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牙槽突裂植骨修复的新方法.方法:A组62 例(74 侧)牙槽突裂患者采用单纯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B组26(30 侧)例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混合脱钙人牙基质材料植入牙槽突裂术区.对2 组88 例牙槽突裂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 周,1、2、3、6 个月和1 年摄全口曲面断层X线片及上颌前部咬合X线片,结合临床,观察骨愈合、骨吸收的情况及伤口愈合情况,根据术后3 月X线片,按Bergland等的评价标准进行分级,对2 组不同植骨材料的术后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A组Ⅰ级17 例17 侧(23%),Ⅱ级17 例20 侧(27%),Ⅲ级13 例14侧(19%),Ⅳ级15 例23 侧(31%);植入骨成活率为68.9%,临床成功率为50%.B组Ⅰ级 16侧(53%),Ⅱ级8 侧(26%),Ⅲ级4 侧(13%),Ⅳ级2 侧(6%);植入骨成活率为93.3%, 临床成功率为80%.结论: 采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联合髂骨松质骨修复牙槽突裂,骨诱导作用明显,能减少骨的吸收,加速新骨形成,比单独应用髂骨植骨能明显提高临床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脱钙牙本质基质(DDM)在拔牙创种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促进拔牙创的愈合和防止牙槽骨吸收萎缩是目前临床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试验采用自身配对设计方法,将脱钙一质基质(DDM)即刻植入拔牙窝内,观察比较植入DDM和不植入DDM组牙槽骨的高度的变化。结果显示DDM植入前后槽骨高度和宽度与非植增长率且植入分别减少0.65mm、0.50mm和1.50mm,1.1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DDM在人体拔牙后即刻植入,可诱导骨的生成和促进拔牙的愈合,预防或  相似文献   

3.
4.
脱钙牙基质改良三明治术增高牙槽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初步探讨脱钙牙基质(DDM)在牙槽嵴萎缩症中使用改良三明治增高牙槽嵴术中的应用可能性。方法杂种犬6只,随机分为3组。拔除所有的前磨牙,在下颌前磨牙区,施改良三明治增高牙槽嵴术。在术后4、9、14周依次处死2只动物,所有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线片连续检查、组织学观察、电镜观察。结果采用种植体固定和DDM植入的改良三明治术增高牙槽嵴(2.98±0.18)mm。14周后,DDM已基本吸收形成骨。结论DDM能够促进三明治区的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学》2017,(11):1038-1040
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是由同种或异种皮经特殊处理后制备的一种新型真皮移植材料,其最早应用在烧伤科的临床实践上。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ADM具备低抗原性、易成活、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周围上皮爬行、能够与基底组织和黏膜较好地结合、良好的屏障膜功能等生物学特性,其临床适应证不断扩展,使其在其他临床学科中的应用逐步展开。该文就种植体植入前、植入中、植入后ADM应用展望作一综述,同时简单介绍ADM的制备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因肿瘤、创伤、发育畸形、感染等原因造成骨缺损的修复材料包括自体骨或异体骨、人工合成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然而,这些材料因取骨量限制、免疫排斥、成骨活性低、支架降解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理想的骨缺损材料应具备三个要素--募集种子细胞、缓释生长因子、提供模拟微环境的支架。随着骨组织工程不断发展,脱细胞外基质材料(decellularuzed extracellular matrix, dECM)作为生物活性支架材料因其无免疫源性、良好的成骨性能、缓释生长因子、促进种子细胞的粘附、干性的维持等优点而倍受关注。本文围绕脱细胞外基质材料(dECM)在骨再生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牛脱钙骨Bio-Oss骨粉联合人重组骨形态形成蛋白-2(rhBMP-2),用于上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种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01—2017-05期间收治的,104例上颌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2例。对照组种植同期采用Bio-Oss骨粉进行骨增量,观察组种植同期采用Bio-Oss骨粉联合rhBMP-2进行骨增量。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对两组种植成功率、红色美学评分(PES)、骨密度、唇腭向骨板厚度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种植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PES评分、新生骨密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唇腭向骨板宽度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牛脱钙骨Bio-Oss骨粉联合rhBMP-2用于上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种植效果满意,美观度较好,可促进新生骨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别以玛瑙球和不锈钢球为球磨介质球磨法成功制备脱钙牙纳米材料,通过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对两种不同球磨介质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选用不同体积分数常温下的脱钙牙纳米材料浸提液为培养液,检测1 d、3 d、5 d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光吸收值,计算相对增殖率,确定脱钙牙纳米材料的毒性程度.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为0级,有着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以玛瑙为球磨介质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大于同种条件下以不锈钢球为球磨介质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的细胞相对增殖率.结论:以玛瑙为球磨介质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较以不锈钢球为球磨介质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细胞相对增殖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植入拔牙创后牙槽嵴的吸收情况,评价脱细胞真皮基质对于保存牙槽嵴的影响。方法:选用本地产健康成年杂种犬16只,拔除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左侧拔牙创植入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实验组,右侧拔牙创作为空白对照。16只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第4、12周处死1组动物。测量第4周、第12周拔牙处的牙槽嵴高度;拔牙创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第4、12周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4周实验组较对照组在组织学上更为成熟。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以促进拔牙创的早期愈合,保存牙槽嵴高度。  相似文献   

10.
异种脱钙骨基质对拔牙创愈合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异种(牛)脱钙骨基质对拔牙创愈合及牙槽嵴形态改建的作用.方法:选用18 只健康成年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左侧拔牙创内充填异种脱钙骨基质作为实验组,右侧拔牙创不处理作为对照组,同体对照;拔牙后分别于第4、12、24 周各处死6 只动物,头颅标本行螺旋CT扫描,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拔牙创CT值及牙槽嵴吸收值;切取拔牙创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各时间点实验组拔牙创C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 周时实验组牙槽嵴吸收值低于对照组,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24 周时实验组牙槽嵴吸收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在4和12 周时,实验组成骨情况优于对照组,24 周时2 组无显著差异.全过程实验组均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结论:异种脱钙骨基质可以促进拔牙创的愈合,保持牙槽嵴高度,有利于后期的牙种植或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拔除下颌智齿后,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填塞牙槽窝,修复第二磨牙牙槽骨高度的方法。方法:拔牙术后即刻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于牙槽窝内,术后12周进行第二磨牙牙槽高度、牙周袋深度、牙龈附着、龈指数的检查。结果:第二磨牙牙槽高度得到较好修复。结论:智齿拔除后即刻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有利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高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自控镇静术在拔除阻生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患者的双侧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分别在单纯局麻(L组)或自控镇静术联合局麻(PCS组)下拔除,观察两种麻醉的镇静效果和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¹PCS 组和L组患者血压、心律稳定;两组患者脉搏氧饱和度均维持在97%以上,镇静评分小于或等于3分(Ramsy评分)。 ºPCS组术中和术后患者满意度、手术医师满意度都明显比L组高(P<0105)。结论:自控镇静术能提供安全有效的拔牙术中镇静,是一种具有应用价值的术中镇静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舌侧骨板切除术和舌侧骨板劈开术拔除低位近中或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效果。方法:对78例低位近中或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手术拔牙。其中38例采取经舌侧骨板切除术式拔牙(切除组),40例采取舌侧骨板劈开术式拔牙(劈开组),同期标准对照。比较两组手术的时间、张口度和吞咽痛等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达一期愈合。劈开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切除组(P<0.05)。术后第2天张口度劈开组显著大于切除组(P<0.05);术后第7天张口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2天吞咽疼痛的发生率劈开组显著低于切除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吞咽疼痛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舌侧骨板劈开术拔除低位前倾及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较经舌侧骨板切除术式节省手术时间,术后组织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氯诺西康在阻生齿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0例需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氯诺西康静脉注射加局部麻醉法拔牙,对照组采用常规局部麻醉法拔牙。记录2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进行镇静程度(Ramsay评分)、改良牙科焦虑量表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的观察。结果:研究组SBP、DBP、HR、SpO2较对照组均有轻度降低;研究组镇静程度增强(Ramsay镇静评分增高);研究组的术后改良牙科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前局麻时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氯诺西康在阻生齿拔除术中,对于极度牙科恐惧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微创拔除下颌埋伏第三磨牙胚的应用。方法 :选取正畸科医生要求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牙胚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2组,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机组作为研究组,单纯高速涡轮机为对照组,研究组54例,对照组50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肿胀、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微,张口度较对照组为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角高速涡轮机联合超声骨刀拔除下颌智齿牙胚,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施力准确、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时,牙误入翼颌间隙的原因、处理及防范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了4例在外院拔除时误入翼颌间隙的下颌阻生牙病例,其转诊至我院后的进一步临床处理过程与相关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对此类移位至翼颌间隙阻生牙的原因、处理、防范进行了总结。结果:本文病例均在首次拔牙术中发生牙移位后2~4 h内,急诊转至我院。在详细X线片定位后,嘱患者避免过度吞咽等动作,以免周围肌肉运动导致移位牙再向深面移动。在完善检查和良好四手操作配合下,经口内辅助小切口探查,配合术者手感触摸,寻找移位牙,最终4例移位牙均在15 min内顺利取出。术中需注意避免损伤邻近神经等重要结构。结论:阻生牙误入翼颌间隙的发生,与拔牙术前治疗方案的制订、医生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及时正确处理误入翼颌间隙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可避免后期肿胀、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颊侧切口缝合法在下颌高位智齿拔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颊侧切口缝合法和简单拉拢缝合法在下颌高位智齿拔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颊侧切口缝合法术后出血以及干槽症发生率明显小于简单拉拢缝合法,而面颊肿胀及张口受限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颊侧切口缝合法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微创拔牙术与传统拔牙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8例下颌阻生智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拔牙术,观察组患者行微创拔牙术。评价2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统计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的"0度+Ⅰ度"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不止、邻牙松动、牙龈撕裂、根折、舌侧骨板骨折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为27.7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面部肿胀、干槽症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2.96%,对照组为29.6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应用微创拔牙术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并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较于传统拔牙术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在上颌骨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颌骨埋伏牙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不能清楚定位的上颌骨埋伏牙31例,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并用Dentascan软件包及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和容积再现技术重建图像。结果:本组共37颗埋伏牙被精确定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准确显示上颌骨埋伏牙的数量、牙冠牙根形态、唇腭侧位置、埋伏牙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解剖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是检查上颌骨埋伏牙准确有效的方法,在上颌骨埋伏牙设计牵引导萌的方案和疗效评价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ooth extra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dimensional changes in the alveolar ridge. The aim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single versus contiguous teeth extractions on the alveolar ridge remodeling. Material and Methods: Five female beagle do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on the basis of location (anterior or posterior) and number of teeth extracted – exctraction socket classification: group 1 (one dog): single‐tooth extraction; group 2 (two dogs): extraction of two teeth; and group 3 (two dogs): extraction of three teeth in four anterior sites and four posterior sites in both jaws. The dogs were sacrificed after 4 months. Sagittal sectioning of each extraction site was performed and evaluated using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Results: Buccolingual or palatal bone loss was observed 4 months after extraction in all three groups. The mean of the alveolar ridge width loss in group 1 (single‐tooth extr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groups 2 and 3 (p < .001) (multiple teeth extraction). Three‐teeth extraction (group 3) had significantly more alveolar bone loss than two‐teeth extraction (group 2) (p < .001). The three‐teeth extraction group in the upper and lower showed more obvious resorption on the palatal/lingual side especially in the lower group posterior locations. Conclusion: Contiguous teeth extraction caused significantly more alveolar ridge bone loss as compared with when a single tooth is extra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