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吸收性明胶海绵用于PICC穿刺点止血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吸收性明胶海绵用于PICC穿刺点止血的效果。方法将63例患者按PICC置管日期先后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置管后用纱布按压穿刺点10min后。取1块无菌明胶海绵对折后置于穿刺点止血,再用3M敷贴妥善粘贴固定;对照组置管后用纱布按压穿刺点10min后,取无菌小纱布覆盖穿刺点,3M敷贴粘贴固定。两组患者其他护理措施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效果。结果两组止血效果比较,经秩和检验,u=2.47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吸收性明胶海绵用于PICC穿刺点止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两种压迫方式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局部渗血的效果,为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止血操作提供依据。方法将385例置入PICC导管的住院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190例和对照组195例。两组均置入PICC导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为穿刺点放置明胶海绵贴敷透明敷料,对照组为置管术后折叠无菌纱布成长方体压迫穿刺点后贴上透明敷料。观察两组局部止血效果。结果 24 h内实验组局部渗血85例,渗血率为45%。对照组局部渗血112例,渗血率为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胶海绵止血优于纱布用于PICC置管后压迫方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不同止血方式在PICC置管后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有效地PICC置管后止血及减少上肢肿胀的方式。方法:对70例PICC置管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于置管后用宽8 cm的弹力绷带包扎24 h,观察组置管后压迫穿刺点30 min,24 h后更换敷贴时于穿刺点覆盖明胶海绵。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置管后压迫穿刺点30 min,24 h后更换敷贴时于穿刺点覆盖明胶海绵.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可减轻穿刺侧上肢的肿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赛肤润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6月住院PICC置管病例275例,以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的105例未采取预防机械性静脉炎措施的置管病例为对照组;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170例采取穿刺处上方喷涂赛肤润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置管病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置管病例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0例,观察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赛肤润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具有显著性效果,可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的有效止血方式.[方法]选择我科80例留置PICC接受化疗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置管后均用宽8 cm的弹力绷带包扎24 h,24 h后常规更换敷贴时研究组于穿刺点覆盖吸收性明胶海绵加无菌小纱布,对照组于穿刺点覆盖无菌小纱布,观察两组病人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研究组穿刺点渗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后常规更换敷贴时于穿刺点覆盖吸收性明胶海绵加无菌小纱布止血效果比仅用无菌小纱布止血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应用PICC导管化疗预防静脉炎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79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实验组(n=48)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注重进针角度、置管后1h行握拳松拳动作、督促患者依从性。结果:实验组发生静脉炎率为2.1%,对照组静脉炎率为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前认真评估进针角度和置管后进行正确的导管维护能降低感染率,PICC导管所致的静脉炎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标有刻度并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使其顶端置入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因为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吸收性明胶海绵用于PICC穿刺部位止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HCC)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创伤性小、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等特点,能有效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机械性损伤、静脉炎及药物外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碘伏湿敷治疗PICC置管后静脉炎疗效.方法 选择HCC置管后继发静脉炎患者54例,并分成2组,试验组34例采用碘伏湿敷,对照组20例用硫酸镁温敷,对碘伏及硫酸镁湿敷天数、治愈例数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湿敷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碘伏湿敷治疗PICC置管后静脉炎疗效确切,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0.
外周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其材质大多为硅胶,柔软、有弹性,且与组织相容性好,对血管刺激性小。导管不透X线,通过放射影响学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大面积的无菌屏障可降低导管的感染。据国外文献报道,PICC导管的感染率<3%。由于PICC导管从肘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降低了颈部、胸部穿刺置管的严重并发症(血胸、气胸),PICC导管还能保护血管,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适,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不会影响患者肢体活动或限制患者的体位。同时可减少医务人员的意外伤害(针刺伤、血管污染等),且操作简便,临床护理工作效率高,但也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现对我院妇科2011年1月至6月期间32例应用PICC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于使用安全、方便、保留时间长等优点,可以避免肿瘤患者反复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痛苦,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PICC置管在给患者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各种并发症。为延长PICC的使用时间,保证患者使用及用药安全,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做好预防措施及相应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立止血在PICC置管后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ICC导管在临床实践中,穿刺点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较长时间出血可诱发感染。2004年3月~2005年4月,我们对立止血在PICC置管后止血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皮下隧道法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K;)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将65例不同病种行PICK;置管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0例),常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由静脉上方穿刺直入血管行PICC,观察组则在血管下方2~3Gin进针,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潜行2~2.5cm后刺入血管,再将导管插入行PICC。结果观察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PICK;穿刺方法后,可减少PICC穿刺点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应用不同敷料发生静脉炎的概率。方法:将186例肿瘤患者分为两组均采用PICC置管,置管后观察组(101例)采用无菌纱布固定穿刺部位,对照组(85例)用一次性3M无菌透明敷贴固定穿刺部位。留置时间内观察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结果:采用无菌纱布固定穿刺部位组与使用一次性3M无菌透明敷贴组比较,无菌纱布组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小(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无菌纱布固定穿刺部位优于一次性3M无菌透明敷贴组。 相似文献
19.
梁媛媛岳薇韩雪杨华利赵静崔雪萍李国丽陈佳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664-667
目的探索不同扩皮方法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26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63例。给予参照组患者以常规扩皮方法进行扩皮,给予试验组患者以钝性分离发进行扩皮,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渗血情况及疼痛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96.8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2.54%(P<0.05);术后24 h及48 h,试验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中无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少量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显著多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大量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淋巴漏液情况显著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微插管鞘中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组装后予以直接扩张穿刺点送鞘的钝性分离法针对行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扩皮,能够有效提升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同时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情况,降低术后渗血情况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