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第23条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八九日,邪气虽微而表不解证治,但主要强调太阳病邪微表郁的三种转归及其辨治.  相似文献   

2.
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主治太阳病表郁轻症之方。《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讲义》)第25条方义中有“本方(桂枝二麻黄一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2比1用量的合方,较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力更微”之说,果真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力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发汗力小吗?  相似文献   

3.
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麻黄各半汤系《伤寒论》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1/3量的小剂量组合,用以治疗既当发汗,又不可发汗太过的太阳病表郁日久之轻证。该方治疗风寒邪遏在表的身痒能取良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荨麻疹等,可变通使用,常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表郁轻证三方的用量计算,发现桂枝二麻黄一汤的一次服用量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用量要大,再从原文的证侯与病机分析,桂枝二麻黄一汤的表郁程度较桂枝麻黄各半汤为重,两方的关系与主流认识基本相反.两方的病机均是正虚而微邪在表,因此治法上需要小发汗以防过汗伤正,而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力则比较接近桂枝汤.  相似文献   

5.
安然  杨洪涛 《河南中医》2016,(4):578-580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津液代谢异常,致使水湿浊毒内聚,不能从水道排出,脾肾阴阳衰惫,湿浊毒邪浸淫肌肤则致皮肤瘙痒。治疗宜发汗散邪,调和营卫,治当小发其汗,桂枝麻黄各半汤由麻黄汤与桂枝汤各取三分之一合并而成,旨在使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6.
张保国  刘庆芳 《中成药》2012,34(3):539-541
对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目前桂枝麻黄各半汤具有解热、镇痛、抗流感、抗炎、平喘、免疫干预、抗过敏等药理学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变态反应性及皮肤肌表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黄栋芳  叶放 《光明中医》2021,36(1):27-29
通过文献源流及应用梳理,对桂枝麻黄各半汤古今应用思路进行总结,提出以宗《伤寒论》将本方仅用于皮肤病者为旧论;依据张仲景用方思路,结合今人临床实践,揭示该方适应证为:病位在表与肌肉间或偏向于表,病况处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的多种病症.  相似文献   

8.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中的“此无阳也”与“不可发汗”,是指脉象上无阳脉,表示阳气偏虚,因此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不属小发汗之剂.进一步分析表郁轻证三方关系,表郁轻证并非病情轻微,而是属于“坏病”,正气虚而微邪在表;表郁轻证不能直接等同“小发汗”,按证情轻重可见有汗或无汗;表郁轻证并非中风与伤寒之间类型,而是桂枝汤证下后表虚更重的类型;表郁轻证三方的用量制定灵活,而非机械的合方计算;从现代中医角度理解,表郁轻证属虚人外感范畴.  相似文献   

9.
桂麻复方临证析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桂麻复方指《伤寒论》太阳病篇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及桂枝二越婢一汤等三方 ,用治太阳表证介乎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之间 ,而不宜独用桂枝汤或麻黄汤之证候者。三方主治同中有异 ,各有侧重。笔者习用三方治疗多种疾病 ,今举验案 4则 ,浅析其证治如下。1 荨麻疹陈某 ,女 ,4 6岁 ,1990年 9月 2日诊。全身散发风团 ,瘙痒 1月余。曾服西药赛庚啶、息斯敏等无效 ,近日又增脘痛。诊见全身散在红白相兼风团及抓痕 ,六脉细、右浮紧、左沉紧 ,舌淡苔薄白。证属风寒久羁 ,营卫不调 ,兼中虚寒饮。治宜解表兼和中之法 ,用桂麻各半汤增白芍之量…  相似文献   

10.
笔者采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取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帮众 《河南中医》2014,(9):1665-1667
《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是辨治太阳中风证的基础方,可在临床中用固定的基础方辨治病机不断变化的疾病,则很难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张仲景有鉴于此,以桂枝汤衍生合方为例阐述辨治复杂多变的疾病,只有重视合方应用,才是提高辨治疗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许志远  杜新芝 《河南中医》2011,31(9):975-975
桂枝加附子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温经复阳敛汗之功效,主治太阳病发漏汗并有表证不解之证,在临床上不需拘泥于过汗误汗所致伤阳之病因,应谨守其痛机:汗出过多,阴阳两伤而表未解即可应用.  相似文献   

13.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复杂,追根溯源,不离“风邪”“表虚”“表郁”三因;病机以表虚营卫失和为本,风邪乘虚外袭为标,“风邪”“表虚”与“表郁”交互出现。《伤寒论》中的部分经方运用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文章从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入手,从“风邪”“表虚”“表郁”的角度,判断疾病的邪盛正虚程度,论述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小柴胡汤四首经方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取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亚东  陈媛  龚轩 《河南中医》2020,40(6):850-854
桂枝新加汤为《伤寒论》112首方中唯一用"新加"命名的方剂,由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而成。"新加"二字反映出张仲景遣方用药的法度和思想,即方剂的功效由方药和剂量共同决定。"方证相对"与"药物与剂量相对"的理论认为,方剂的功效由方药和剂量共同决定。方药具有方向性,所指方向是其对应的证候;剂量为相应方药的关键,决定了药力大小和药力方向,为中医方药结合术数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对中医临床遣方用药加减化裁及研究新方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但文中阐述的观点仅为理论猜想,现代研究并不充分,究竟是否行之有效,仍需临床实践并结合大数据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桂枝二麻黄一汤由桂枝二份,麻黄一份相合而成。方以桂枝、麻黄为主,具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宣肺利水、温阳化气等作用。笔者在临床运用中略有心得,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于临证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举数例如下,以飨同道。1慢性荨麻疹李某,女,56岁。诉浑身泛发痒疹5a。于5a前外出因衣着单薄感受风寒后,当晚即出现发热恶寒症状,全身皮肤出现黄豆大的皮疹,瘙痒难忍。经治疗10d后发热恶寒症状消失,但遗留皮肤痒疹经久不愈,经中西医多方诊治均收效甚微,颇感痛苦。现症:全身散发暗红色黄豆大皮疹,遇寒加重,纳眠  相似文献   

18.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愈顽固性荨麻疹2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榕 《福建中医药》2003,34(4):52-52
医圣张仲景为方书之祖 ,其方配伍严谨 ,变化灵活。若辨证准确 ,用之于临床 ,效如桴鼓。桂枝麻黄各半汤为其治疗太阳轻证之方 ,吾于临床中常用此方加减治疗皮肤疾患 ,效果良好 ,现举 2例 ,介绍如下。1 急性荨麻疹李某某 ,女 ,4 1岁 ,2 0 0 2年 6月 15日初诊。全身发风团 ,剧烈瘙痒 7d,曾使用地塞米松、赛庚啶、特非那丁等抗过敏药物 ,只能减轻瘙痒 ,风团基本不退 ,遂来我科就诊。现全身满布红色风团 ,剧烈瘙痒 ,昼夜不能入寐 ,怕冷、无汗 ,时有腹痛 ,咽不红 ,二便正常 ,舌淡红 ,苔薄白 ,脉浮紧。诊断为急性荨麻疹。属风寒外束 ,阳气怫郁所致…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本云"可探究经方用量。麻黄桂枝各半汤中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服用量约为各自原方的1/3;"分"是一种计量单位,把一两四等分,一份为一分;桂枝二越婢一汤各药用量较小,"不可发汗",为去实轻剂。《伤寒论》"本云"揭示仲景用药思旨,奔豚气从表里并治,灸患处阻隔外寒侵袭,桂枝加桂汤温助心肾,平冲降逆。《伤寒论》"本云"可明了经方组方思路。桂枝汤见于太阳篇、阳明篇、太阴篇、厥阴篇。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桂枝汤可调治出入之机。小柴胡汤善行升降之气,全方以人参为中轴,佐以大枣、甘草,诸药配伍,调升降之气;生姜泻心汤的作用是扶脾土、弱肝用、泻其子,脾虚肝乘不能用泻实治法,所以仲景称为"并泻肝法"。《伤寒论》"本云"可探求古今用量服法。汉代的一升折今约200 mL。  相似文献   

20.
鉴古酌今论桂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桂枝本为辛温解表药,但医圣张仲景对桂枝的临床应用不仅限于其辛温解表而治外感伤寒,而是借其温通之性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围绕<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方荆对桂枝助阳气,平冲降逆,温经通络,消瘀血,破瘕瘕等作用的运用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