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临床善用汗、吐、下法治病疗疾 ,故为攻下派代表 ,又称为“攻邪派”。七方十剂 ,是理论上类分方剂的标准。实际上 ,七方只是一种概括方剂构成类型的理论 ,所以组方时基本被历代医家采用。亦未见有按七类分的方式。十剂是按功能主治来类分方剂的一种模式。张氏对七方十剂理论进行了论述 ,但却是从弘扬攻邪三法及临床运用出发 ,并未完全依此类分方剂。七方十剂 ,体现了张子和不仅在方剂理论上 ,而且在临床实践中 ,对方剂学的发展卓有贡献。1 七方新义依子和之说 ,大方有二、小方有二、缓方有五、急方有四、奇方有…  相似文献   

2.
金代医家张从正(1156~1229),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著有《儒门事亲》集一生经验总结.他学识渊博,精研医理,论病处方,变化万端,法宗河间,用药寒凉,擅长“三法”,不仅为“攻下法”的鼻祖,且对中医针灸疗法论述颇精,很有独到见地,力倡运用针灸疗法治疗疾病.张氏不仅以运用“三法”娴熟而称誉医林,而且又是善于应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沉疴痼疾的大师,为中医针灸疗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择其要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为攻邪派代表。七方十剂 ,是方剂分类的理论标准 ,在组方时基本未被历代医家采用。张氏对七方十剂理论进行论述 ,是从弘扬攻邪三法及临床运用出发 ,并未完全依此分类方剂。1 七方新义依子和之说 ,大方有二 ,小方有二 ,缓方有五 ,急方有四 ,奇方有二 ,偶方有三 ,复方有三 ,把方剂分七类。涵括了方剂的整体配伍、药品数目分量、君臣配伍比例、药性气味厚薄、毒性峻缓、治疗效应、剂型、服用量等内容。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而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较大。仅以张氏发挥部分 ,…  相似文献   

4.
张子和对中医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从正 (约公元 115 6~ 12 2 8年 ) ,字子和 ,自号戴人 ,睢洲 (今河南省兰考县 )人。因久居宛丘 (今江南淮阳 ) ,亦有“宛丘子和”之称。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 ,享年 72岁。张从正所处的时代正是“天下多故之时 ,师旅数兴 ,饥馑相继”(《儒门事亲·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 ,中原扰攘 ,“政令烦乱 ,徭役纷冗 ,朝戈暮戟 ,略无少暇”。张氏目睹人民流离失所 ,疾病丛生 ,遂发愤学医。其学宗《内经》、《难经》、《伤寒》、《金匮》 ,私淑刘河间 ,兼采百家之长 ,但又不为所囿 ,有鲜明的个性与学术思想。张氏通晓内外妇儿各科 ,临床运用汗、吐、下…  相似文献   

5.
张子和刺络放血理论源于<内经>,术继河间.临证详察气血,选五脏之井穴泻血攻邪.治疗中多运用钅非]针,针刺部位多,放血量大,开创了放血疗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张子和《儒门事亲》对消渴病诊治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张子和《儒门事亲》对消渴的病诊治发展的贡献。 1 完整保存了刘河间的《三消论》 ,使刘河间诊治消渴的学术思想得以流传和光大。 2 提出“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思想 ,明确提出了并发症 ,关注消渴发病与体质的关系 ,强调消渴的康复必须是药物治疗、食疗护理、养生保健相结合的重要性。 3 记载治疗消渴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 ,自行创制“神芎丸”名方。对现代糖尿病的中西医临床康复和新药开发具有启迪意义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中的方剂分类方法至今未得到全面的认识,然而其内容实则非常丰富。金代成无己所谓七方之说,其最早记载就在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之中。这种七方分类法从此之后却并未见使用。文中通过辨疑释难,不再将奇方与偶方置于方制理论的层面进行认识,而是以奇方与偶方的分类为例,分析《黄帝内经》中的方剂分类理论,提出《黄帝内经》中存在方剂阴阳分类法的观点。将方剂按照其药味数量之单骈、作用力之峻缓分为阴阳相对的两类,可以重新审视现有的方剂分类理论,以提供中医方剂研究的崭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十味龙胆花方剂是藏族传统经验方,由烈香杜鹃、龙胆花、马尿泡、甘草、矮紫堇、川贝母、小檗皮、鸡蛋参、螃蟹甲、藏木香10味中药组成.本文对十味龙胆花方剂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文献查阅,综述了近年来其主要临床应用,发现该方具有止咳、平喘、化痰等作用,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安...  相似文献   

9.
对张子和下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从正 ,字子和 ,号戴人 ,约生活于 115 6~ 12 2 8年 ,宋金时期睢州考城人 (今河南豫东一带 )。张氏之学 ,强调治病必攻邪 ,娴于攻邪三法 ,自成攻邪一派 ,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张氏总结了《难经》、《内经》和《伤寒论》下法的经验 ,摆脱了六经辨证的束缚 ,理顺了祛邪扶正的关系 ,牢牢把握了下法的尺度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经验。1 拓宽了下法的范围下法 ,在金元以前 ,用导泻的药物 ,荡涤肠胃燥结 ,比较单一。张氏把凡能通达气血 ,祛除邪气 ,使之从下而行的多种治法均在下法之列。他认为“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 ,凡…  相似文献   

10.
金元四大家攻邪学派代表张子和,在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中,首次提出了“湿剂”,并单列“湿门专方”,多次强调“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不可或缺。全国张子和研究会筹委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弘扬张子和对中医睡眠医学的贡献 ,特将杨建宇副研究员有关刘艳骄博士关于张子和对中医睡眠医学贡献的论述的相关谈话 ,作一整理 ,希望有其参考价值。关于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攻邪学派代表张子和的专门研究和弘扬 ,杨建宇是第一人 ,是开拓者。为此 ,从河南到北京从师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朱建平教授 ,学习研究张子和及攻邪学派。同时 ,杨建宇也是我国中医睡眠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门诊部睡眠医学研究中心 (杨金生博士为主任、刘艳骄博士为常务副主任 )的首批成员。专门师从刘艳骄 (我国最…  相似文献   

12.
朱红霞  于峥  刘文 《光明中医》2003,18(4):37-38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学科学家之一 ,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医圣仲景合称“豫医双璧”(均系河南古代名医 ) ,有“医王”之誉 ,“攻邪宗师”之美赞 ,其攻邪之法 ,不袭陈说 ,独创新意 ,是中国医学史中重要的学派。然而 ,其补法学术却被忽视 ,事实上 ,正如清·王孟英所言 :“亘古以来 ,善治病者 ,莫如戴人 ,不仅以汗吐下三法见长也”。子和补虚理论及临床 ,同攻邪三法一样 ,卓尔不群 ,别具风格 ,被后世称赞。今就其对失血证的调补经验 ,略述一二 ,希望有益于临床。1 补血宁血 ,凉血和经是妇产科失血调补的基本原则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卷五·…  相似文献   

13.
“十剂”原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剂 ,即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 ,是中药学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常与“七方”并称 ,颇有影响。关于“十剂”的最早出处 ,历代医家曾有误解。宋·寇宗认为出自梁代陶隐居之作 ;金人王好古则认为“十剂”的出现要早于梁代 ;明朝李时珍略加考证 ,称其始于北齐徐之才的《药对》。李氏的这一观点影响甚大 ,几成定论。六十年代末凌一揆教授撰文重提旧案 ,详加考证 ,认为“十剂”始于唐·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而非徐之才的《药对》。 199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十…  相似文献   

14.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家,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儒门事亲》,创立的“攻邪”学说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甚至波及海外。历代医家对其效仿、发挥、研究者众多,有对张子和的生平事迹进行研究者,有对《儒门事亲》一书中学术观点和用药规律进行探讨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将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认真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以期该项研究能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所谓“十剂”,原为古时药物功用的分类法。它的具体内容,现最早见于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序例。其中宋·掌禹锡《嘉祐本草序例》第三自然段,有云:“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而本经都不言之,后人亦所未述,遂令调合汤丸有昧於此者。至如宣可去壅,即姜、桔之属  相似文献   

16.
任天华 《中医研究》2010,23(8):57-59
十剂,是方剂分类的方法之一,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类中药和方剂的总称,它所对应的病症则为壅、滞、弱、闭、实、怯、着、脱、湿、枯(燥)。自北齐徐之才提出十剂,研究者辈出,认为其“识药之大体”,唯李时珍述之最详,其实用价值更为彰显,历经三百余年而仍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17.
张子和《儒门事亲》的方刺专论《七方十剂绳墨订》对中医方剂学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子和在《儒门事亲》卷十二列下剂33首,“燥门”润下方4首,“独活于内门”录泻下方6首,(与前重复一方)共计42方,但不包括《神效名方》中下剂的一些下方和子和常用的舟车丸、浚川散、涤肠汤等方。对于和下剂作一简要回顾,以期对现代方剂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傅青主对药物炮制及方剂配伍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李萍 《吉林中医药》2012,32(2):117-118
《黄帝内经》对张子和学术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张子和在其著作《儒门事亲》中共引用和应用《黄帝内经》条文216次,主要表现在伏邪理论、运气学说、治法治则以及临床应用等4个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风,冬生咳嗽”.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有11处引用了该段原文,分属于风门和火门,主要用于阐明时气为病、疟、咳嗽和疳利的病机,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0.
张从正 (公元 1 1 5 6年~公元 1 2 2 8年 )字子和 ,号戴人 ,睢州考城人 ,集一生经验总结著《儒门事亲》。他学识渊博 ,精研医理 ,勤于临床 ,论病处方 ,变化万端 ,法宗河间 ,用药寒凉 ,擅长汗吐下三法 ,不仅为“攻下派”的鼻祖 ,对中医针灸疗法亦论述颇精 ,且有独到见地 ,后世医林称誉张氏是善于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沉疴痼疾的大师 ,为中医针灸疗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择其要探讨如下。重经络气血 刺络“三多”张子和非常重视经络理论 ,指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他刺络治病多根据气血多少 ,此是以《内经》十二经中气血多少的原理而加以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