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仰卧拔伸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及对调整寰枢关节位移方面的影响。方法: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将收治的55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仰卧拔伸法治疗,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疗程。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颈椎张口位X线显示寰枢关节位置有明显改善。脑部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改善。结论:仰卧拔伸法能有效恢复寰枢关节的正常位置,减少和消除其对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以改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仰卧位拔伸旋转复位法配合中药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67例用仰卧位拔伸旋转复位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结果:治愈48例,好转19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仰卧位拔伸旋转复位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40例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颈椎牵引、刮痧和手法复位。结果:临床治愈23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结论:三联疗法能纠正寰枢关节紊乱,加快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软组织内压,舒张椎动脉,改善脑部血供,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和对照组(传统推拿疗法),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病人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3. 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具有显著差异。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的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 0. 05)。两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术对颈性眩晕治疗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寰枢椎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寰枢关节错位引起的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以枕颌牵引复位治疗,观察组针灸结合寰枢椎手法正骨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眩晕症状改善及寰枢椎张口位X线片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积分、头颈痛积分、生活心理适应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积分、头颈痛积分、生活心理适应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寰枢轴线与齿状突轴线距离、齿状突与两侧块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结合寰枢椎手法正骨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理想,可有效改善眩晕、头颈痛等症状,使寰枢椎错位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80例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予牵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及枕颈部疼痛改善情况并随访。结果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随访时患者眩晕及枕颈部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方法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牵拉整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颈椎张口位片椎体间的位移变化。方法:70例寰枢关节错位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先行颈部软组织理筋松解后,治疗组以牵拉整复法治疗,对照组则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观察手法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颈椎张口位片枢椎齿状突位移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患者颈性眩晕、颈肩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枢椎齿状突偏移程度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牵拉整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可以纠正寰枢关节骨错缝,且疗效优于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寰枢椎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9例采用复位法配合扩管药物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单纯扩管药物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完善TCD检查,予"眩晕计分标尺"度量眩晕程度,并按《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积分统计,观察2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明显增加(P均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眩晕计分标尺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1),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寰枢椎复位法配合扩管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效果优于单纯扩管药物治疗,是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颈坐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头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寰枢关节错位伴颈性头晕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经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经颈坐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头晕发作次数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78%,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8.70%,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颈坐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头晕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缓解头晕的发作次数和频率,有效控制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纯疏筋手法治疗30例寰枢关节错缝患者,观察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的寰枢关节错缝患者30例,采用单纯疏筋手法进行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3周、6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主观症状,并于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3周测定颈椎CT片中的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齿突侧块间距、寰齿前间距以及屈伸功能位X线片中的寰枢关节活动度。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3周共9次手法治疗,首次治疗后3周和6周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颈痛VAS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周与治疗前相比,颈椎CT片上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齿突侧块间距及屈伸功能位X线片中的寰枢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寰齿前间距与治疗前相比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柔骨正理论指导下运用单纯疏筋手法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并且治疗过程中无颈椎扳动类操作,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针刀松解颈枕部肌筋膜对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颈枕部肌筋膜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分析,并用针刀松解肌筋膜为主进行治疗,观测其临床症状出现频数和X线表现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头痛、视物障碍、眩晕和颈肩痛等症状出现频数进行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1),随访期患者眩晕等症状出现频数进行比较,差异仍具有显著性(P〈0.02)。治疗前X线表现示有46例出现寰枢关节紊乱、40例出现生理曲度异常,治疗后改善率分别是73.9%和55%。总体疗效评价示痊愈31例,占59.6%;好转19例,占36.5%;无效2例,占3.9%,总有效率96.1%。结论:枕项部肌筋膜针刀松解是治疗本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颈性眩晕的鉴别,观察卧位牵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卧位牵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近期和远期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卧位牵扳法能够有效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能够纠正单个或多个椎体移位,恢复椎体的正常位置,减少和消除对椎动脉的压迫和刺激,缓解前庭迷路缺血,解除眩晕症状。颈性眩晕患者经手法治疗后,头晕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葛根舒颈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照组(40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联合葛根舒颈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舒颈汤加味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采用卧位整脊治疗和常规推拿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合颈椎牵引对颈性眩晕疗效观察。方法:整理2008年3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颈性眩晕病人78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39例,进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合颈椎牵引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39例,对照组患者在颈椎牵引的基础上,配合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VA、BA的Vm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且实验组治疗后VA、BA的PI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手法及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1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针灸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浆ET-1、CGR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4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进行腹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积分评估、血浆ET-1、CGRP水平变化的对比、不同的症状改善情况统计。结果:发现治疗前后积分评估显著升高,血浆ET-1水平显著下降;血浆CGRP水平显著升高;CGRP/ET-1的比值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提高,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可能通过对ET-1与CGRP的水平的调整,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手法整复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手法整复治疗侧向旋转型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经X线片证实的侧向旋转型寰枢 关节半脱位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用X片证实.结果 治疗后X片证实齿状突偏移调整情况,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改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总有效率78.1%,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6例,对照组复发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整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较牵引治疗更能针对病因、整复寰枢椎之间的位置关系,恢复颈椎的力学稳定性,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颈性眩晕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6例,显效27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结论: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龙氏手法治疗儿童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龙氏手法治疗40例颈性眩晕儿童,观察患儿临床疗效、血流速度和颈椎X线表现。结果:患儿痊愈3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77.5%,愈显率为92.5%,总有效率为100%,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后血流速度异常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寰枢椎关节紊乱、C2-3椎关节紊乱、颈椎曲度变直均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结论:龙氏手法可消除儿童颈性眩晕的各种致病因素,安全高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