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逐步开展使得对耳蜗结构的认识显得极为重要,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时鼓阶钻孔的安全位置,电极的长度、直径、插入的角度,与螺旋神经节的位置关系提供解剖学依据,以尽量减小对螺旋板、基底膜的损伤,获得更好的语言识别率.本文主要综述了鼓岬区的蜗窗、螺旋板、前庭窗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蜗管的走行、长度,前庭阶、鼓阶的宽度高度以及蜗轴中螺旋神经节与蜗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耳蜗植入术已经让千千万万的聋人重返有声世界,而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开展,则让人工听觉更加精细完美。国外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国内相关技术的系统报道尚罕见。本文通过对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一些特点、热点的介绍,向人们展示这一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3.
全球有数千万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是这些患者目前重获听力的唯一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至08年底已有12万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康复训练后重新回到有声世界,他们之中大部分成人甚至可以通过电话与人交流,而大部分患儿可以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的患儿最低年龄不断降低,低于12月龄的患儿也接受CI手术,这样的报道在国外屡见不鲜[1],而国内报道相对较少。2007年我科室曾报道1例9月龄患儿接受CI[2]。现我科对1例7月龄先天性双耳重度感音聋患儿进行单侧CI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感染是人工耳蜗手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何解决植入术后感染,以及由于皮瓣感染坏死而导致植入体外露等是困扰耳科医师的难题.本文通过复习文献,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细菌生物膜感染发病机制及对其清除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人工耳蜗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耳聋患者因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技术获益。但是仍有部分患者手术后效果欠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原因很多,如CI的时间、患者内耳的结构、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中枢、语言中枢以 相似文献
8.
人工耳蜗植入对重度和极度听力损失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后绩效的方法,目前在欧美国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而我国的评估方法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评估策略,需借鉴国外的评估策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内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CI)在临床得到了快速发展.针对不同患者结构差异,越来越多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式出现.理想的手术入路要求既要考虑到保证所选入路的手术成功率,又要想到所选入路的通用性,同时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回顾了2000年以来CI的研究成果,从CI的手术方式及特点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人工耳蜗植入引起的前庭症状,综述分析了人工耳蜗植入对前庭功能的改变、病因、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早期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工耳蜗的早期应用促进了先天性聋儿童在获得语言最初时期的一系列发展,在其听力、言语、语言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的评估主要围绕语言识别能力、言语可懂度、发音能力、词汇量等方面展开.评估人工耳蜗早期植入的术后效果有助于全面了解聋儿术后的交流能力,对人工耳蜗手术适应证的修改,尤其是确定最佳植入年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同时使用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同时使用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变化,对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同时使用所产生的2耳听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分别在同时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CI&HA)及单独使用人工耳蜗(CI)两种状态下测定ERP的主要成分P300、N200和N100的潜伏期及P300振幅。结果CI&HA时P300的平均潜伏期为(388.96±62.61)ms,N200为(267.00±45.43)ms,N100为(94.58±9.10)ms,P300平均振幅为(13.69±3.26)μV;CI时P300的平均潜伏期为(412.08±54.32)ms,N200为(289.21±37.40)ms,N100为(99.38±13.15)ms,P300平均振幅为(12.23±2.97)μV。P300平均潜伏期和N200平均潜伏期在CI&HA时较CI时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耳同时使用声音处理方式完全不同的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中枢处理过程并不拮抗,能够得到2耳听效果。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70年代单道人工耳蜗出现并帮助患者提高唇读能力后,如今的发展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从1981年仅两位数到2007年达到上限,历代多道人工耳蜗系统的效果获得了持续增长(图1)。这些数据显示了声音处理策略的推动作用,其中技术革新对效果的贡献中包含25年来人工耳蜗筛选标准拓宽所起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早期行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患者基本是长期全聋患者。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郑亿庆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9,(5):253-254
国外双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并不少见,且植入效果很好,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侧CI很少。使用单侧CI为了达到更好的听觉效果,其联合助听器(hearing aid,HA)应用,可以达到比单独使用人工耳蜗更好的水平。目前认为 相似文献
16.
对于成人重度以上语后聋患者来说,人工耳蜗植入是重获听力的惟一有效手段,但目前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针对语后聋致病因素,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选择,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让更多医务工作者和从事耳聋康复事业的各界人士,对成人语后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有更多的了解,从而积极推动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在中国的开展,让更多的耳聋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这对于提高耳聋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已经成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主要以单侧CI为主,并且疗效十分确切,CI者的开放性言语识别率可高达80%以上。在此基础上如何才能进一步改善言语识别率,对人工耳蜗本身进一步的改 相似文献
18.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感染是人工耳蜗手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何解决植入术后感染,以及由于皮瓣感染坏死而导致植入体外露等是困扰耳科医师的难题.本文通过复习文献,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细菌生物膜感染发病机制及对其清除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人工耳蜗是一种帮助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重获听力的电子装置,可有效帮助使用者改善言语识别、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文对既往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深度的增加,基底膜接受刺激范围扩大,可有效的改善蜗内电极的输出频率和耳蜗基底膜特征频率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而为耳蜗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频率-部位信息,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CI)在临床得到了快速发展.针对不同患者结构差异,越来越多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式出现.理想的手术入路要求既要考虑到保证所选入路的手术成功率,又要想到所选入路的通用性,同时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回顾了2000年以来CI的研究成果,从CI的手术方式及特点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