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腮腺前沿咬肌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分为两组,每组23例.A组患者实施采用腮腺前沿咬肌入路手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髁突骨折均得到良好解剖复位、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手术切口愈合良好、骨折对位良好;术后两组患者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及张口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B组的30.43%(P<0.05);A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率为100.00%,高于B组的82.61%(P<0.05).结论 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及腮腺前沿咬肌入路的髁突骨折手术均能令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收获较为理想的骨折复位效果,但相较于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采用腮腺前沿咬肌入路为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实施手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例)与B组(n=50例),分别行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解剖复位,术后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A组患者咬合关系紊乱、涎瘘、关节局部牵拉不适发生率低于B组(P <0. 05);两组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两组患者张口度、下颌侧方及前伸运动、主观满意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对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取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治疗,安全有效,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一种新的手术入路。方法17例(25侧)髁突骨折患者选择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进行髁突以及伴发的下颌升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从患者的开口度、开口型、咬关系、面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7例(25侧)经12~24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良好,咬关系、开口型及张口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最长24个月,无一例关节强直及涎瘘,术后1周主要并发症包括面神经分支损伤,经1~3个月观察均得到恢复。结论相对于髁突骨折的传统手术切口,采用经腮腺前缘入路的方法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术野清晰便于复位固定,切口隐蔽,利于面神经保护,术后功能和外形恢复,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耳前切口入路与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乐市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10例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颌后入路组(56例)采用经颌后切口入路手术,耳前入路组(54例)采取经耳前切口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张口度、侧方运动幅度、下颌前伸运动幅度、后退幅度、咀嚼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张口度、侧方运动幅度、下颌前伸运动、下颌后退运动及咀嚼效率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且颌后入路组患者的效果显著优于耳前入路组(P<0.05);颌后入路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耳前入路组(P<0.01)。结论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下颌关节的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理想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腮腺入路行下颌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12例14处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采用经腮腺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切口长度为25~30 mm,全部采用按压力线和张力线双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至少术后6个月的随访,1例出现涎漏,经加压包扎2周后痊愈,2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1月内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至伤前咬合状态,下颌张口度、前伸及侧方运动度恢复良好,放射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面部瘢痕6个月后仅隐约可见。结论: 腮腺入路手术治疗下颌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切口线在面部显露区域短,术后瘢痕不明显;手术入路直接,解剖距离短,手术野显露好,骨折复位容易、固定稳固,能有效恢复伤前咬合状态和维护颞下颌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 颌面部骨折中,髁突基部骨折较难处理.对于髁突基部骨折大多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或附加耳屏前切口,因切口距离骨折线远,操作比较困难,不能垂直于骨面进行钻孔拧入螺钉,从而无法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进行内固定.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基部骨折,并与传统的绕下颌角切口联合钛板钉固定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进行治疗的髁突基部骨折患者20例,其中观察组10例患者采用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钉固定,对照组10例患者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及钛接骨板固定.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张口恢复时间及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例数,并通过咬合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及X线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4.3±1.1)cm vs(7.5±2.6)cm,P=0.000]、手术时间[(45.3±18.7)min vs(57.2±7.3)min,P=0.016]、出血量[(20.3±6.8)mL vs(38.3±7.1)mL,P=0.032]、术后并发症(10%vs 100%,P=0.000)及张口度恢复时间[(28±7)d vs(43±5)d,P=0.0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涎瘘,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以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行髁突基部骨折坚强内固定,可直视操作,损伤小,并发症少,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髁突基部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不同类型的成人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7例成人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和腮腺直接入路行髁状突复位、钛板内固定,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复查27例患者均达到骨折复位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面部瘢痕隐蔽,并发症少.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损伤,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2例轻度张口受限.结论: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应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手术切口,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内固定时尽可能行双板固定,以达到三维稳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切口在下颌骨髁状突低位骨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l月间我科收治髁状突低位骨折患者32例,3例行单纯颌间结扎,29例患者经改良腮腺切口行骨折断端内固定治疗。结果单纯颌间结扎患者,术后开口、咬合恢复良好,内固定患者术后3例出现面瘫,2例出现涎瘘,经对症处理3月后复查均恢复。结论改良腮腺切口可充分暴露术区,治疗下颌骨髁状突低位骨折效果良好,无明显并发症,但需有一定经验的医师开展。  相似文献   

9.
胡革 《中国医学工程》2004,12(6):62-63,65
目的探讨小型接骨板在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开放复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成人髁状突骨折32例,其中22例采用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另外10例保守治疗.手术组采用颌后下切口或颌下、耳前联合切口下开放复位加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结果经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法治疗的病人,术后1年骨折线消失,骨质透光影一致,钛接骨板无移位及断裂,面型及咬合关系均满意.结论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髁状突中、低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髁状突中、高位骨折伴髁状突严重移位的病例 ,即使采用颌后、耳前联合切口 ,复位固定仍很困难 ,而且联合切口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及术后不良反应。作者采用颌后切口 ,下颌升支垂直截骨 ,取出升支后缘骨块 ,暴露髁状突骨折端 ,下拉髁状突直视下复位、固定 ;或将髁状突游离取出 ,体外固定、回植 ,简化了操作难度 ,术后效果确切、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 9月至 2 0 0 0年 4月 ,本科共收治需开放复位的髁状突骨折 2 8例 ,均采用颌后入路坚固内固定技术 ,其中 8例 9侧采用了升支垂直截骨。 8例中 5例 5侧游离髁状突体外固定回植…  相似文献   

11.
小型钛夹板沿张力带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髁状突骨折小型接骨板沿张力带固定的技术要点和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根据髁状突骨折的类型选择耳屏前入路或颌后入路,显露骨断端,解剖复位后沿髁颈后缘作张力带固定,对髁颈下严重移位的病例需在髁颈前或乙状切迹处增加补偿固定。结果:27处髁颈骨折经复位固定后,咬牙合关系恢复,术后即可开口进食半流质食物。术后复查放射线片提示骨折段对位对线良好,固定稳定。其中7处髁颈骨折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症状,经治疗,面瘫症状消失。结论:解剖复位小型接骨板沿张力带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安全。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两种人路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角区骨折术后患者面部瘢痕、术后暂时性面瘫、咬合、感染等情况和手术操作时间。方法选择68例下颌角区骨折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口内人路组33例和口外入路组35例。比较两组病例手术后结果。结果两组患者面部瘢痕、术后面瘫发生和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内组效果优于口外组。两组病例术后都未出现感染,咬合关系亦恢复正常。结论口内入路内固定技术操作简便又可避免口外切口引起的手术瘢痕影响美观,可取代口外人路,成为治疗下颌角区骨折的常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颌髁突骨折采用钛板内坚固固定技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方法对36例髁突骨折采用耳屏前、颌后和下颌进路,应用钛板内固定技术进行骨折复位后的固定,观察术后3个月时张口情况、咬合关系、X线表现。同时发现手术面神经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张口度及咬合关系均明显改善。X线显示:髁突骨折复位良好。面神经损伤中颞支损伤率为16.7%,下颌缘支的损伤率为8.3%。结论应用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行下颌髁突骨折的治疗是一种良好有效的方法,根据骨折部位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路,是手术成功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丁子建 《中外医疗》2009,28(34):25-25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辅助颌间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用微型钛板做坚强内固定,术后辅以短期(1~2周)颌间固定,观察疗效。结果33例患者术后疗效满意,面部外形恢复良好,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正常,其余3例复杂下颌骨骨折患者术后效果欠。结论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辅助颌间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方法:对6例髁状突矢状骨折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恢复髁状突全貌。结果:行坚强内固定的所有患者术后均保存了颞下颌关节功能和形态,恢复了髁状突原有的外形。结论: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坚强内固定可保持髁状突的外形和正常位置,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中心医院56例髁状突骨折病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及髁状突摘除、关节成形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并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随访47例,所有病例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涎瘘.但部分病例出现面神经损伤(5例)、张口受限(3例)、颞下颌关节强直(1例)、髁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行切开复位术,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保留骨折线上的牙齿。结果52例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51例恢复到术前咬合关系,有1例固定后出现咬合关系不良。经颌间牵引后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所有患者钛板均未取出。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缩短了颌间固定的时间,可早期恢复张口运动,对骨折线上牙齿可以保留,是一种较好的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的效果。②方法 对15例髁状突颈部骨折的病人,采用耳前切口手术入路,将骨折复位后行微型钢板内固定,同时对损伤的关节囊、关节盘进行修复,术后病人早期进行张口训练。③结果 15例病人骨折愈合良好,He关系正常,开口度良好。④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特别是对伴有关节盘、关节囊损伤及骨折移位较明显的病人较为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