以增加神经细胞中神经球的数量,表明人参皂苷Rg1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生存和增殖。2μmol.L-1浓度下人参皂苷Rg1可以显著促进神经球的形成。缺血性中风大鼠给与人参皂苷Rg1后其横木行走评分增加,在第14天实验中,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行走评分分别为(4.09±0.49)分和(4.74±0.62)分,而模型对照组为(3.41±0.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免疫组化显示对大脑组织的细胞增殖也有促进作用。结论人参皂苷Rg1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表明其在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康复中有潜在的治疗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和分析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法来治疗脊髓损伤所取得的疗效状况.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5例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脊髓探查和损伤局部神经干细胞移植结合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然后通过ASIA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之前与手术之后6个月评定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经过手术后6个月,患者的运动、痛觉和轻触觉等ASIA总评分为(177.47±77.02)分,明显高于手术前(145.09±63.15),手术前后的ASIA总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27,P<0.05).结论 采取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能够使脊髓受到损伤的患者在运动、感觉等多个方面的神经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有利于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本实验拟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BALB/c小鼠骨髓细胞,通过贴壁培养方法获得MSC,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通过异基因脾细胞输注方法建立致敏动物模型;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骨髓MSC,分别移植到非致敏及致敏受者体内,并于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MSC的归巢情况?致敏BALB/c小鼠经照射预处理,联合应用同基因MSC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每日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结果】 体外培养第4代MSC表现为长梭形,阴性表达造血细胞表面分子而阳性表达粘附分子?动物体内实验发现移植后第48小时,MSC在非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骨髓,而在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脾脏?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中,致敏小鼠接受同基因骨髓MSC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结果发现致敏小鼠在移植后第12 ~ 16天全部死亡,生存中位数时间是14 d?【结论】 成功培养小鼠骨髓MSC;移植后MSC在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脾脏组织;联合应用MSC移植并不能有效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