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bs-CRP)和左室重构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 122例PCI术后CHF患者(NYHA分级Ⅱ/Ⅲ)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组(阿托代他汀20 mg/d治疗,n=62)和阿托伐他汀他汀10mg组(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n=60),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以及左室重构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20 mg组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10mg组(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20 mg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小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P<0.05);阿托伐他汀20 mg组LVEF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的下降水平均与LVEDD减少呈正相关,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NT-proBNP、hs-CRP下降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PCI冠心病CHF患者心功能改善有益,且与药物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较为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左室重构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 96例AMI急诊PCI术后CHF患者(NYHA分级Ⅱ/Ⅲ)随机分为普伐他汀20 mg组(普伐他汀20 mg/d治疗,n=52)和普伐他汀40 mg组(普伐他汀40 mg/d治疗,n=44),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8个月后血浆NT-proBNP和MMP-2水平以及左室重构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和MMP-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普伐他汀40 mg组血浆NT-proBNP和MMP-2水平显著低于普伐他汀20 mg组(P<0.05).普伐他汀治疗后,两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左室后壁厚度(LVPWT)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普伐他汀40 mg组LVMI、LVEDD、LVPWT显著小于普伐他汀20 mg组(P<0.01);两组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平均周径缩短率(MVCF)、二尖瓣口多普勒舒张早期最大流速与舒张末期最大流速比率(E/A)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1),普伐他汀40 mg组IVST、FS、MVCF、E/A显著大于普伐他汀20 mg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和MMP-2的下降水平均与LVMI、LVEDD、LVPWT减少呈正相关,均与IVST、FS、MVCF、E/A增加呈负相关;NT-proBNP、MMP-2下降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对AMI急诊PCI术后较为稳定的CHF患者心功能改善有益,这可能与其抑制MMP-2、减轻左室重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65例以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并接受 PCI 治疗的患者,按照症状出现到行 PCI 的时间进行分组:早期组、晚期组、择期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抗缺血基础药物治疗,并于住院期间(平均住院日约7d)及心肌梗死后6个月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判断心室重构情况及左室功能,比较分析其结果.结果①住院期间早期组的心功能 LVEF 明显好于其他两组(P <0.05);随访6个月3组间心功能无明显差异.②无论住院期间还是随访6个月,3组之间 LVEDD 差异不明显.③早期组随访半年比住院期间的 LVEDD 有明显缩小(P <0.05).④亚组分析:43例前壁梗患者早期组住院期间的心功能仍高于晚期组和择期组,且早期组的 LVEDD 仍明显缩小;择期组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的 LVEDD 值均大于晚期组.8例室壁瘤形成中有7例(87.5%)发生在前壁心肌梗死,1例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结论早期 PCI 可明显改善 STEMI 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情况,并可显著改善左室重构.对于前壁心肌梗死,晚期 PCI 较择期 PCI 更明显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入院24 h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进行危险分层的最佳阈值,同时评价NT-proBNP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临床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STEAMI患者10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入院24 h、72 h、7 d和30 d时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同时于患者入院24 h、术后72 h和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6个月,记录住院和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死亡、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根据有无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28例)和非事件组(78例).结果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1972.4±742.6 vs 896.7±517.3,P<0.05).将入院24 h的NT-proBNP阈值定为860ng/L时,其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为88.3%,特异度为70.1%.把患者分为高NT-proBNP组(46例)和低NT-proBNP组(60例),高NT-proBNP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NT-proBNP组[20例(43.47%)vs 8例(13.33%),P<0.05].NT-proBNP和LVEDD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和0.476,只有NT-proBNP有预测价值.单因素分析显示,NT-proBNP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r=0.801 7,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是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2,OR=11.318,95%可信区间1.869~4.127).结论急诊PCI可明显降低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并减轻左心室重塑,氮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临床结果的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左室重构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LVEDD、LVMI、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MI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VEDD、LVMI、LVEF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s-CRP、TNF-α和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TNF-α和IL-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效果显著,优于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左室重构情况,减轻炎症反应,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6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进行PCI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24 h、治疗后24 h及48 h血浆NT-proBNP水平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浆 NT-proBN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NT-proBNP水平均随治疗时间而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LVES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SD、LVEDD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LVEF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上升(P<0.05)。结论急诊PCI可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NT-proBNP含量,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和单纯药物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内科AM I患者50例,其中PCI组26例,单纯药物治疗组24例,采用Simp-son法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室壁节段运动积分指数(WMSI)的影响.结果 两组对比结果显示PCI患者LVEF明显升高,LVESV、LVEPV及室壁节段运动积分指数明显降低,提示左心室血运重构,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开展PCI术,促进左心室血运重构,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3T磁共振(MR)容积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及心肌功能评估PCI的疗效。方法建立猪心肌缺血模型,将32例心肌缺血模型猪随机分为未治疗组和PCI术治疗组,实验前、后1周、2周和4周进行MR扫描,观察心肌梗死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与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肌缺血未治疗组PCI实验前心肌梗死范围、LVEF、LVEDV和LVESV与PCI术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治疗组实验后1周、2周和4周心肌梗死范围均明显小于未治疗组(P0.05),PCI术治疗组实验后1周、2周和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同时间点未治疗组(P0.05),PCI术治疗组实验后1周、2周和4周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均小于同时间点未治疗组(P0.05)。结论通过采用3T MR容积成像对PCI术前、术后心肌梗死范围、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容积与左室收缩末容积进行检测对比,PCI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氨基酸 N 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并观察替米沙坦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接受 PCI 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80mg,1次/d,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10mg,1次/d.分别于入院24h 内、PCI 术后1周和随访结束时测定血浆 NT-proBNP 水平并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测定LVEF,LVEDD,FS,E/A 等指标).结果①心肌梗死急性期 NT-proBNP 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心功能分级显著负相关.②PCI 术后1周、随访结束时 NT-proBNP 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替米沙坦治疗组 NT-proB-NP 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④替米沙坦组较对照组更有效的降低心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NT-proBNP 作为一个心功能指标,能良好的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近期预后.替米沙坦治疗能有效降低 NT-proBNP,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心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直接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263例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分为直接PCI组和药物治疗组;各组均测定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组的NT-proBNP水平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组的NT-proBNP水平与药物治疗组相当(P0.05)。结论:直接PCI术可显著降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心肌梗死(AM I)行PC I术后慢性心功能衰竭(CHF)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以及对左室重构作用的比较。方法:80例AM I行PC I术后CHF患者分别加服辛伐他汀10 mg/d或瑞舒伐他汀10 mg/d,持续12个月;ELISA法和酶谱法检测患者血浆中NT-proBNP和MMP-2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 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平均周径缩短率(MVC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流速和舒张末期最大流速比率(E/A)。结果: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血浆NT-proBNP和MMP-2及LVM I、LVEDD、LVPWT均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P<0.01);而IVST、FS、MVCF、E/A显著高于辛伐他汀组(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较辛伐他汀能显著降低PC I术后CHF患者血浆NT-proBNP和MMP-2水平,并减轻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较为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左室重构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96例AMI急诊PCI术后CHF患者(NYHA分级II/III)随机分为普伐他汀20mg组(普伐他汀20nag/d治疗,n=52)和普伐他汀40mg组(普伐他汀40mg/d治疗,n=44),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8个月后血浆NT—proBNP和MMP-2水平以及左室重构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和MMP-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普伐他汀40mg组血浆NT—proBNP和MMP-2水平显著低于普伐他汀20mg组(P〈0.05)。普伐他汀治疗后,两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左室后壁厚度(LVPWT)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普伐他汀40mg组LVMI、LVEDD、LvPwT显著小于普伐他汀20mg组(P〈0.01);两组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平均周径缩短率(MVCF)、二尖瓣口多普勒舒张早期最大流速与舒张末期最大流速比率(E/A)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1),普伐他汀40mg组IVST、FS、MVCF、E/A显著大于普伐他汀20mg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和MMP-2的下降水平均与LVMI、LVEDD、LVPWT减少呈正相关,均与IVST、FS、MVCF、E/A增加呈负相关;NT—proBNP、MMP-2下降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对AMI急诊PCI术后较为稳定的CHF患者心功能改善有益,这可能与其抑制MMP-2、减轻左室重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影响.方法:213例AMI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药物组(126例,服用常规药物)和PCI组(87例,PCI 常规药物),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MR程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患者住院期间MR的发生率为28.6%,下壁心梗M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4.5%vs 22.3%,P<0.01).平均随访8.8个月后MR的总发生率为35.4%,PCI组MR发生率较住院期间无显著变化(26.4%vs 27.6%,P>0.05),而常规药物组MR发生率较心梗急性期有明显增加(43.7%vs30.2%,P<0.01),且明显高于PCI组(P<0.01).PCI组LVEDd、LVEDV、LVESV低于常规药物组(P<0.05),而LVEF高于常规药物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较其他部位心梗患者易出现MR;随着心肌梗死时间延长,MR发生率有增加趋势.PCI通过改善血流及左室重构,可降低或至少不增加M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左心室重构 (LVRM)的影响。方法 对2 7例AMI患者发病 2周后行择期PCI,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PCI术前及术后 3个月的左心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 (WMS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变化 ,并进行分析。结果 AMI后择期PCI术后WMSI、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 (P <0 0 1) ;LVEDD、LVESD均较术前缩小 (P <0 0 5 ,P <0 0 1)。结论 AMI后择期PCI仍可明显抑制LVRM ,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左心室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发作AMI且发病24 h内未行静脉溶栓病人43例,其中行急诊PCI病人29例(急诊组),择期PCI病人14例(择期组)。分别于PCI术前和术后1、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2组病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各指标前后变化。结果:2组病人PCI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1、3个月急诊组的LVEDD、LVESD、LVEDV、LVESV指标均下降(P<0.05~P<0.01),LVEF明显升高(P<0.01);择期组LVEDD、LVEDV、LVESV均下降(P<0.05~P<0.01),LVES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明显升高(P<0.01)。2组病人术前LVEDD、LVESD、LVEDV、LVE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病人术后1、3个月的LVEDD、LVESD、LVEDV、LVESV均低于择期组(P<0.05)。结论:急诊PCI可改善AMI病人左心室重构,抑制左室收缩功能进一步降低,对AMI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AMI患者分为两组,常规强化内科保守治疗组(A组,n=20)和在此基础上的血运重建治疗组(B组,n=45),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C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AMI后1周、3月及6月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与心房收缩期流速的比值(VE/VA)。。结果:A组和B组各时点的LVEDD、LVESD、LVEDV及LVESV均大于C组(P〈0.05),LVEF和VE/VA均小于C组(P〈0.05);B组6月时LVEDD、LVEDV、LVESV及3月和6月时LVESD较A组相应时点显著降低(P〈0.05),而B组6月时LVEF较A组显著升高(P〈0.05),A组和B组同时点间的VE/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出现明显左室重塑和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减退,血运重建可有效恢复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抑制AMI后中期心室重塑,并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观察早期运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左心功能及心室重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间为症状出现12 h以上,均未行早期血运重建治疗,随机分为G-CSF组(n=15)和对照组(n=15).G-CSF组急性心肌梗死 24 h内皮下注射 rhG-CSF,10 μg/kg,连续7 d;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rhG-CSF治疗后1周和随访12,24个月行RT3DE检查评价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结果 rhG-CSF治疗后1周,两组间LVEF及LVED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F组随访12,24个月LVEF较rhG-CSF治疗后1周显著升高(P<0.05),LVEDV虽有扩大,但与rhG-CSF治疗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hG-CSF治疗后1周比较,对照组随访12,24个月后LVEF无显著改变(P>0.05),LVEDV显著扩大(P<0.05).与对照组比较,随访12,24月G-CSF组LVEF显著升高(P<0.05),LVEDV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对于未能进行早期血运重建的患者早期使用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改善左室射血功能,抑制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8.
郭忠玉  黄进 《当代医学》2010,16(30):17-19
目的评价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对急性左心室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构、心功能的近期及远期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左心室AMI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非随机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组)29例,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32例,普通药物治疗组17例。分别监测AMI后30天、90天、180天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diameter 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急诊PCI组及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在30天、90天和180天LVDED、LVDSD与普通药物治疗组(P〈0.0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VEF明显高于普通药物治疗组(P〈0.05);急诊PCI与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在各个时点比较LVDED、LVDSD、LVEF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急诊PCI、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均可以抑制中晚期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预后且明显优于普通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左室重构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了85例首次出现AMI并接受PCI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40)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n=45)。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第1天及第28天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术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28d时LVEDVI、LVESVI、LVEDD减小,LVEF明显改善,且梗死后MACE发生率下降(P均<0.05),出血比例虽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近期改善心室功能,抑制心室重构的演变,降低AMI患者的MACE事件发生率。同时,出血的风险无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