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为视觉器官,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灵枢、五癃津液别》中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滲于目”。可见眼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眼的正常生理,是脏腑之气血精液不断上升滋充的结果。《索问、六微旨大论》说:“人之眼……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人之通利也”。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维持眼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升降是眼的生理物质来源和动力。脾生则健,胃降则和。脾气不升,则诸阳不升,而清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学理论中,目又称为“精明”,之所以将目称为“精明”,是因为目是集注了五脏六腑之精气的器官。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目因为得到体内五脏六腑之精气的濡养而能吸纳外光以明外视物,也因有五脏六腑之精气集注而发射内光以令人可明内望神。  相似文献   

3.
眩晕病;内伤为主,多系本虚标实,其病变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中以肝为主。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亦可单独出现。1历代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如《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念则目眩以转矣”;吸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统上所述《内经)}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机属民,属虚,外邪乘虚而入所致。历代医家在…  相似文献   

4.
《内经》对脑的认识及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脑的认识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在《管子·水地》就有了“脑”的记述 ,至《内经》成书后 ,对脑的解剖、生理功能及部分脑病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记载 ,如《灵枢·海论》云 :“脑为髓之海 ,其输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素问·五藏生成》说 :“诸髓者 ,皆属于脑。”《灵枢·经脉》指出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在此基础上经后世不断发展 ,中医对脑的认识日趋完善 ,尤其近年来 ,许多专家学者结合现代诊疗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 ,又达成了一些共识。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综述。1 解剖定位《灵枢·邪客》云 :“田圆地方 ,…  相似文献   

5.
论脑为"元神之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或称“脑髓”,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本草纲目》载:“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者,乃起始而混然未分之谓也,《尔雅·释诂》云:“元,始也”。人体初生之神则曰“元神”,即元始之神,是曰“先天之神”,先天主生不主用。1脑为“元神之府”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噼”、“癖”是出现在《内经》中的古老的病证。“噼”,《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1]《太素·经筋》“噼”作“辟”,《甲乙经》“噼”作“僻”。张介宾注:“此申言口眼歪僻之证,必系足阳明、手太阳之筋病也。噼,僻同。”“癖”,《灵枢·水胀》:“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肉乃生。”《太素》、《甲乙经》“癖”作“瘕”。  相似文献   

7.
益精活血通窍法治疗老年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现堂 《中原医刊》2001,28(9):60-61
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疾尚无理想治疗方法和药物。根据其发病机理,笔者以“补肾益精,活血通窍”之法治之,取得较好疗效。 1 病理以精虚血瘀为根本 “脑为髓之海”祖国医学认为,脑位于颅内,由精髓汇聚而成,脑之精明全赖精髓滋养,而精髓之盈亏,与肾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盛衰直接影响脑髓的充盈和发育。肾气盛,髓海充,脑的发育则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即“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反之,若肾之精气不足,髓海失养,则发生髓海空虚的病变化。正如《灵枢·海论》所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  相似文献   

8.
“泻白散”治疗白睛眼病的妙用于永明(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011)关键词泻白散,白睛眼病眼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而脏腑在眼睛上又各有所属的部位。《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案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  相似文献   

9.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 ,后世多宗《灵枢·经脉》篇所论 ,但《灵枢》其他一些篇中记载的某些经脉循行方向却与《灵枢·经脉》所论不同。如《灵枢·邪客》篇云 :“心主之脉 ,出于中指之端 ,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 ,伏行两骨之间 ,外屈出两筋之间……上二寸 ,外屈出行两筋之间 ,上至肘内廉 ,入于小筋之下 ,留两骨之会 ,上入于胸中 ,内络于心脉。”可见《灵枢》对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认识是不一致的。1 十二经脉全向心性的循行《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所载的十一脉 (缺手厥阴脉 )皆为自手足向心而行 ,这种全向心性循行的观点 ,…  相似文献   

10.
肾目相关  肾居下焦 ,五行属水 ,内寄相火 ,为阴中之少阴 ,亦名水火之脏。肾主藏精而主骨生髓。肾主出伎巧 ,肾精充足则精神充沛 ,思维灵活 ,同时耳聪目明 ,目光敏锐。《审视瑶函》说 :“真精者 ,乃先后二天元气所化之精汁。先起于肾 ,次施于胆 ,而后及乎瞳神也。”真精之盛衰 ,直接关系到眼睛之生长发育、各项功能及其抗病机能。倘若肾精有损 ,必然导致多种眼病。其症状多系两眼干涩昏花、酸沉以及青盲、夜盲症。故《灵枢·海论》曰 :“髓海不足……目无所见。”其具体病因主要是肾阴虚、肾阳虚和肾之阴阳两虚这三方。兹分述之。1 肾阴…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在治疗脑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定的优势的特点。《内经》有很多关于脑髓及脑病的论述,是中医脑病学说的奠基,对研究治疗脑病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对脑髓物质基础的认识《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说明脑是髓的汇集之处,脑髓是脑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脑的生成肇始于胚胎,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男女媾合,两精相搏而凝成胚胎,人既由精始,脑亦由精所生成。肾藏精生髓,出生之后,脑髓继续由肾精所转化,肾精充足, 髓海得养,脑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13.
脑动脉硬化是现代医学名称,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眩晕、头痛。祖国医学虽没有此病名,但有关眩晕、头痛的描述却很多,如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后世各家医书常见:“头昏目眩。”“头晕如坐舟车。”“头痛如裹”,“头痛如裂。”等等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中医络脉理论源于《内经》 ,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可谓源远流长。其临床应用价值尤为重要。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的支络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说 :“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灵枢·脉度》指出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内经》中还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 ,《灵枢·小针解》说 :“节之交 ,三百六十五会者 ,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络脉在人体上主要是将经脉之中的气血 ,渗濡灌注到全身各部分 ,以司营养筋、骨、皮…  相似文献   

15.
维筋相交     
叉的部分。古人通过伤左头角而引对侧肢体的经筋相互连结、相互交筋“是指头部一侧的经筋,它是和命曰维筋相交。”由此可见,一维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不开,上过左角,并(足乔)脉而行,筋,……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灵枢·经筋篇》云:“足少阳之“维筋相交”语出《内经》。  相似文献   

16.
“系”是人体中重要的组织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举痛论》之“悲则心系急”,《灵枢·大惑论》之“……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等。但长期以来对“系”的概念、内容及生理病理意义未能系统地加以研究和论述,现将笔者的观点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眼底出血,属中医目衄范畴。根据其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视网膜浅层出血、视网膜深层出血、视网膜前出血和视网膜下出血(脉络膜出血)。《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审视瑶函》说:“大约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之不平所致”。可见眼底出血,虽然是眼的局部病变,但与五脏六腑气血关系密切。治疗时,须详审病机,仔细辨证,不能只注全身或局部症状,应二者参合,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论。《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眩晕和头痛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互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引言:"面瘫"又称为"口眼口呙斜"、"吊线风"、"歪嘴风"等,临床表现为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乳突疼痛等。其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叙述:《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后世对面瘫的发病有进一步的认识,如张仲景《金匮要略》谓:正气引邪,僻不遂;《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是由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而得,指出:"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中藏经》又谓:"口眼口呙斜是风寒暑湿之邪中人的见证之一,…,非独为风所致。"李东垣则认为,此病为"邪中血脉"所致。历代医家对面瘫的阐述认为正气不足而感受风邪为发病的主要病机,可夹杂寒热暑湿淤血等病理因素,治疗上以祛风通络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难治病之一,属中医的郁证、癫狂范畴。目前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与疗法尚未形成共识,笔者综合近几年学术界的见解,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如下。1 生理病理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失常,而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胃,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此可见,肾虚精髓不足是老年痴呆病的病变基础。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