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腹部按摩配合俯卧位对新生儿胎粪排出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配合俯卧位对早产儿及窒息新生儿胎粪排出时间的影响。方法:将76例新生儿采用1:1的比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腹部按摩和俯卧位。观察两组新生儿每日胎粪排出次数、胎粪转黄时间及开塞露使用次数。结果:实验组在胎便排尽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早产儿及窒息新生儿早期进行腹部按摩配合俯卧位能促进胎粪的排出,减少因为胎粪排除延迟所致的腹胀、呕吐、胎粪粘滞综合征及黄疸等并发症,有利于患儿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腹部按摩配合俯卧位对新生儿胎粪排出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配合俯卧位对早产儿及窒息新生儿胎粪排出时间的影响。方法:将76例新生儿采用1:1的比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腹部按摩和俯卧位。观察两组新生儿每日胎粪排出次数、胎粪转黄时间及开塞露使用次数。结果:实验组在胎便排尽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早产儿及窒息新生儿早期进行腹部按摩配合俯卧位能促进胎粪的排出,减少因为胎粪排除延迟所致的腹胀、呕吐、胎粪粘滞综合征及黄疸等并发症,有利于患儿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腹部按摩配合俯卧位对新生儿胎粪排出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配合俯卧位对早产儿及窒息新生儿胎粪排出时间的影响。方法:将76例新生儿采用1:1的比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腹部按摩和俯卧位。观察两组新生儿每日胎粪排出次数、胎粪转黄时间及开塞露使用次数。结果:实验组在胎便排尽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早产儿及窒息新生儿早期进行腹部按摩配合俯卧位能促进胎粪的排出,减少因为胎粪排除延迟所致的腹胀、呕吐、胎粪粘滞综合征及黄疸等并发症,有利于患儿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联合热敷对促进早产儿胎粪排出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早产儿主要靠自身肠蠕动来排胎粪,当患儿出现腹胀明显或胎粪排出延迟时使用开塞露纳肛的方法解决便秘和促进胎粪排出;试验组在早产儿生后6 h内开始给予腹部按摩及热敷,直至胎粪颜色由墨绿色转为全部黄色为止。观察两组早产儿首次排出胎粪的时间、首次排出胎粪的量、胎粪排尽的时间及腹胀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早产儿首次排胎粪的时间明显提前,胎粪排尽的时间缩短,首次排出胎粪的量明显增多,腹胀发生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按摩联合热敷可促进早产儿胎粪排出,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患儿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凌艳萍  韦玉兰  王媛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583-1584
目的探讨早期按摩灌肠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将生后首次胎便暂未解的早产儿按出生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早期按摩灌肠,即出生3h予腹部按摩后灌肠;对照组采用出生20h予腹部按摩后灌肠。结果两组胎便排尽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腹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期按摩灌肠可促进胎便及早排出,促进肠蠕动,使早期胃肠喂养顺利,加快黄疸消退,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两种灌肠法对胎粪性便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灌肠法对胎粪性便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NICU住院的46例胎粪性便秘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改良灌肠法)和对照组(传统灌肠法),各23例。实验组灌肠时采取膝胸卧位,插入肛管深度7~10 cm,拔出肛管后行腹部抚触3~4 min。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比较两组患儿灌肠后初次排出胎便量、腹胀消退情况和使本病症状消失所需的灌肠次数。结果:实验组患儿初次排出的胎便明显多于对照组(t=8.64,P0.01)。实验组患儿初次排便后腹胀消退情况优于对照组(t=13.47,P0.05)。实验组患儿使胎便排出和腹胀减轻所需灌肠的次数少于对照组(t=-4.00,P0.05)。结论:实验组采用的改良灌肠法对患儿胎便排出和腹胀消退情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应用开塞露通便减轻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冬晗  王惠珍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1):1026-1027
目的:观察采用开塞露通便减轻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203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0例,出生行常规处理后给予开塞露5m l注入肛门,捏紧肛门周围皮肤1~2m in,对照组103例行常规处理。两组均为母乳喂养。观察两组每次胎粪排出时间及量、胎粪变黄的时间,并在出生第4天经皮测黄疸指数。结果:实验组胎粪排出时间明显提前,第一次胎粪量明显增多,胎粪变黄时间明显缩短,经皮测黄疸指数较快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应用开塞露通便能减轻新生儿黄疸。  相似文献   

8.
马振林 《临床医学》2012,32(6):94-95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及灌肠联合应用对早产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近年来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早产儿80例,按治疗方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腹部按摩和灌肠治疗,观察两组黄疸持续时间、经皮黄疸指数(TCB)、光疗时间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经综合治疗后,干预组黄疸持续时间、光疗时间、首次胎粪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第12、14天TC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实施按摩和灌肠可促进早产儿胆红素排泄和黄疸的消退,缩短光疗和黄疸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9.
排便干预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排便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的效果。方法将215例剖宫产正常足月新生儿按出生日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105例,采用温开塞露稀释液灌肠联合腹部按摩促进胎便排出;对照组110例,不进行排便干预,顺其自然排便。观察两组新生儿每日吸吮次数、首次排胎便距出生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黄便次数、经皮黄疸指数值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每日吸吮次数、首次排胎便距出生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黄便次数、经皮黄疸指数素值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排便干预可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  相似文献   

10.
早期排便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排便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将足月分娩的25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新生儿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开塞露液灌肠及腹部按摩。观察两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大便变黄时间、经皮胆红素值和黄疸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及大便变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经皮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排便干预能加快胎便排出,减少肠肝循环,降低胆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程度,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开塞露纳肛法对腹部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腹部术后72h未能肛门排气或排便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开塞露插入肛门3—4cm的方法;实验组用注射器抽取开塞露连接一次性吸痰管后插入肛门15cm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及腹胀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较对照组短,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塞露直接插入肛门方法相比,采用注射器抽取开塞露连接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的方法能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和降低腹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灌肠剂对腹部手术后患者排气排便的效果。方法将80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腹胀未排气排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用甘油灌肠剂1只(110mL)挤入直肠,对照组用开塞露2只(40mL)挤入肛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或排便时间明显提前,拔除胃管时间较短,腹胀改善情况较好,腹胀的严重程度较轻(均P<0.05)。结论甘油灌肠剂对促进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排便,减轻腹胀,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肠梗阻等并发症效果优于开塞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肛门指力刺激联合开塞露低压灌肠对缓解患者腹胀、便秘的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椎骨折和胸腰椎手术后合并腹胀便秘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50例,试验组实施肛门指力刺激联合开塞露低压灌肠,对照1组实施开塞露塞肛,对照2组实施1∶2∶3灌肠液不保留灌肠。比较3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首次粪便排出量。结果:试验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首次粪便排出量多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结论:肛门指力刺激联合开塞露低压灌肠对缓解胸腰椎骨折和胸腰椎术后患者合并腹胀便秘比传统通便方法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对行肠内营养危重症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按摩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按摩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腹部按摩。结果两组患者在胃潴留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呕吐、腹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第7天腹围平均值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按摩可有效预防危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时出现胃潴留及发生腹胀等胃肠道相关并发症,是一个有效的非药物护理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配合穴位按摩减轻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腹胀的效果。方法将180例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腹式呼吸配合穴位(包括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内关穴)按摩,减轻患者术后腹胀。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d内腹胀程度及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 d内腹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腹式呼吸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减轻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腹胀,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6.
张梅 《护士进修杂志》2014,(13):1167-1168
目的:探讨早期灌肠对减轻早产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灌肠组22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灌肠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出生24 h内给予温盐水加开塞露灌肠。观察两组早产儿光疗天数、黄疸持续天数及首次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黄便次数。结果灌肠组早产儿的光疗天数、黄疸持续天数较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灌肠组早产儿首次胎便转黄时间较对照组早、灌肠组每日排黄便次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早期灌肠,可缩短光疗时间、胎粪较早排尽,减轻黄疸程度、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热小茴香按摩腹部联合腧穴刺激在术后腹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5例行胸腹部肿瘤手术后发生腹胀的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行常规护理,B组采用小茴香热敷腹部,C组采用热小茴香按摩腹部联合腧穴刺激,观察记录三组患者肠鸣音出现的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明显改善的时间。结果A、B、C三组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为(39.67±5.92),(35.46±4.26),(32.53±6.24)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53.22±4.38),(49.56±3.57),(43.21±3.85)h,腹胀明显改善时间分别为(96.6±10.91),(95.4±7.15),(71.2±8.18)h,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5.886,4.768,10.414;P〈0.05)。结论热小茴香按摩腹部联合腧穴刺激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能使患者首次肠呜音出现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腹胀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颅内动脉瘤便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104例颅内动脉瘤便秘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必要时用开塞露和麻仁丸等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即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制定饮食计划,腰背部叩击和震动、腹部按摩,心理疏导等,该方法无效时通便药物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排便情况、便秘发生率及应用开塞露等药物的比率。结果试验组排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开塞露及通便药物的使用率明显下降(P<0.01);且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烦躁、骶尾部疼痛的发生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便秘情况,减轻患者排便痛苦,同时创新护理方法,将临床上使用的震动排痰仪应用在颅内动脉瘤便秘患者进行腰背部震动,还能有效减轻患者长期卧床引发的腰背部疼痛,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早产儿按入室先后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腹部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排便情况、摄入奶量、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血糖、喂养耐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排便次数多,胎粪排尽时间短,摄入奶量明显增加,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喂养不耐受及血糖异常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后不留置胃管和早期进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本院住院的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患者185例,根据术后是否经鼻留置胃管分为常规胃肠减压组115例(A组),非胃肠减压组70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呕吐、腹胀、肠梗阻、吻合口漏等术后并发症,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总费用等。结果 A组发生术后呕吐13例、肠梗阻1例、吻合口漏2例,B组发生术后呕吐7例、无肠梗阻、吻合口漏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总费用(4.75±3.98)万元与B组(3.98±1.06)万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7例发生腹胀,虽较B组11例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A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3.1±1.0)d、排便时间(5.4±1.9)d与B组[(2.5±1.2)d,(4.7±1.6)d]相比显著延迟(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10.5±4.0)d明显较B组(8.5±2.0)d延长(P<0.01)。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后不留置胃管和早期近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