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上海预防医学》2006,18(9):439-439
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tensis)是其致病原。广州管圆线虫是1933年由我国学者陈心陶在广州的家鼠肺部发现并命名的,属圆线虫目、后圆线虫科、后圆线虫亚科、管圆线虫属。成虫寄生在肺动脉血管内,幼虫侵  相似文献   

2.
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与疫情应急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卓晖 《华南预防医学》2007,33(5):69-70,72
1概述1.1病原广州管圆线虫是动物寄生虫,但其幼虫可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或脊神经根脑膜脑炎等,所以,它又是人兽共患寄生虫。其终末宿主主要是啮齿类中的各种鼠类。成虫寄生在鼠类右心及肺动脉内。雌虫产卵,卵随血流进入肺部毛细血管,数日后孵化为第一期幼虫,由肺泡内脱出,沿气管上升至咽部被咽下,再经胃、肠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自然界可存活2周,被中间宿主(某些种类的陆生或水生螺、蛞蝓等软体动物)吞食进体内,经2次蜕皮变为第3期幼虫,可长期存在于螺体内,其对鼠类及人类都具有传染力。鱼、虾、蟹、…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温州地区22例嗜酸细胞性脑膜脑炎。根据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凋查,证实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相似文献   

4.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侵入人体引起的嗜酸粒细胞性脑膜炎。广州管圆线虫是由我国的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州的野鼠体内首先发现的;首例病人是于1944年在台湾报告的。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古巴等。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海南、贵州、福建、浙江、香港和台湾等省、市、自治区都有病例报告。近期,北京发生的福寿螺事件使广州管圆线虫病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指由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急性剧烈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或脑膜炎的食源性及其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鼠类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传染源,终末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为主,其主要中间宿主是海寿螺(大瓶螺)等螺。成虫寄生于以褐家鼠为主的鼠体肺动脉内,经交配、产卵,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内,从逐渐发育至蜕皮经历四期幼虫期,寄生于人体内虫体为滞育在第四期幼虫或早期成虫(性未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6.
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管圆线虫由我国学者陈心陶 (1933)在广州家鼠肺部中发现并命名。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由Nomura和Lin在台湾发现[1] 。中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由何竞智报道 (1984 ) [2 ] ,至今我国查见病原体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例共 4 3例 (台湾 35例、香港 2例、广东 2例、上海1例〈外来者 ,广州市人 ,居住香港、辽宁 2例、温州 1例 ) [3~ 6] ,但太平洋岛屿与东南亚国家报道的临床病例包括我国台湾省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患者在内已超过了 4例[7] 。国内近年来对临床上一些不明原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的病例 ,也曾有…  相似文献   

7.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以淡水螺、蜗牛及蛞蝓等为中间宿主、鼠类为终末宿主循环生活的寄生线虫。其成虫主要寄生在鼠肺动脉血管内,而寄生在中间宿主中的Ⅲ期幼虫可侵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本病在1996年前,我国大陆地区只报告4例,但近10年来却增至数百例,其中绝大部分病例是由于食用未熟透的螺肉导致个体或群体发病,  相似文献   

8.
温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爆发与病因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 增强对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罕见的人类“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脊膜神经根炎”的认识。 [方法 ] 介绍1997年 10月爆发流行于浙江省温州市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因探索过程 ,内容涉及疾病的爆发、联合研究组的建立、病因线索与传播途径的发现、疾病的控制、疫源学研究、血清免疫学诊断新方法的建立、临床特征的确定以及疫源地的新旁证等。 [结果 ] 论证了这起疾病的爆发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幼虫移行症 ,总结了该病的临床学、流行病学、免疫诊断学之经验。 [结论 ] 本研究案例提供了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手段以及控制与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9.
广州管圆线虫病 (angiostrongyliasiscantonensis)是由广州管园线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岛屿、日本、美国和我国台湾省 ,我国大陆地区很少报道[1,2 ] 。但是 ,1997年 11月 ,在浙江省温州市爆发了一起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1.一般情况 :1997年 11月 7日起 ,温州市医疗单位陆续收治了一批原因不明 ,以剧烈头痛和全身游走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患者。到 11月 2 0日为止 ,共收治了 18名患者 ,男性 8例 ,女性 10例 ,年龄最小 2 6岁 ,最大 5 7岁 ,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分析.探讨临床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 对大理地区36例疑似或临床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进行血液、脑脊液的ELISA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WBC总数轻度升高,血液和脑脊液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脑脊液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中度升高,可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抗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97年 10月中旬至 11月中旬 ,温州市突然发生一批以头痛伴躯体多处游走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人。加上 9月底和 10月初的散发病例 ,共计 6 0多例 ,无死亡。其中在市区某饭店聚餐后暴发的有 5 5例 ,纳入本次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的为 47例 ,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原学和血清免疫学方面的调查结果 ,证实由半生吃福寿螺 (Ampullariagigas,又称大瓶螺 ,苹果蜗螺 )引起的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食物型暴发流行。此在我国大陆系首次发生。1.流行病学调查 :10月 16日开始出现流行 ,2 0~ 31日共发病 2 9例 ,占全部病例数的 6 1.7% ,…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前段时间云南省大理州陆续发现了一些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经调查,这些病人均有生食螺类和生鱼片的经历。近几年来,关于这一疾病的报道明显增多。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可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等。该病潜伏期为3~36天。经口感染是此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人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含感染期幼虫的螺类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史及临床特征,为诊断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各县(市、区)医疗机构诊治的病例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2001—2012年共诊治广州管圆线虫病58例,其中暴发流行占51.7%,散发48.3%。患者以学生为主(41.4%);地区分布:福州占77.6%,为闽南15.5%,闽东、闽北各2例。患者均有食用大瓶螺、褐云玛瑙螺、铜锈环棱螺、蛞蝓和青蛙等病史。潜伏期平均7d,主要症状为头痛、颈强、呕吐等。诊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3例脑脊液中检出第3期幼虫,广州管圆线虫血清抗体阳性率97.4%(37/38)。误诊率58.6%,平均15d。确诊后经阿苯哒唑治疗均治愈。结论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病例,主要为食生或未煮熟的螺类引起。应把好病从口入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阻断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情况,为制定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不同地理位置分层抽样方法,分别抽取粤东、粤西、粤北、珠江三角洲共17个县(市),每县(市)随机抽取1 2个行政村(区)作为调查点.在野外现场采集不同品种的淡水螺和陆生螺,用匀浆法和肺检查法解剖调查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捕捉老鼠,解剖心肺组织检查其成虫;以及采集新鲜鼠粪用清水沉淀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 17个调查县(市)中,各地均有福寿螺分布,且数量众多;广宁县没有开展褐云玛瑙螺的调查,除河源和平县和韶关曲江区没有采集到褐云玛瑙螺外,其余地方都有褐云玛瑙螺分布.17个点共采集福寿螺、褐云玛瑙螺3 329只,除徐闻县外罗镇未发现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螺外,其余16个点采集的螺中均发现有自然感染的广州管圆线虫,平均感染率为6.64%(221/3 329).福寿螺感染率南澳县最高,为17.58%(29/165),褐云玛瑙螺感染率花都区最高,为43.75%(7/16);梅县受检螺平均感染率最高,为17.45%(41/235).各地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和感染度远高于福寿螺.在5个调查点的农贸市场购买圆田螺89只和石螺252只中,仅有罗定县的1只石螺检测到阳性,阳性率为1.43%(1/70).在6个调查点捕捉到褐家鼠(27只)、鼩鼱(5只)、小家鼠(2只)、黄胸鼠(3只)和田鼠(3只)共40只,其中和平县、雷州市和中山市捕捉到的褐家鼠中各有1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成虫,阳性率为11.11%(3/27).在7个调查点采集到新鲜鼠粪34份,阳性率为44.12%(15/34). 结论 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除粤北部分山区未发现有褐云玛瑙螺分布以外,其余地区均有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分布,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有不同程度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湖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及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分布情况。方法分别在野外、螺类养殖场、餐饮场所、自由市场等4类场所进行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等中间宿主的分布调查,应用"肺检查法"结合"组织匀浆法"进行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调查。结果福寿螺在湘中以南广大地区分布广泛,局部地区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结论湖南省局部地区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广州管圆线虫病对该省居民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一个年轻小伙子再次走进医院诊室,他希望医生能给自己的怪病一个解释。他平时身体特别棒,几乎就没进过医院,最近却频繁地往医院里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疫情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北京市2006年7月份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疫情原因,探讨食源性寄生虫病在城市暴发的防控措施。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福寿螺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共调查了99例住院患者,均曾在北京市某川菜馆就餐,96(96.97%)例患者曾食用凉拌福寿螺,在该川菜馆采集的10份福寿螺样本中,有2份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结论本次疫情属于生吃半生吃福寿螺螺肉而发生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提示食源性寄生虫病在北方也存在暴发可能。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云南省部分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情况,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方案要求进行。结果在抽样点调查采集到的7种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19个被调查县中13个县有福寿螺分布,占68.42%,在捕获的3874只螺类生物中,福寿螺占51.83%,褐云玛瑙螺占6.56%;在对景洪、勐腊县福寿螺调查中查到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56%和0.26%。结论云南省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药物筛选报告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筛选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有效药物。[方法 ]以大白鼠为动物模型 ,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第 3期幼虫后分别用伊维菌素、阿苯哒唑、甲苯咪唑和噻嘧啶进行治疗 ,然后解剖检虫、计数、测量 ,用 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比较 4种药物的疗效。 [结果 ]剂量为 2 0 mg/ kg.d× 6的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均能完全清除感染鼠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 ,而总剂量为 2 8mg/ kg的伊维菌素和 86 0 mg/ kg的噻嘧啶未能使感染鼠的虫数减少 ,也不影响第 1期幼虫的产出时间。 [结论 ]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有显著的杀虫效果 ,伊维菌素和噻嘧啶无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3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3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发病前均有生食淡水螺肉或生鱼片史,潜伏期1~41 d.以头痛、躯体痛为主要表现,而无脑膜刺激征.周围血象、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用阿苯达唑治疗效果好,及时合理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阿苯达唑是有效的治疗药物.应早期诊断,及时报告,尽早合理用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