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正后壁心肌梗塞(正后壁心梗)又称为真后壁心梗。理论上是指严格限于后壁而非下壁的心梗,也就是指左心室后下壁的上三分之一处梗塞。实际上无论从临床或临床与病理对照的观察上均已证明,心电图上的正后壁心梗往往同时波及下壁、后间隔部或邻近的侧壁。以上说明心电图对心梗的定位诊断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与实际病理部位相一致,但是并不能单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有关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的病理改变,发病情况,心向量改变,胸导和背部导联心电图改变,以及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锦明 《心电学杂志》1992,11(4):230-231
分析21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SPAMI)心电图,提出 V_1、V_2导联出现高 R 波、ST 段压低、T 波直立高耸,且排除了引起 V_1、V_2导联 R 波增高的其它原因,要高度怀疑 SPAMI 可能。加作 V_7、V_8、V_9后背导联,可发现心梗典型改变,且伴 QRS 波群及 ST-T 动态演变。SPAMI 常与下壁、右室壁梗塞并存,它对整个梗塞面积的估计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相邻部位的心肌梗塞在心电图上常可同时显示出来,如果梗塞部位相对、范围和深度相同,其QRS初始向量互相中和抵消,可出现貌似正常图形,或仅QRS电压降低。如果梗塞部位相对其范围和深度不同,其QRS初始向量中和抵消后,只显示梗塞范围深广一侧的波形。前壁与后壁心肌梗塞同时存在,多显示前壁心肌梗塞图形。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锦明 《起搏与心脏》1992,6(3):118-120
  相似文献   

6.
通过20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认为右胸前导联V_1、V_2出现高R波,S-T段下降与T波高耸对称,且排除了引起R波增高的其他原因,同时背部导联V_7、V_8、V_9出现病理性Q波及QRS综合波ST段T波进行性演变者,结合临床症状和心肌酶谱分析便可诊断。正后壁心肌梗塞常与其相邻部位下壁、侧壁及右室壁梗塞合并存在,故临床分析研究对整个梗塞面积的估计和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于背部导联V_7、V_8、V_9(简称背导)的正常值及临床应用屡有报道。为了探讨其对诊断急性下及/或后壁心肌梗塞的意义,我院自1977年进行了临床观察。方法正常组100人,其中男55人,女45人,年龄30~74岁(平均55岁)。急性心梗79例,其中男57例,女22例,年龄44~  相似文献   

8.
后壁心肌梗塞时的房室传导障碍常易耐受,一般在2、3天中自行消失,不必应用起搏导管。但有些病例可并发不稳定的房室传导阻滞,有时伴有心室暂停或交界处逸搏节律,当心率慢至每分钟20~30次的临界点时,用起搏导管作心腔内起搏,可明显减低死亡率。为了识别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前的心电图表现,作者分析94例急性后壁心肌梗塞病人的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21岁。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史。于1984年7月10日自觉头痛、高烧、乏力数日,按“上感”治疗,体温恢复正常,1天后出现心悸、气急、心前区隐痛、脉缓、软弱无力、脸色苍白。24小时后,颜面出现浮肿,乏力加重,精神极差。乘汽车1天半来院就诊途中多次出现心慌、胸闷、出冷汗。体检:心率72次/分,明显不齐,第1心音减弱。BP86/60。体温正常。心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后壁急性心肌梗塞(P-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解剖学基础。材料与方法:P-AMI44例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计26例,Ⅱ度阻滞者4例。梗塞的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尸体冠脉造影和冠脉动脉分段切片检查。整个心脏自心底至心尖部作有规则间隔切片,且将每一张切片再作平均10至12张的切片,以特殊染色观察梗塞的范围。系统研究所有病例的特殊房室传导系统和结前心房肌,将Koch三角区分割  相似文献   

11.
急性后壁心肌梗塞患者约1/5~1/3发生Ⅱ-Ⅲ度房室阻滞。大多数电生理研究倾向干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上,也有人认为其位于希氏束水平,对房室阻滞电紊乱的解剖基础颇有争议。本文对44例急性后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脏进行了病理研究.其  相似文献   

12.
对5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出现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ECG演变和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并以SGOT峰值预测梗塞面积大小,结果提示下壁心肌梗塞出现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长,且不随下后壁导联ST段抬高的恢复而消失者,为前壁有严重缺血及损伤的征象。  相似文献   

13.
14.
对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患者116例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出现AVB 32例,总发病率为27.6%,其中一度6例(5.2%),二度以上26例(22.4%)。并右室梗塞组二度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右室梗塞组(34.2%:17.2%,P<0.05)。通过比较并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组和无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组CPK峰值及梗塞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并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阴滞时血清CPK峰值无明显升高,而低血压、心室纤颤、心包炎、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0.01),住院期间病死率也显著升高(3/26:3/90,P<0.05)。显示严重旁室传导阻滞在下壁或下后壁并右室梗塞时发生率显著增高。该心律失常的出现,提示心肌梗塞并发症发生罕高,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3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患者及40名正常人进行了背部导联与头胸导联心电图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人头胸导联QRS波幅明显高于背部导联,ST段无明显偏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头胸导联病理性Q波加深ST段抬高幅度显著大于背部导联(P<0.01)。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我院1990年1月至1995年12月,确诊为急性后壁心肌梗塞55例。对标准12导联心电图正常,除外心血管及肺部疾病的健康人加做后背导联V_7—V_9 234人,作为正常人组,对后背导联心电图Q波的时  相似文献   

17.
肥厚型心肌病误诊为陈旧性下后壁心肌梗塞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37岁,反复胸痛、胸闷1天,于1988年7月8日入院。胸痛局限在胸骨后及心前区,呈钝痛,有压迫及紧缩感。疼痛逐渐加重,持续3—5 min自行缓解,于清晨痛醒。体检:T36.7℃,P60次/min,R20次/min,BP130/80mmHg。心电图(图1)示;Ⅱ、Ⅲ、aVF呈QS波,伴挫折,V_6—V_7呈QrS波,V_8一V_9呈Qrs波,ST段正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塞高危亚组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心电图变化为依据,分析急性下璧和(或)正后璧心肌梗塞高危亚组的临床特点。结果表明,本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近期预后较差,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急性真后壁心肌梗塞临床并非少见,国内外虽有少数报道,但关于急性真后壁心肌梗塞的诊断问题尚有某些观点未能被临床广泛的接受及应用。本文分析了我院1984年11月至1988年12月确诊的急性真后壁心肌梗塞的住院病人16例,并对其诊断问题略加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